摘要 政府采購是指利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確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推行政府采購是財政四項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財政部門預算的組成部分,如何加強系統政府采購的管理,提高財政性資金的使用效益,是市局我系統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應予高度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 政府采購 問題 建議
從系統的政府采購執行情況來看,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對采購預算編制重視程度不夠。雖然財政部門規定了在編報部門預算時必須同時編制政府采購預算,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些單位存在對政府采購預算重視不夠,造成政府采購預算編制的質量不甚理想,采購預算不夠細化,預算采購品種的技術指標、規格也不詳細,政府采購資金的預計不夠準確,這給來年執行政府采購計劃帶來難度,客觀上影響了政府采購效率。
(2)對系統政府采購“一盤棋”觀念不夠明確。現實的政府采購工作中,特別是利用市局本級財政資金實施政府采購支出時,有些采購單位過分強調其自身地位和作用,對系統政府采購應堅持“一盤棋”觀念不夠明確,造成政府采購管理、執行和具體實施中的關系紊亂和工作失調。
(3)政府采購預算執行存在隨意性。政府采購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有些單位存在隨意性,往往不按預算辦事,存在隨時變更項目,臨時購置設備等現象,造成政府采購手續審批困難,需要市局財務部門與財政、采購辦多次溝通,影響了預算資金支出的進度。
以下就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工作、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提出意見建議:
1 以《政府采購法》實施為契機,加強政府采購行為的透明度
自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政府采購法》,為實現政府采購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提供了法律依據。增強政府采購行為的透明度,則是實現政府采購規范化和科學化的根本前提。
1.1通過各種形式,大力組織宣傳和學習《政府采購法》。向全社會公布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和操作流程、政府采購的需求信息、政府采購對供應商資格審查的方法和標準等。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采購的各方當事人及社會大眾了解政府有關規定,促進政府采購工作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購工作的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的或者以公開之名行暗箱操作之實的違規現象和違法行為,促進政府采購這一“陽光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1.2政府采購評標方法、標準以及結果要公開透明。政府采購的評標方法與標準是涉及政府采購過程中各方利益的重要內容,也是容易引起利益糾紛的重要環節。因此,政府在采用招標方式進行具體采購行為時,應首先確定客觀、公正、透明的評標方法和標準。目前,采購人(建設單位)既要推薦供應商參加投標,又要作為評委參加具體評標,其結果往往就是被推薦偽具體供應商中標,有欠公正與合理。建議:
1.2.1如果采購人(建設單位)要推薦具體的供應商參加投標的,就不能作為評委參加具體評標。
1.2.2采購人(建設單位)對招標項目的要求應該在招標文件上完整明確地表達出來,以避免在評標過程中采用補充說明等方法來給評委專家的正常評估工作造成干擾。
1.2.3招標結果也要公開、透明。一方面,要向中標單位發出中標通知書,并按規定的時間簽訂政府采購合同。另一方面,要向未中標的單位公布中標單位的名稱、簽約商品的數量、價格及服務承諾等,以便于未中標的供應商、潛在供應商以及社會其他方面對中標供應商的供應以及本項采購工作進行監督。
1.2.4在一些重大采購項目的評標過程中,建議邀請相關民主黨派人士和政協委員參加,以加強對政府采購行為公正性的監督。
1.3提高政府采購的工作質量,招標文件要科學、客觀、完整。招標文件的質量高低是影響整個招標工作成敗的關鍵,也是明確政府采購過程中各方法律責任的重要依據。目前,集中采購機構(政府采購中心)在制作招標文件時,完全依賴采購人(建設單位)提供的商品規格、技術參數和基建項目工程量清單的做法不很合理。建議:
1.3.1招標文件應根據公務需要、施工圖紙等,對采購標的的功能和技術參數、基建項目的工程量和清單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等作科學、客觀、完整、明確地表達。
1.3.2招標文件不能有歧視性規定,更不能以某個特定品牌商品的參數為標準,避免造成標書的傾向性,影響政府采購行為的公正性、權威性和客觀性。
2 完善和建設-支合格的政府采購人員隊伍
政府采購工作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具有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等特點,對采購人員知識素質要求較高。目前,政府采購人員主要來自財政部門和行政后勤部門,人員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專業知識比較缺乏,是制約提高政府采購質量和水平、制約擴大政府采購規模的主要障礙。
2.1加強政府采購人員隊伍建設。一是抓思想政治建設和廉政教育。二是抓業務建設。要求采購人員不僅要熟悉相關的財政、產業、貿易政策及法律知識,還必須準確掌握招投標程序、商務談判以及商品、工程、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2.2加強對現有政府采購人員的專業培訓,可通過對一些比較成功的政府采購招標項目范例的剖析等方式,對政府采購人員進行經常性的業務培訓。
2.3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向社會招聘一批政治素質過硬,既懂經濟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充實到現有的政府采購隊伍中間,優化政府采購人員的整體知識結構,提高政府采購工作的范圍和工作效率。
3 完善政府采購的監督約束機制
政府采購是一項管錢管物的工作,要在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同時,還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政府采購法》的實施為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一個有效監督機制的形成,一方面要依據健全的法律規范,另一方面還需要有一個完善的政府采購監督體系,同時還要借助紀檢、監督、審計以及媒體等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力量,有關部門應主動爭取和借助這方面的監督力量,適時建立必要的專業和業余監督員隊伍,以保障對采購行為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和管理。
目前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還僅停留在財政檢查、審計和紀檢監督幾方面,均屬于靜態監督和事后監督。對合同履行、對供應商的誠信記錄、考核以及工程施工質量等方面監督管理還相對缺乏,尤其對一些大型的基建招標項目。因此,對政府采購活動必須進行動態監督、程序監督和全過程監督。
4 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和范圍,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我國民族企業
“人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根據WTO的有關規定,我國在加入WTO有關政府采購協定之前,政府采購將是WTO所能夠接受的合法的壁壘,也就是說國家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政府采購這個領域里設立非關稅貿易壁壘、限制進口商品、保護國內商品。根據政府采購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的政府采購規模一般是占國家國民總值(GDP)的10%,以我國近10.2萬億的GDP總值來計算,我國的政府采購規模應達到1.02萬億的水平。但事實上,目前我國實際政府采購規模僅為1000億元,僅占GDP的0.98%,足見進一步擴大我國政府采購的規模和范圍還有很大潛力。我國在加入WTO之后,國有企業將面臨著外資企業大量涌入和失去大量國內市場的嚴峻考驗,對此,政府要盡快運用政府采購這一塊合法非關稅壁壘,最大限度地為國有企業爭取盡可能大的市場競爭緩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