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留學生在語言、生活適應、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核心文化要素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給管理工作帶來了難點。文章基于對文化顯/隱性差異的分析,以尊重他國文化、尋求超常目標為前提,以積極的跨文化適應為方法,以建立動態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為保障,可對外國留學生實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關鍵詞:跨文化管理;顯性文化差異;隱性文化差異;有效性
一、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中外教育交流日趨密切,留學生教育成為眾多國家和地區關注的主題。中國經濟與科技的蓬勃發展,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求學。據我國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總數首次突破了20萬。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留學生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對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戰。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帶來的文化差異問題成為留學生教育管理的難點。如何識別和對待復雜多樣的文化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成為留學生教育管理必須解決的問題,具有極大的探索價值。
二、 文化及文化差異
“文化”一詞源遠流長。古往今來,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對文化進行定義和闡述,反映了文化涵蓋內容的廣泛和深入,以及人類對于文化研究的重視。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書給文化這樣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種種能力、習性在內的一種復合整體。這主要是從思想和行為層面對文化進行定義,而不少學者認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還包括物質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對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組成的,顯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視部分,是外在直觀的事物,隱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視部分,例如社會規范、價值觀、信念等。本文認為,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特定群體所表現的具有顯隱雙重性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及行為方式的總和。顯性文化反映和體現了隱性文化,隱性文化驅動和支配著顯性文化,兩者相互聯系和影響,構成有機的統一體。
所謂文化差異,簡要地說,即不同國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別。文化差異是復雜多樣的,本文從文化顯隱性的特點出發,將文化差異分為顯性差異與隱性差異。顯性差異通過人類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物質成果表現出來。需要說明的是,語言的不同亦屬于顯性差異。語言不可視、不可觸,卻可以聽到,它是一個客觀存在。隱性差異通過人類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行為方式、創造的精神成果表現出來。顯/隱性差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比較(見表1)。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異的問題,而文化差異的更深層次會導致文化沖突,造成跨文化管理中的難點。因此,文化差異是跨文化管理研究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三、 留學生文化差異的表現
留學生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教育,或者說是一種為文化交流的教育。世界文化豐富多彩,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體現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其差異性主要通過語言、歷史、宗教、價值觀等核心文化要素表現出來。語言、生活方面的顯性差異,宗教信仰、價值觀方面的隱性差異,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1. 語言障礙問題。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對進入新文化環境的外國留學生來說,在中國的學習生活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問題。初學漢語者在傳達信息、表達感情方面有很多障礙,即使是經過短期的漢語培訓,在使用漢語學習和交際時,往往會因為文化差異的干擾,造成誤讀與誤解,導致言語交際的失敗。除了有聲的言語交際,無聲的非言語交際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同樣困難。通過手勢語、面部表情、眼色、服飾語等傳遞信息能加強和補充語言的交際功能,但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相同的非言語交際符號象征的意義可能是不同的。語言障礙限制了外國留學生接觸、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各方面造成了不利影響。
2. 生活適應問題。有研究指出,留學生主要關心的是住宿、飲食、睡眠、排泄、健康、安全、金錢、衛生、氣候、學業困難以及交流。由此可見,生活的適應性是外國留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雖然我國大多數高校為留學生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但無法滿足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所需。在面臨具體的生活問題時,留學生容易產生不良情緒,一旦解決不好、處理不當,他們可能會對生活中的瑣事缺乏寬容的態度,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住宿、飲食方面的差異,出行、醫療方面的不便,與室友在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易引發外國留學生的生活不適感,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和思想。
3.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不僅影響著社會的經濟、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而且積淀在人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中,潛在并長久地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習俗和教義,體現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質。外國留學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中應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避免冒犯他們的宗教禁忌,引起他們的敵視情緒。同時,應當關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間的交流碰撞,因為在不同的宗教思想影響下,留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宗教文化的和睦相處對留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起著積極的作用。
4. 價值觀不一致。價值觀是人們在作出抉擇和解決爭端時作為依據的一種習得的規則體系。作為特定群體所公認的判斷事物的標準,價值觀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異。荷蘭管理學者郝夫斯特(Hofstede)于1980年提出文化維度理論,他的實證研究表明有中華文化背景的群體在個體主義維度上的得分很低。中國傳統價值觀不突出個人和個性,而強調集體的作用。這與西方追求個人獨立,推崇個人榮譽和成就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來自異國他鄉的外國留學生,在新的文化環境下習慣性地以自身的文化價值觀為標準,去衡量周圍的事物和他人的行為,自然會產生疑惑、無法理解、甚至覺得生氣、憤怒的現象。價值觀差異正是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
以上列舉了留學生文化差異的四個主要表現。實際上文化差異是復雜多樣的,這為留學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在對外國留學生的管理上必須充分考慮文化的顯/隱性差異,并積極應對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實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四、 實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為管理目標,通過樹立相似乃至共同的價值觀,促進組織內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以實現觀念層面的共通與融合,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留學生的跨文化管理,就是在認識和分析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對多元文化融合式的協調,達成留學生群體間和外部環境、人員的和諧共處,促成文化融合,對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貢獻。具體來說,留管人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
1. 以尊重他國文化,尋求超常目標為前提。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文化的差異并非說明文化有優劣之分,而是文化的個性造成了差別。我們沒有權力抹殺不同文化的個性,也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豐富多彩。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對方文化的基礎上,管理者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外國留學生才會接納中華文化。這就要求留管人員對異國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抓好跨文化管理的“預備”環節,主動將自身調節至跨文化管理的最佳狀態,既理解文化的顯性差異,又理解文化的隱性差異,能從不同文化的角度全面地考慮問題,準確找出矛盾沖突的文化根源,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他國文化、傾聽文化差異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尋求超常目標,作為留管人員和留學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超常目標,即雙方關注高于自身文化群體的目標。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中,這個超常目標就是留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雖然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原因多種多樣,個人的目標期望不盡相同,但留管人員的管理和留學生受教育都是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為最終目的。留管人員主動了解留學生的需求,留學生主動向留管人員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制定階段性目標,營造積極樂觀地解決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種種問題的氛圍。
2. 以積極的跨文化適應為方法。貝雷(Berry J W)從是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是否愿意接觸異族文化兩個文化維度將跨文化適應分為四種方式:融合、同化、隔離、邊緣化。研究表明,在這四種適應方式中,融合是最健康理想的方式。融合的發生須建立在對自己的文化和異族文化都有相當深度的了解的基礎上,學習新文化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文化,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和相似之處,然后作出調整、妥協,最終形成新的為雙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化準則。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留管人員可根據文化的顯/隱性差異,根據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的原則,采用如下兩種方式促進文化融合。
(1)同化融合策略。文化的顯性差異易察覺、可改變。該策略主要針對文化的顯性差異,在跨文化管理過程中采用彌合差異和化異為同的方式,促進外國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例如通過對外國留學生在華學習和生活的入學指導教育,幫助留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跨文化適應的開端,更好地適應當地飲食、交通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舉辦漢語角,中外學生“一幫一”結對子,組織留學生參加各項活動,在學習和交流過程中提高漢語水平,減少語言障礙。同化融合策略可有效解決留學生的語言障礙和生活適應等問題。
(2)協同融合策略。文化的隱性差異是潛在、不易改變的,且容易在管理和被管理的過程中產生文化沖突。該策略主要針對文化的隱性差異,在跨文化管理中模糊這種差異,淡化最易導致沖突的主體部分,保留較緩和部分。這樣,即使在某一方面存有不同看法和意見,也可借助有效的溝通、合理的處理而協調解決。例如留管人員尊重外國留學生的宗教信仰,同時通過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禁止在校內傳教及舉行宗教聚集活動,將外國宗教文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降低其在中國學生和信奉其他宗教的外國留學生中的影響。協同融合策略的靈活運用能解決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不一致等引發的問題。(下轉第116頁)
3. 以建立動態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為保障。留學生的跨文化管理機制具有多元性、綜合性、動態性的特征。相應地,建立動態的、多元化的跨文化管理評價體系,對管理效率和管理方式進行及時反饋,可保障跨文化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
管理制度是評價跨文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校紀校規、管理手冊、應急預案等是管理制度的表現形態。管理制度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隨意的,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長期實踐為準則,對涉及文化差異的跨文化管理活動具有參考價值。因此,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辦法可確保跨文化管理的有效和正確性。
相對于靜態的管理制度,動態的信息反饋容易被人忽略,需要引起留管人員的重視。文化差異的廣泛深入使得積極的文化融合始終處在一種持續的動態狀態,留管人員面對的情況長變常新。雖然在一定的文化融合措施的指導下進行跨文化管理活動能解決文化差異導致的問題,但是對管理的有效度、留學生的滿意度、管理方式的可實施性等多方位的信息反饋,對留學生生活、學習、心理需求的關注,作為評價體系的一部分,能夠及時反饋管理的結果,及時調整管理政策,彌補不足,改正失誤。
五、 結論
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化差異,高校須建立有效的留學生跨文化管理機制。通過分析留學生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關注管理中的深層次文化問題,結合多元文化環境,促進文化融合,積極、主動地為超常目標的實現作出貢獻,并通過實時動態的反饋意見,思考和改進管理方法,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并不存在統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在這一動態的研究框架內,高校留管人員應采用因“實”而變的觀點指導跨文化管理實踐,根據多變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管理途徑和方法,為外國留學生在華的學習和生活創造美好和諧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莊錫昌,顧曉嗚,顧云深(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8.
2. 陳曉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8-17,217-224.
3. 種健.留學生教育中的文化交流與跨文化管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346-352.
4. Ismail Hussein Hashim,周穎,楊治良.應激源感知的文化和性別差異:對留學中國的非洲學生和西方學生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學,2003,(5).
5. 陳東成.文化差異與翻譯.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0:41.
6. Rokeach, M.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68:161.
作者簡介:王蘇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教授;蔡奕,文學碩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實習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