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學者對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的模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積極的探討,文章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對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的劃分,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綜合的歸納與分析,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研究述評
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是指一個由各種管理控制機制和手段構成的具有個性特征的母子公司管理控制體系。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機制和手段多種多樣,不同的管理控制機制和手段組成了不同的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對于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的劃分,中外學者進行了積極探討, 從不同視角提出了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的劃分標準,他們之間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但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 關于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現狀及述評
1. 國外學者的觀點與述評。國外學者對集團公司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分類研究較多,劃分依據也多種多樣,但經過歸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根據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的集權與分權程度劃分。雖然相當多的國外學者在劃分集團公司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時不完全是按母子公司集分權程度來劃分的,但分析其實質均與母子公司集分權相對應或密切相關。
Vancil(1979)認為集團公司對所轄各子公司的控制,可依據集團總部授予各子公司自主性的大小分為高自主性及低自主性兩種。高自主性和低自主性即為分權模式和集權模式。Garnier G.H(1982,1984)也從此角度界定多國籍企業總部如何管理與控制其國外各子公司的控制形態。Garnier G.H 與Vancil的觀點基本接近,也均涉及了母子公司管理體制的問題,但并沒有明確從某個角度對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進行分類。
Ouchi(1979,1980)將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的方式分為三大類型:官僚式控制(Bureaucratic Control)、市場式控制(Market Control)和團隊式控制(Clan Control)。所有的三種控制類型或許在同一個組織中出現。Ouchi(1979)提出的官僚式控制模式實質是一種集權模式,市場式控制則是分權模式,團隊式控制可歸為集分權結合模式。
Jarillo Martinez(1989)將組織控制(原文為協調)分為兩大類:結構與正式的控制機制;其它非正式與微妙的機制。結構與正式的控制機制包括集權化、正式化、規劃、產出控制等,其它非正式與微妙的機制包括團隊合作、委員會、非正式溝通、組織文化發展等。Jarillo Martinez對組織控制機制分為上述兩類的目的是研究母子公司間協調的實現??刂瓢瑓f調的含義,母子公司協調的實現方式也是控制的實現方式,協調手段往往也是控制手段。一般而言,正式的控制機制有利于實現集權管理,非正式與微妙的機制有利于實現分權管理。
Michael Goold等(2004)從戰略角度對母子公司的管理體制進行了分類,其中戰略規劃型(可視為過程控制)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可歸為集權模式,財務控制型(可視為結果控制)是分權模式,戰略控制型介于兩者之間,可定義為集分權相結合模式。
(2)以集團公司內部組織機構特點來劃分。Willianmson,O. E和Bhargava,N(1986)以控股公司、戰略控制、過渡性調整、作業決策、適度部門化五種控制工具界定了六種集團公司用以控制其子公司的型態(模式),即:(1)單一型態(U型);(2)控股公司型態(H型);(3)多部門型態(M型);(4)過渡多部門(M'型);(5)集權化多部門(M''型);(6)混合型態(X型)。Willian-mson Bh-argava的控制模式分類借鑒了職能制、事業部制和子公司制的名稱并可對應相應的管理方式,在管理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
Hill C.W. l(1988)將集團公司控制型態定義為集團公司總部與各事業部間的關系型態。Hill認為集團公司可使用作業控制、市場控制和戰略控制三種控制維度來界定出集團公司與各事業部之間的關系,總結了三種集團公司控制型態:多部門或M型態,控股公司或H型態和集權多部門或C-M型態。Hill(1988)所用以界定集團公司對所屬子公司的控制型態的維度相當完整,他所使用的維度,已包含了規劃、作業及績效評核與獎賞決定。Hill戰略控制維度,基本上類似Goold Campbell(1987)的規劃影響。Hill控制維度是研究界定控制模式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3)以集團公司戰略管理風格來劃分。Goold Campbell(1987)利用規劃影響及控制影響兩構面,定義出八種不同的戰略管理風格或控制型態,即集權化(Centralization)、戰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戰略方案化(Strategic Programming)、戰略冒險(Strategic Venturing)、戰略控制(Strategic Control)、財務方案化(Financial Programming)、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與財務控制(Financial Control)。在上述八種控制形態中,以戰略規劃、戰略控制及財務控制三種最為普遍。
2. 國內學者的觀點與述評。
(1)根據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的集權與分權程度劃分。葛晨、徐金發(1999)認為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的模式有四種類型:資本控制型;行政管理型;自主管理型;平臺控制型。但這種分類方式受到陳志軍(2009)的質疑。陳志軍認為,首先,股權是形成子公司關系的前提,資本控制不是控制模式;其次,平臺控制型是一種控制手段,更是母子公司取得協同效應的方式。第三,劃分標準不統一。
臺灣學者余明助、秦兆瑋(2002)將控制分為行為控制(Behavior Control)、產出控制(Output Control)、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余明助、秦兆瑋的控制模式分類與Ouchi提出的官僚式、市場式與團隊式控制沒有根本區別,行為控制屬相對集權的管理模式,產出控制屬相對分權的管理模式,社會控制介于兩者之間。
左慶樂(2003)按照母子公司管理集權與分權的程度,將其模式劃分為三種類型:集權管理模式、分權管理模式和統分結合管理模式。
周國來等人(2004)根據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采用組織控制(集權)與市場控制程度(分權)的不同,將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大至歸納為四個基本的類型:直接經營式管理、戰略管理控式管理、戰略建構式管理、財務投資式管理。
還有許多國內學者按集分權程度將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分為集中型(或稱官僚式控制)、分散型(或稱市場型控制)、融合型(或稱團隊式控制)三種。集中型和分散型分別是指企業集團決策權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兩種極端情況,而融合型則是集團公司與子公司在經營管理權上適當分割,按公司章程的規定和重要性原則來劃分各種決策范圍的中間情形。
李維安等(2002)把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機制歸納間接控制機制、直接控制機制和混合控制機制三種。間接控制機制是指母公司不直接控制子公司,而是通過公司董事會對子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控制;直接控制機制是指母公司通過任命子公司管理層,對子公司的財務、人事、經營活動進行全面的控制;混合控制模式是指母公司投資控股子公司,并讓子公司管理層人員參股子公司成為子公司的股東,子公司管理層人員進入子公司的股東會及董事會等決策機構。
陳志軍(2009)認為上述學者的劃分角度大多不能體現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的特點,認為母子公司管理模式的劃分角度應基于子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他綜合前人研究,聯系中國實際,從公司治理角度把中國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分為三種類型:基于子公司治理不作為的行政管理型控制模式、基于子公司治理的治理型控制模式和基于子公司治理的管理型控制模式,并分別對應于集權模式、統分結合模式和分權模式。三種模式從名稱上指明了中國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的核心問題是公司治理問題,它是當前母子公司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
(2)從集團公司的角色定位劃分。梁磊、王洪濤等人根據集團母公司在對子公司管理控制中所擔任的角色,以及對關聯業務的干涉程度上,將集團公司基本管控模式分為四種:經營者、策略控制者、策略規劃者和控股公司。
(3)根據母子公司管控形態劃分。白萬綱根據母子公司管控的形態將母子公司管控的模式劃分為八類:投資管控型、財務管控型、戰略管控型、制度管控型、組織管控型、職能管控型、業務管控型、核心人員管控型、核心資源管控型。
二、 關于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及述評
從國內外文獻檢索的資料來看,關于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資料較多,但對影響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較少。從相關研究來看,國外有關母子公司文獻資料一般從母公司、子公司以及母子組合因素特征等三大類公司因素特征對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程度(子公司自主性或母公司集權程度或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進行實證分析,如表1所示。
郭培民(2001)通過對有關文獻的綜合分析后,從資源擴散理論出發,總結出影響母子公司管理中影響子公司自主性的常見因素。結論如表2示。
國內學者多參考上述研究,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中對影響因素、適用的條件或控制環境因素進行理論分析,但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如高勇強、田志龍(2002)對基于控股權的控制模式、非控股權控制模式對母公司和子公司應具備或適用的條件進行分析,認為控股權的控制模式對母公司的資金實力和管理控制水平要求較高。并且主要用于對母公司業務影響大或者是母公司重要利潤來源的子公司,或者是基于母公司戰略考慮需要控股的子公司。非控股權的控制模式主要用于因政策、資金、環境等約束而不能控股的子公司,或者是基于戰略角度不是母公司發展戰略重點的子公司,或者只是為了穩定供求關系或協作關系的子公司。陳志軍(2009)將母子公司控制的控制環境因素劃分為外部控制環境和內部控制環境(或條件)兩大類。其中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行業環境、供應商以及客戶等;內部環境包括母公司層次與子公司層次,其中母公司層次包括集團類型、集團戰略、控股程度、責任中心類型、領導風格等,子公司層次包括地域分布、重要性程度、成長周期等。并根據上述劃分,通過理論分析和問卷調查歸納,得出不同環境條件下管理控制模式的采用情況。
參考文獻:
1. Willianm. G. Ocuh.i Markets, Bureaucracies, and Cla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1980,(25):129- 141: idem,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al Control Mechaninism. Management Science,1979,(25):883-884,轉引自:Richard L. Daft,李維安等譯,組織理論與設計精要.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172-175.
2. Hill Corporate Control Type, Strategy, Siz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9).
3. 徐金水.集團企業總部所屬分子企業控制形態之研究——以臺灣地區集團企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2:23-27.
4. 葛晨,徐金發.母子公司的管理與控制模式——北大方正集團、中國華誠集團等管理與控制模式案例評析.管理世界,1999,(6).
5. 陳志軍.母子公司管理模式探討.東岳論叢,2009,(12).
6. 余明助,秦兆瑋.臺商海外子公司控制機制與績效關系之研究——以代理理論和資源互賴之觀點.第二屆兩岸產業發展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管理學院主辦,2002.
7. 周國來,郭涼杰,楊波,付小平著.戰略基礎:集團公司管控模式設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8. 李維安.公司治理教程.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 席酉民主編.梁磊、王洪濤等著.企業集團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比較.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10. 白萬綱.集團管控大趨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喬雪蓮,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高級經濟師。
收稿日期: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