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在同一期間,人民幣匯率在大部分時間內卻呈現出貶值趨勢。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理論,人民幣實際匯率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應相應地升值。然而現實情況與理論是不一致的。文章使用協整檢驗考察人民幣實際匯率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主要結論是:人民幣實際匯率不具有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現階段與人民幣實際匯率沒有長期均衡關系。根本原因是中國可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沒有導致物價水平的提高,因而不符合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傳導機制。
關鍵詞: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實際有效匯率;勞動生產率;協整檢驗
一、 引言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理論是研究經濟追趕與實際匯率走勢的重要理論,其主要觀點是正在經歷經濟快速增加的國家,該國貨幣的實際匯率也在經歷著升值過程。該效應的假設前提主要有兩點:一是可貿易品價格滿足一價定律,二是國內勞動力可以在可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間自由流動。
按照巴拉薩的邏輯:本國和外國可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決定了不同國家整體工資水平的差異,即可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其工資水平就越高。而勞動力在一國內部的自由流動使得非貿易品部門的工資與貿易品部門的工資相等。那么對于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而言,該國的整體工資水平也較高。第二,不同國家非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是大致相等的,因此非貿易品價格差異由工資差異決定。第三,當比較不同國家間價格水平時,由于可貿易品的價格是滿足一價定律的,則價格水平的差異就主要反映為非貿易品價格的差異,最后,我們就可以得到結論: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導致工資水平差異,進而導致物價水平的差異,最終造成了實際匯率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要大于由購買力平價確定的匯率差。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提出之后,國外學者做了大量的實證檢驗和模型修正工作Balassa(1964)利用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12個國家的截面數據來檢驗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其結論是較富裕的國家確實經歷著實際匯率的升值。
Asea Mendoza(1994)第一次使用動態均衡模型模型對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進行了檢驗。他們運用1975年~1985年14個OECD國家的數據檢驗發現,在一個國家內,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之間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差距對非貿易品相對價格變動的解釋力相當強。但是,不同國家間非貿易品價格的變動對實際匯率的解釋力卻很小。
張曉軍、吳明琴(2005)利用來自10個亞洲國家或地區的面板數據檢驗了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是否成立。其檢驗結果是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是不成立的。通過進一步檢驗說明不成立的原因是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變動不能引起實際匯率的變動。
唐旭、錢士春(2007)以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分別作為貿易與非貿易部門,估算了1994年~2006年中美兩國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和相對價格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季度數據,發現我國貿易部門相對于非貿易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一直在上升,兩部門相對生產率對相對價格影響顯著,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相差越大,兩部門的價格水平相差也越大。進一步的研究證明中美兩國的兩部門相對生產率對兩國價格水平差異與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影響,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我國是顯著的。
總之,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日本、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比較顯著,在東亞新興市場國家也存在該效應,但不如發達國家那么明顯,而對于中國是否存在該效應則沒有一致的認識。
二、 計量模型的建立
本文的模型以Ashe Gorden(1994)的研究為基礎,考慮一個兩部門——可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兩要素——資本(K)和勞動(L)、兩種商品——可貿易品(用下標T表示)和非貿易品(用下標N表示)的小國開放經濟。其中,資本在國內和國際兩部門間都可自由流動,但勞動力只能在國內兩部門間自由流動而不能在國際間自由流動;貿易品由國際市場定價而非貿易品由國內市場定價。
假設該國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L=LT+LN(1)
其中LT表示可貿易品部門的就業量,LN表示非貿易品部門的就業量。
兩部門的生產函數均為線性齊次函數,即
YT=?茲TKT?茁TLT?琢T≡?茲TLTf(kT)(2)
YN=?茲NKN?茁NLN?琢N≡?茲NLNf(kN)kT(3)
其中YT和YN分別是可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的產出;kT和kN分別是兩部門的資本勞動比,即k=K/L,這是兩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茲T和?茲N分別是兩部門隨機給定的技術系數;α和β也是給定的系數,且有α+β=1。
對于小型開放經濟而言,世界利率(i)是外生給定的。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世界利率可由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各自的資本邊際產品決定的,因此我們有
i=?茲TβTkTβT-1(4)
i=s?茲NβNkNβN-1(5)
其中s=pN/pT表示非貿易品對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也就是用內部價格表示的實際匯率。以下我們將pT設為1,作為基準價格。
我們可以從(4)式中求出kT:
kT=(?茲TβT/i)1/(1-βT)(6)
并把它帶入(5)式中即可求出非貿易品部門的資本勞動比kN
kN=(s?茲NβN/i)1/(1-βN)(7)
非貿易品部門完全競爭的假設要求:
s?茲Nf(kN)=ikN+w(8)
在利率i給定的條件下,由(3)、(7)、(8)式可求出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
s表示s的變化率,其余符號均以此類推。由(9)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亦即該國實際匯率由該國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決定。所以,基本的計量模型為:
reert=C+tradet+nontradet+?著t
reert表示人民幣的實際匯率,tradet表示我國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nontradet表示我國非勞動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三、 實證檢驗
本文使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來度量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變化,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由IMF測算,具體數據從IMF網站獲得。用于衡量我國可貿易品行業和非貿易品行業的數據是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計算得出。我們把第一產業和工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可貿易品部門的GDP指標,而非貿易品部門的GDP則由第三產業和建筑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相應地可計算出兩部門的就業人數,進而計算出兩部門的人均GDP數據。我們使用人均GDP數據來度量兩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本文所使用數據的樣本空間是1980年~2007年,使用的計量軟件是Eviews6.0。
在進行時間序列的回歸分析時,所用序列必須是平穩的。我們首先對各個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根據模型形式,對變量使用ADF檢驗其平穩性,結果如表1所示:模型中的所有變量都是2階單整過程,即reert、tradet和nontradet都是I(2)過程。
根據協整理論,當只存在兩個時間序列,若這些變量存在均衡關系,那么這兩個變量必須是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三個或三個以上變量若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可以由不同單整階數的變量組合而成。在這種條件下,較高階單整變量之間必須存在協整關系。而根據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各變量存在這樣的關系。因此,我們使用Johansen檢驗對模型進行協整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Johansen檢驗結果,不存在協整方程的原假設沒有被拒絕,即這三個變量之間沒有協整關系。所以,我國兩部門勞動生產率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并不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在長期內,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變動上是不顯著的。
四、 結論
我們檢驗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是否伴隨著人民幣實際匯率的上升,其結論是否定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剩的勞動力供給使得我國的可貿易品部門長期處于低工資水平狀態下,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傳導機制由于勞動力近似無限的供給而被破壞,工資水平對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很低。根據Ito(1997)的研究,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發達國家比較顯著,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間并不明顯。因為發達國家的長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經濟發展狀態是滿足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基本假設。但是中國既屬于發展中國家,又不屬于高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物價水平之間還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因此,盡管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人民幣實際匯率卻并沒有經歷升值過程。
參考文獻:
1. Balassa B. Th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Do- ctrin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4, 72(6):584-596.
2. Asea P and Mendoza E.The Balassa-Samuelson Model: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aisal. wo- rking,1994,(3):709.
3. 張曉軍,吳明琴.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實證檢驗,南開經濟研究,2005,(5):72-79.
4. 唐旭,錢士春.相對勞動生產率變動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影響分析——哈羅德—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實證研究.金融研究,2007,(5):1-14.
5. Asea P and Corden W.The Balassa-Samuelson Model: an Overview.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4,2(3):191-200.
6. Ito T, Isard P and Symansky S.Economic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 Overview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sia. NBER working paper5979,1997,(3).
作者簡介:張一平,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趙海斌,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中國未來研究會會員。
收稿日期: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