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類文明進程過程中都會經歷變革階段,而往往在變革階段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人的思想,從而影響到對藝術的追求,每個變革時代都有代表自己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風格。本文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藝術風格與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藝術風格做對比,從而挖掘二者的共同之處。
[關鍵詞] 青銅器 哥特式 風格 流行元素
李澤厚先生寫的《美的歷程》這本書中,關于商代青銅器的美,概括了一個十分經典的詞語——“獰歷的美”。作為中國奴隸制社會歷史的特定時期,其藝術作品有鮮明的歷史和文化印記,但與其他歷史時期不同的是,商代所崇尚的美更偏重于殘酷、犀利,給人一種飄渺空靈的神秘感,這讓我聯想到不同時期的另一種藝術風格——歐洲中世紀哥特式藝術風格。
一、哥特式藝術風格概述
“哥特”一詞,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可以找到其大致的意義,它代表野蠻、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時代、中世紀等多種含義。
哥特式藝術風格最先也是最著名的體現于歐洲中世紀的天主教堂建筑,漸漸地也影響到世俗建筑。以“高、直、尖”的挺拔之勢和輕盈之感為主要特征,其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體現一種“升騰”之感。代表建筑如法國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藝術風格一直延續至今并逐漸擴展到了各個藝術領域,以頹廢的華麗為特色,形成了獨特的中世紀復古風格的文學、藝術范疇,隨之派生出“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小說”、“哥特音樂”(以哥特式搖滾為主)。
現代哥特式風格自始至終都充滿著“黑暗”氣息,這已成為它最常見的情感基調,同時也反映著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如欲望、恐懼等等。
所表達的含義——Gothic(哥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于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意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這時期的建筑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筑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哥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哥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么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匯是含蓄的否定。
推崇哥特式藝術的人群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一種對死亡的崇拜。
二、商代青銅器造型中的哥特式符號
商代青銅器帶有非常鮮明的哥特式藝術風格,在整體造型中同樣體現了“高、直”的挺拔之勢,青銅器采取高足頂立的造型特色,制造輕盈、有空靈之感。
青銅器最體現哥特風格精神的符號就是饕餮紋,饕餮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青銅器紋樣這一單純屬性,學術界對其圖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類標準的需要,其實饕餮紋更具有鮮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變的形態下穩定與統一,將具體的形象抽離成符號性質的圖案紋樣。饕餮紋兩側配鳥紋,與目、眉構成神像,用以強化祖神文化。
三、哥特式的死亡崇拜和獰歷之美的歷史成因
作為不同的歷史時期影響下的藝術風格,青銅器鼎盛時期正是奴隸制制度的繁榮時期,它見證了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哥特式藝術風格產生的中世紀時期也是一個變革和過渡的時期。兩個藝術風格都有宗教的影響并為宗教所服務,在給人們構建一種神秘高大的神明形象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心中蒙上一層“神貴人輕”的思想。
青銅器所代表的奴隸制在當時來講是先進的,但從今人的角度看,奴隸主對奴隸是慘無人道的,集中體現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從目前所發現的商朝墓葬看,每一個大、中型墓(這些都斷定為奴隸主之墓)中,都有數量不等的殉人,少則幾人,多則數百人。每到祭祀時,仍要殺死一些奴隸作為祭品。這種用奴隸作為“犧牲”來祭祀的制度,就是所謂的人祭或人牲制度。成湯求雨時,史官們就打算用人牲祭祀。甲骨文中還記載有各種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燒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殺死羌奴以祭祖。甲骨文中關于人祭的記載,記有人數的有1992條,共用13050人,沒記人數的1445條,估計也有上萬。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管窺商朝時期人祭的數量,體會到奴隸制度的殘暴。另外,奴隸主在宮殿、居室建成奠基之時,還會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隸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宮室的堅固和居室的吉利。
血腥祭祀在商朝頻繁發生,人們每天所目睹的就是這樣的場景,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扭曲的審美情趣,認為人生不過是緩慢走向死亡的過程。
而哥特式藝術風格為宗教服務,將宗教之美天堂之美渲染得極度絢爛華麗,讓人們不自覺地陷入對死亡以后靈魂超脫的幻想,從而漠視現實的痛苦,同樣也是引導人們看淡人生,宣揚一種生即為死的心理暗示。
兩者對藝術的共同興趣就在于對黑暗色調的運用,對于死亡的一種超乎尋常的偏愛。這也說明二者在思想上是相似的,有共同追求的。
兩者表現其藝術特點的媒介都是大型的藝術形式和重金屬物件,哥特式的建筑、商代的青銅器,而這都表現出了其思想所表達的神秘、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任何藝術形式能將陰暗的主題表達的如此恢宏,如此張揚。
其共性是都有一定的消極意味。商代以及前后的奴隸制社會都已經對奴隸的殘殺習以為常,這種對生命的輕視雖然有它那一時代的進步作用,但從今人的角度看都是消極的;商代好酒,青銅器酒器居多,這是一種隱約的厭世的態度。哥特所宣揚的醉生夢死、華麗的死亡尤其對于現代來講是更加頹廢的。
中國歷史上也并不是只有青銅器時代的商代出現了哥特藝術的影子,事實上秦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以及晚清,都出現過類似哥特的這種頹廢的華麗,從這幾個歷史時期不難看出,無論是殘酷統治或者政局的動蕩,首先給人一種生的絕望,人們習慣了這種現實,在藝術創作時才會不自覺的去欣賞,這是一種無奈,一種壓抑中的反抗。但是惟獨商代,把這種對殘酷和血腥的偏愛最完全的展示出來。
四、哥特式藝術風格在當今流行文化中復蘇的啟示
哥特式藝術風格的出現是一種歷史的驅使,是在環境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如今這種藝術風格已經融入到了許多新型的流行元素,如哥特式音樂(多為搖滾樂),哥特式電影(以黑暗色調陰暗主題為特色)和哥特式小說(多為吸血鬼題材)。人們追逐它崇尚它,無疑是因為它違反主流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流派,年輕人認為這樣很“酷”,也是年青一代對社會現實的種種不滿的一種發泄,一種帶著壓抑情緒的反抗。而哥特式藝術風格并非外來的沖擊文化,其實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在以后的歷史時期有過短暫復蘇。
而哥特式藝術風格在現今階段復蘇有著一定的提示意義,那就是如今的人們精神狀態又處于一種悲觀厭世、灰暗冰冷的時期,這有非常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但客觀來說,按照人類歷史的發展周期也注定處于這樣的意識形態中,每個民族的歷史都有過“中世紀”的歷史階段,從而衍生出各自具有特色的“哥特式藝術風格”,這種周期會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的進程,時而消逝時而復蘇。
參考文獻:
[1]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
[2]李澤厚.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