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確立最佳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所必須的策略。為此,應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協作學習與自我調節方法,使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新策略。
[關鍵詞] 心理語言學 閱讀教學 策略訓練
大學英語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以閱讀的形式獲得信息的能力。因此,如何尋找最佳閱讀教學模式是大學英語教師需要不斷探討的一個問題。為了提高閱讀能力,學習者應該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克服現有的不良閱讀習慣以及根據不同閱讀目的和閱讀材料調整閱讀策略。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不僅要從語言自身和教學方法方面入手,還應以心理語言學習理論為依據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揭示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以便更好地確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最佳模式。
一、閱讀的心理語言學基礎模式
1.概念能力
概念能力指的是人的一般智力方面的能力。概念能力是閱讀理解的關鍵性的一環。它指的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何把零星的信息升華為概念的能力,也就是把閱讀材料的感知輸入轉化為對閱讀材料的最佳理解的全過程。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采用語篇教學的方法是提高概念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2.處理策略
處理策略指的是閱讀能力的各層次組成部分,同時也包括許多更加普通的語言處理技能。就處理策略而言,學生在大學英語詞匯和上下文意義策略方面存在特定的困難,這部分是由于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引起的,也由于從閱讀表意文字到拼音文字轉換的調整,再加上學生在中學時受語法翻譯法的影響較深,他們在語義學和語用學方面也有不少困難,通常不會明白或不能充分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故在理解句子含義時經常遇到困難。
3.圖式知識
所謂圖式就是知識在大腦中的儲存單位,它包括各種各樣的知識,圖式的總和便是一個人的全部知識。圖式是認知的構架和基石,人們處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調用大腦中的圖式,依據圖式來解釋、預測、組織、吸收外界的信息。圖式閱讀理論認為,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基本圖式知識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所討論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在閱讀教學的心理語言模式中,概念能力和圖式知識是通過處理策略來發揮作用的。一個是信息由書面移向大腦的過程,又叫做信息驅動過程。另一過程使大腦中已有知識或概念附著于新信息,從而促進對新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同化吸收,又叫做概念驅動過程。這兩個過程同時進行并互為補充,缺一不可。“信息驅動”過程能使讀者敏感地尋找、挑選和組織他頭腦中固有知識所缺少的新信息,而“概念驅動”過程則能使讀者的頭腦迅速調集過去已掌握的知識,并對閱讀內容做出預測,再把已有知識和新信息加以比較和綜合,通過對所作預測進行驗證、補充或否定、修正等調整加工來完成對全篇內容的理解。
二、策略的概念和分類
閱讀策略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內容和閱讀目的有選擇地靈活使用一定的閱讀方法”。它是語言學習策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加強對語言的理解,提高學習效果,有效地獲取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種計劃、行為、步驟、程式等,即為學習和調整學習所采取的各種措施”。O’Malley和Chamot根據認知學習理論把學習策略分成三種類型: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認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和社會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元認知策略是對學習起間接影響的策略,為更高級的執行技能,它包括閱讀者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進行計劃、監控、調節、評估等策略。認知策略直接作用于輸入的信息,并控制這些信息,它是指導學習者對學習材料進行直接分析、轉換、綜合、重述、推斷、組織、借助上下文等策略。社會情感策略表現了一個更廣泛的內容,它不僅涉及與他人的交流,還涉及對自身情感的控制,具體指學習者促進某一學習任務的完成而與別人合作,或能主動克服焦慮、自卑以及閱讀當時的情緒低落等弱點的策略。閱讀策略的研究是在學習策略的理論框架下進行的,所以很多學者干脆把閱讀理解策略看成是一種學習策略。
三、閱讀策略的訓練
1.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能力的訓練
元認知策略不涉及閱讀活動本質,它是認知主體對自身認識活動的認識。元認知認識過程和結果為對象,以對認識活動的調節和監控為外在表現。加強元認知策略訓練,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本身、自我水平和策略選擇方面的意識,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在閱讀中使用自我評估、確立目標和制定計劃等策略宏觀調控自己的學習。
2.閱讀方法訓練的參照模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以改變他們的閱讀習慣師可按閱讀者的認知習慣、閱讀目的、閱讀材類型和難度,以及閱讀者對材料及其主題的熟度,提供閱讀模式,組織閱讀活動。
3.協作學習與自我調節方法的訓練
建構主義者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一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進而在同學之間開展一對一或小組活動,通過協商、討論合作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調動,不但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與此同時,學生的辯證思維、發散思維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意識等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教師在重視學生協作學習策略訓練的同時,還應著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情緒的自我調節的指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情感的變化及其影響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活動離不開積極、熱情的情感投入。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的熱情不能維持,甚至出現焦慮、自卑與情緒低落時,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適時進行自我激勵,以保證學生不斷地激勵自己,戰勝困難,獲得學習的成功,從而始終處于積極、活潑的良好學習狀態之中。
參考文獻:
[1]李白清.心理語言模式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高教研究,1996,(2).
[2]汪云.圖式理論與外語閱讀模式[J].山東外語教學,1997,(3).
[3]徐曉晴.相互作用心理語言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J].鐵道師院學報,1997,(5).
[4]陳小虎,張文鵬.元認知與中國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相關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