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均衡發展以及有機結合。但就目前來看,教師主導性存在弱化乃至缺失的現象;此外,學生也有主體意識不充分的問題,從而導致學風下降。從教師主導性的定義、存在的問題以及增強教師主導性的思路等方面著手,并結合相關特點,分別對培訓對象、內容、過程和目標進行分析,提出應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切實提高教師主導性,并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培訓內容統籌安排,全面提高學校教育的綜合水平。
[關鍵詞] 職業教育 教師主導性 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體性院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對職業教育院校的學生進行教學,這就要對崗位以及職業的需要進行分析,并結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優化教學方法,整合教學模式,進一步深化改革職業教育院校的教學思路。而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和增強教師的主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切實提高教師主導性,提升職業教育的水平
1.結合主導性的定義,分析教師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主要表現
在教育學領域,一般認為教師的主導性是在教學準備以及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課程內容的規劃、設計以及教學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之產生對學習的強烈興趣。因而以教師為主的引導重在“導”,如何導,怎樣去導,正是很多教師所不知道的內容,在目前的職業教育過程中,一部分教師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進行科學分析,只注重較低層次認知目標的學習,不注重培養學生靈活性、敏捷性、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
(2)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缺乏處理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能力,不能對學生的合作、分組等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
(3)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所有傳授的知識都試圖通過多媒體來完成,使得這些教師的主導性迷失在對多媒體課件的盲目崇拜中,從而弱化了教師在課堂知識傳遞中的作用。
(4)部分教師對啟發式教學方法存在著誤解,將啟發式教學簡單地等同于提問題,過度頻繁的問題壓抑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弱化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地位。
(5)還有少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被動完成任務的情況,這里所說的被動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工作態度的消極被動,上課時照本宣科,當傳聲筒,在教學工作中放棄了自己的理性分析;另一種是教學思想的消極被動,表面看似積極,其實也是被動地跟風,對新的理論方法盲目跟進,人云亦云,邯鄲學步,不能從實際出發展開工作;
2.有針對性地分析影響教師主導作用的因素
導致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綜合來看,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對所謂教師主導性本身存在認識誤區。長期以來,我國師從前蘇聯的教育模式,提倡“教師中心”論,強調的是教師的絕對權威性,即教材寫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種做法將主導性與權威性等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師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教學,從而保證其在教學中的絕對地位。事實上,這種做法把教學變成教師的獨角戲,這樣情境下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不能帶來學生的發展,甚至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好的影響,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教師主導性價值的實現。
(2)對職業教育存在認識誤區。根據對我校部分教師的調查與訪談,發現有些教師對于從事職業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看不起職業教育,認為職業教育沒有學歷教育檔次高,特別是有些擁有高學歷的年輕教師認為搞職業教育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對職業教育理論基礎、內涵與使命、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方面沒有自覺的領會;第三,對職業教育存在某些概念的簡單化、片面化、極端化的認識與理解。
3.建立健全相關機制,激發教師主導意識
結合職業教育院校實際,當前需完善的機制:其一,是教學評價機制。應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系統,在實事求是中給予教師最充分的肯定。對于教師,尤其是對那些充滿教改熱情的教師,院校一定要有寬容精神,要允許教師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允許失敗就是保護教師更強烈的主體精神,成敗與否,都將是一種更為強大的集體教育智慧的力量,所以在評價指標設置上,要給“教學勇于創新、大膽實驗”賦予一定的權重。其二,是情感激發機制。“情感”在激發人才的主體性上有著它自身的優勢。“士為知己者死”。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要想高效地喚醒教師主體意識,激發他們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情感激發”不能不說是一劑良藥。其三,是適當的物質鼓勵。改革需要承擔風險,創新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適當的物質鼓勵既可以對教改人員給予一定的補償,同時更是為了激發更多教師參與教改的熱情。
二、以學生為主體,提升職業教育的有效性
1.結合培訓學生的多元化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職業教育院校應根據培訓對象的多元性特點,加強思想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是結合實際特點和來訓學生的受教育層次,有針對性地施教,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所謂的針對性,首先,要突出綜合性。在教學時,必須要依據職業教育學生課程標準的要求,融合相關、相近的專業基礎內容,提高課程的綜合性。其次,要突出崗位性。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崗位職業的能力,因此在備課和設置課程內容時,必須突出崗位需求,即著眼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根據學生的崗位職業需要,尤其是第一職業需要來設置課程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活動。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知識和個人綜合能力素質的關系,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是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競爭是激發學生自身潛在活力的有效途徑,院校應著眼這一規律,加大對學習成績優秀學生的宣傳表彰力度,采取定期開展評比競賽等活動,營造一種良好的競爭氛圍,激勵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競爭,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2.針對培訓內容的實踐性,深化改革,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在一定時間內讓學生盡可能學習較多的內容,擴大知識面,在“實用”與“精通”上做文章。因此,院校在培訓過程中,應針對實踐性要求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調整學科設置,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是著眼需要抓改革。調整專業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院校要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中,按照對人才的要求,拓寬專業設置口徑,充實專業中的主干及相關課程,增設一些急需專業;對部分重復的、過時的理論課,可以作為選修課、專題課、講座課等方式削減;增加實用型、技術型、研究型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要求。在抓好基礎教學的同時,注意著眼科技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有效解決或解答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既要體現嚴密的科學體系,又要能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建立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且有切實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更新觀念抓改革。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知識文化素質的主要渠道。但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盡快實現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那種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滿堂灌”和“注入式”,往往會因課堂教學缺乏雙邊交流和趣味性,而使學生缺乏學習的情趣。因此,職業教育院校應盡可能多地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手段,加強教與學之間的雙邊交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是依靠教學抓改革。教師是教育工作中的主體,起著主導作用。院校應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勤奮敬業,精心教學,加強教風修養,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在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但是,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僅僅具備這些仍是不夠的,在工作中還要勇于探索創新;要與學生融洽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與“學”相結合。
3.針對培訓目標的復合性,統籌安排,開展學術交流
院校應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采取多種途徑,利用一切積極因素,開展學術科研活動,提高學生的學術科研能力,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復合統一。
一是根據不同專業特點成立學生科研小組。學生應與教研室聯系,指派教師擔任學生科研顧問,以對學生科研進行必要的指導。
二是制定科研計劃,確定科研課題。學生科研活動計劃一般根據培訓時間制定;科研課題可結合各專業自身特點和教學情況,由教研室與科研小組共同討論研究確定。
三是開展科研活動的理論培訓。請科研骨干采用講座等方式,使學生明確開展科研的目的、意義和方法,幫助學生確立科研意識,樹立科研的信心。
四是定期開展學生科研活動的交流、評比和表彰。學?;蛘甙嗉壎ㄆ谂e辦學生科研成果展覽或報告會,并在交流的基礎上評出優秀的科研成果,對于在科研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給予表彰和獎勵。通過開展學生科研,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又促進學生更扎實地學習好專業知識,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吳忠權.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辨析[J].成都大學學報,2008,(2).
[2]梁紅軍.發揮教師教學主導 提升課程教學實效.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