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9年9月開始,香港中學開始實行三年新高中學制,同時采用改革的新高中課程。本文主要分析香港新高中語文課程,將新舊課程作對比研究。目的是為更清楚了解香港新高中學制下的語文課程,為教師實施新課程提供若干參考意見。
[關鍵詞] 香港新高中 中國語文 課程改革
一、前言
根據現階段教育發展情況,香港教育統籌局于2005年5月發表“334報告書”,提出香港三年高中學制將于2009/2010學年在中四級(即高中一年級)實施,同時采用改革的新高中課程。2007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定《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作為2009年新高中語文的課程指導文件。同時,課程發展議會修訂了《中學中國語文學習重點(試用)》,供三年制高中語文課程使用。
新高中學制對香港來說是一次新的教育嘗試,而課程評估及指引的變化是教育改革的開始。本文主要分析香港新高中的語文課程指引文件,將新舊課程作對比研究。
二、課程結構
新課程結構概括為:引言,第一章概論,第二章課程架構,第三章課程規劃,第四章學與教,第五章評估,第六章學與教資源。其中,前三章屬課程內容,第四章講教學,第五章講評估,第六章討論教材。同時,還有一本《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作參考。
結構安排上,新課程基本結構是齊全的,包括了課程、教學、評估、教材四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語文課程所要包含的內容。與2001年課程指引相比,2007年的較全面、具體。雖然兩者都包括有課程、教學、評估、教材四方面,但2007年的增加了課程架構、課程規劃兩章,用較大篇幅敘述高中語文的課程設計原則、課程統籌等。相比2001年將初中及高中語文一起說明,2007年用獨立篇章來單獨說明新高中語文課程要求,顯得更全面,為教師課程實施提供幫助。
2007年課程內容說明雖全面,但過于強調整體規劃。比如課程評估及指引規定:出于整體規劃的考慮,教師需要應學生學習興趣、能力及方式不同來分別規劃課程。按不同層次來安排不同課程,將給語文老師帶來額外工作壓力。結果可能各種版本課程規劃效果一般,學生興趣沒得到滿足。如能在語文必修課、選修課來調節,必修課學習基礎知識,但在選修課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能力選擇。這樣使得單個語文老師工作任務減少,同時也滿足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一舉兩得。
三、學科性質
“學科性質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本質屬性,它決定學科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體現本科之所以能獨立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因此,語文科的課程性質至關重要,決定語文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課程及評估指引在課程理念、課程宗旨、高中教育階段學習目標都提到要兼顧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打好基礎,強調審美情趣、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與民族的感情、正面價值觀、國際視野等。
這些觀點很多是過去語文綱要沒有提到的。相比較2001年課程指引只突出語文的工具性,并沒太多提及人文性,新課程強調語文的“文道合一”,這是一較大改變。過去往往忽略語文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工具性,不能全面反映語文科性質。現在兩者都要兼顧,強調能力與文化并重,是一個新的發展。因此,在學科性質上,新高中語文對課程性質的定位比過去語文綱要全面。
四、教材
教材關系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材的選取至關重要。
香港新舊語文課程對教材的選取分別用“學習材料”、“學與教資源”章節來說明,名雖不同,但都講述教材選取。兩個課程指引都不設指定學習材料,給教師提供教材選取的意見,顯得比較靈活。而對教材的定義,新舊課程從不同角度加以解釋:2001年從宏觀角度界定教材定義和內涵,并從文字與音像材料提出選取的原則和具體要求;新高中語文課程則從教材作用來界定教材,但這里的教材不局限于教科書、作業等資料,自然環境和人力等資源也被列為學與教資源,突破了傳統教材觀點。在資源類別里,特別提到要利用互聯網與科技資源,借助互聯網上語文資源;同時提到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這兩項資源都是過去語文綱要所沒有提到的,對于教材選取是一創新點,能拓展高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選擇空間。另外,新課程指引還說明了學與教資源的運用、發展和管理,并提供發展策略,強調教材發展的重要性。不足的是,規范未免太多,操作起來不易,若可精簡則比較好。
五、評估
香港新舊語文課程指引均有評估這項。舊課程指引包括:評估目的;各學習范疇的評估;實施步驟;評估原則。新評估則分為:評估的角色;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評估目標;校內評估;公開評核。
新舊課程指引文件都從評估的功能性來考慮,但兩者著重點不同:前者著重對學習和教學的回饋,后者著重收集學生學習表現,以此達到診斷、回饋、促進學習、甄別和選拔等功用。另外,兩者評估目也有所不同:前者強調將評估回饋給學生、教師、家長,希望以此來提高學習、教學效能;后者則針對語文科“文道合一”性質,目的是為衡量學生能力、文化素養、品德情意、對國家等的責任意識。
因此,雖然兩者都強調借助評估來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能,但相比起來,舊評估并沒針對語文課性質,而是“一般性的評估知識”,新評估較清晰且針對性強,有利于發揮評估的作用。同時,新評估將校內評估和公開評核相結合,方式更多元化,相比舊的評估方式更靈活和全面。但是,沒有做到“教與學的雙向評估”,如果可以借鑒其他地方則更全面,比如上海對語文評估的經驗,拓寬評估范圍,做到對學生、教師教學、教材質量都實行評估。
六、小結
從課程結構、學科性質、教材及評估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香港語文課程的變化。總的來說,新高中語文課程的定位還比較準確,順應實際需要做出變化,需不斷改進。新課程的課程結構齊全;語文定性上,新課程學科性質的定位比過去語文綱要更為全面,強調語文課的“文道合一”;教材組織上,新課程擴大了教與學資源選擇空間,同時強調教材的發展,可謂新創新;評估方面,新高中課程方式更多元化,對評估角色定位也較清晰,但缺乏雙向性,需拓寬評估范圍,才能進一步提高課程學習的效能。
參考文獻:
[1]教育統籌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香港:政府印務局,2005.
[2]何文勝.港滬初中中國語文科課程的比較研究.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007,(10):91-101.
[3]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8226;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政府印務局,2001.
[4]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8226;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印務局,2007.
[5]鐘為永.中學語文學科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