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要圍繞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樹立了新的語文教學觀: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融入專業元素,提高專業學習效率和質量;將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相結合,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高職語文 專業元素 職業素養 全面可持續發展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確定我國職業核心能力體系框架:交流表達;數字運算;革新創新;自我提高;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外語運用?!?006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大學生基本能力要求的排序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占65.9%,人際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達能力占54.4%,專業能力占47.7%,外語能力占47.7%。毋庸置疑,現代社會僅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并不能完全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成為一名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團隊合作、適應社會、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而大學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訓練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課程,是培養這些非技能素質的重要載體。那么,當前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如何承擔這一重要職能,發揮語文所特有的功能呢?語文教學要圍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樹立的新教學觀: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融入專業元素,提高專業學習效率和質量;將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相結合,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職業應用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務。而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形式,是信息傳遞的基本媒介,是交際的重要工具,語言應用能力成為了一個人勝任職業工作的核心能力”。目前教學實踐中,高職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較弱的實際情況。這必將阻礙他們未來職業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這一現狀,高職語文教學如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增強職業核心能力呢?要結合時代的特點,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將語文教學與當代文學、社會生活、新聞時事、熱門話題等相結合,通過案例、課堂討論、職場情景模擬訓練(如求職、面試等)多種實踐活動,鍛煉聽說讀寫能力,感受真實的職業環境,了解社會形勢。同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延伸課堂空間,將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如開設人文選修課、專題講座、組織演講比賽、舉辦征文活動等??傊?,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用文,體會語文學科給學習、生活帶來的收獲和樂趣,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成為知識轉變為能力的過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無形中增強學生的職場核心競爭能力。
二、融入專業元素,提高專業學習效率和質量
高職語文教學不應該拘泥于純語文學科的象牙塔中,要“跳出語文看語文”,用跨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語文教學,從學生就業需要出發,與專業培養目標相結合,將專業元素融入到高職語文教學中。
有“百科之母”稱號的高職語文是一般專業學科的基礎,對專業學習的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職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專業實際情況,教師要認真思考本課程對學生專業培養目標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來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對所教學生進行廣泛調研,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專業特點和語文基礎水平。在此基礎上,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組織和安排,按照因材施教原則,確定具體教學的內容,并將專業元素融入進課堂教學中。如面向日語專業,考慮到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將從事與日語的運用密切相關的職業,于是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文學篇目,從中日兩種語言文化的比較角度入手,有意識的增加日語文化內容,和中日文化差異的內容,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使他們在學習日語時注意中日文化差異,有意識減少母語的干擾,提高日語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在幫助和引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同時,實現向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遷移”,以提高專業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三、將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都將影響學生的競爭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語文教學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邃的思想,促成其健全人格的養成和優良品質的形成;另一方面更要關注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使所學的語文知識對其職業發展有所幫助。
“語文就如同人文這條大河的一條支流,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流淌于語文的河道上就會體現一種尊重語言、珍視語言、熱愛語言的語文意識和語文情懷”。
大學語文在文化素質教育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語文教材里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凝結了豐富的思想和文化內容,語文課堂要正確引導和幫助學生吸收智慧的結晶和精神的養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情操高尚、身心協調發展、富有人文情懷的人。
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語文教師要挖掘并整合教材中與職業素養有關的內容,提煉教材中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的內容,為己所用,如課文《鄭伯克段于鄢》中,拓展分析穎考叔與莊公的細節描寫所體現出來的職場處事的態度和職場說話的藝術技巧,幫助學生樹立職場意識,了解職場中為人處事的方法;又如課文《馮諼客孟嘗君》中通過對馮諼求職過程和馮諼(孟嘗君)職場中成功秘訣的解讀,結合現代社會,使學生了解職場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當遭遇工作環境中的諸多障礙與不如意時,如何進行職業適應和自我塑造……借助相應的教材內容,將職場文化、職場道德、職場寫作、職場表達等內容融入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使學生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高靜,鄭澤宏.高校學生職業能力與語文素質的關系.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3).
[2]施宏開.從用人單位的擇才標準看大學生就業[N].中國教育報,2006.
[3]魏飴.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6).
[4]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