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語寫作是二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在應用語言學領域,第二語言寫作研究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本文回顧了國外第二語寫作的實證研究成果并對國外第二語寫作研究情況進行梳理和評述,目的是找出各自的優點,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第二語寫作教學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 二語寫作 研究方向 分析
一、前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過程化寫作研究得到了長足發展,對寫作過程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重視。研究發現一語和二語寫作過程大體相似。然而當學生用一語寫作時更加流暢、準確和有效。研究還發現學生一語和二語間的切換會影響到二語寫作質量。指出第一語言傾向于形成抽象思維。因此,即便當寫作者用第一語言構建意思時,第一語言在人的思維中占重要的位置。
二、國外第二語言寫作研究
1.對比修辭學理論時期
從西方學術傳統來說,關于寫作教學與研究的探索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從最早的雄辯術到后來的伊索克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形成的古典修辭學,再到古羅馬時期經過西塞羅和昆體良的提煉與升華,形成了演講文本生成過程中的“五部曲”訓練模式。這一古典修辭學傳統對西方各國修辭寫作教學與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早提出對比修辭概念的是Kaplan。他認為,英語段落的發展一般按一條直線進行,而東方語言(如漢語)的段落則是“迂回型”。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第二語言寫作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第二語言寫作的文本特征,如拼讀的正確性、句法、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寫作的篇章特點。但對比修辭學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因為對比修辭學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寫作的最終產物而忽視了篇章的組織過程。Zamel最早提出第二語言學習者和第一語言學習者一樣同樣可以在寫作過程學習中受益。從此引發了寫作研究中的“過程化寫作”。
2.過程化寫作研究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過程化寫作研究得到了長足發展,對寫作過程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重視。研究發現一語和二語寫作過程大體相似。然而當學生用一語寫作時更加流暢、準確和有效。研究還發現學生一語和二語間的切換會影響到二語寫作質量。指出第一語言傾向于形成抽象思維。因此,即便當寫作者用第一語言構建意思時,第一語言在人的思維中占重要的位置。
例如,Rein收集了由母語是英語、西班牙語、漢語和阿拉伯語的學生寫的說明文,著重分析了文章中所使用的連詞、連接代詞和介詞。其中連接詞的使用頻率在不同語種學生的文章中有明顯的不同。例如,母語是阿拉伯語的學生使用的并列連詞的頻率遠遠超過其他學生,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更傾向于使用介詞。
Uzawa and Cumming對八名澳大利亞學生進行了實證調查,八名學生在寫日語作文時傾向于用英語組織思想、創建題目和組織信息。其中六個學生承認他們用英語構建出框架然后翻譯成日語文本。兩名學生在寫日語作文之前用英語構建寫作思想。
Cohen and Brooks Carson的研究表明在寫法語作文時學生經常或者是總是求助于第一語言思維。其他十名西班牙語英語雙語學生在法語寫作時會切換成英語思維。
Billy R and Woodall對日語為母語和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生進行了測試,發現語言切換頻率與第二語言熟練程度,任務難度和第一語言熟練程度有關。并且他們還發現不同二語背景的學生會使用第一語言來實現不同的寫作目的。
三、結束語
第二語言寫作研究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寫作教學,促進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寫作教學的成功必將涉及實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對國外第二語言寫作研究的回顧可以發現國外外語研究在20年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同時可以發現,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學法的研究上。母語寫作過程和第二語言寫作過程最要的不同在于,第二語言寫作者在第二語言寫作中可以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然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卻沒有對母語在外語寫作中的作用給予太多的關注,仍有許多領域有待人們的開拓,如第一語言思維在第二語言寫作所占的比重以及其是否與作文題目和作者的外語水平有關,隨著二語學習者英語水平的提高第一語言思維在英語寫作所占的比重是否有所變化。當今學者應立足實際,將這些研究繼續深入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Billy, Woodall.Language-switching: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While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1):7-28.
[2]Cohen, A. D. Brooks-Carson, A.Research on direct vs. translated writing: Students’ strategies and their result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5(2):169-187.
[3]Hay, J.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writing. In C. Michael Ransdell (Eds.), The Science of writing: Theories, metho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PP. 1-27). Mahwah, NJ: Erlbaum.
[4]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16):1-20.
[5]Kroll, B..Instruction: Teach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writers.In B. Kroll (Eds.),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p.1-1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Reid, J.A computer text analysis of four cohesion devices in English discours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Journal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79-108.
[7]Silva,T.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nature of L2 writing: The ESL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TESOL Quarterly(27):57-77.
[8]Uzawa, K., Cumming, A.Writing strategies in Japa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owering or keeping up the standards.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46(1):178-194.
[9]Zamel, V.Teaching composition in the ESL classroom: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ESOL Quarterly, 10(1):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