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西安美術學院圖書館古舊美術文獻的館藏情況為例,分析美術類古舊文獻的類型及保存現狀,探討信息環境下古舊美術文獻保護及利用途徑。
[關鍵詞] 美術文獻 文獻保護 古舊書刊 古籍數字化
西安美術學院圖書館始建于1949年,歷經數次分校合校之搬遷及“文革”等特殊的歷史事件,館藏大量美術文獻珍本善本流存完整,沒有散失,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筆者期望通過對西安美術學院館藏文獻的研究,窺一斑而見全貌,探尋古舊美術文獻保存、保護及利用途徑。
一、西安美術學院圖書館現存古舊美術文獻類型
1.古籍線裝書、外版書——版別豐富,頗多精品
西安美術學院館藏明、清、民國美術古籍千余種(冊),以線裝本繪畫、書法類居多,其中不乏珍善本。如《芥子園畫譜》《陶齋吉金錄》《遼陵石刻集錄》《阮氏積古齋鐘鼎彛器款識》《敦煌掇英》《藝術小校經閣金石文字》《殷墟佚存》《神州國光集》《點石齋畫叢》《天工開物》等珍貴版本。
除此以外,還藏有20世紀早期出版的國外畫冊,內容涉及繪畫、建筑、雕塑、工藝等。如日文版《龍虎門石窟的研究》、《南畫大成解說》等。
2.法書、金石、碑帖拓片——盡顯傳統古韻
館藏歷代法書拓片多出于名家撰寫,文辭瑰麗,書法優美,鐫刻精良。例如,宋《降帖》十二卷、宋末元初拓《柳書玄秘塔》、明拓《顏魯公三表真跡》、明拓《皇甫府君三碑》、明拓《重摹張長史真書郎官石記》、清《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清拓王鐸《擬山園貼》十卷、《金石草編》、《石索》等近百種(套),它們是中國古代書法史、美術史和文化史的寶庫。
3.新善本美術畫集——經典圖像薈萃
美術畫集是美術專業院校教學研究的重要資料,是提高文化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從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這17年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微妙的時期,其間曾出版了不少帶“圖”的好書,一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二則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三則不像近年此類書籍所錄書畫作品中時見贗品摻雜,故而文獻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凡。雖然這批書出版不過半個世紀左右,但由于當時印量較少,加之有相當一部分在后來的政治運動中流失散落,因此每種版本留存下來的大多只有百十本左右,還有一些已瀕臨絕跡,應引起足夠重視。
4.早期美術期刊、畫報、報紙合訂本、剪報、老宣傳畫——見證時代變遷
館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畫報、報紙、期刊的合訂本及現已難覓蹤跡的老宣傳畫,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社會、歷史、人物、事件,印有歲月的痕跡,承載著大量寶貴的時代信息。如《人民畫報》、《工農兵畫報》、《故宮》、《文物》、《湖社月刊》、《北洋畫報》等,還有當時館員整理、剪貼編輯以人物形象資料為主的大量剪報,為研究美術發展、繁榮美術創作提供了真實可感的資料。
二、古舊美術文獻保護利用的現狀
1.古舊美術文獻藏書環境亟待改善
古舊美術文獻因其內容精辟的學術性、圖文相彰的藝術性、年代久遠的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而獨具魅力。珍貴美術文獻屬不可再生資源,大批珍貴文獻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紙張泛黃變質、嚴重破損等現象,文獻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西安美術學院圖書館古舊文獻長期被塵封在密集書庫,由于書架嚴重不足,加之這些文獻版本大小參差不齊,以致排架太密,隨意重疊、相互堆集,有些函套損壞的線裝書甚至立放,使書籍嚴重變形損傷,在抽取過程中稍有不慎極易使書受損。若不對它們采取及時有效的保護措施,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管理上存在缺陷,造成人為損壞、遺失
缺乏對古舊文獻的保護意識,如有些珍本、獨本書目前還在流通,仍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
由于圖書館監管措施不到位,賠償制度滯后、館員古籍版本知識欠缺等原因,常常使古舊文獻保護工作陷于被動,甚至造成一些難以挽回的損失。
這些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暴露了我們對于古舊文獻保護意識上的淡漠及管理中的漏洞。
三、保護利用古舊美術文獻的措施及設想
1.重視人才培養,完善管理機制
隨著國家“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工作的全面落實,高校圖書館更應增強古籍保護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利用各種場合爭取經費與多方支持,通過培訓、進修、講座、聘請專業人員等多種方式,使館員系統地接受中國古代書籍史、造紙史、印刷史、美術史、色彩學、版本學及物理、化學、微生物學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古舊文獻管理人員。
“摸清家底”對搶救珍貴古舊美術文獻工作至關重要,組織專業人員對館藏美術文獻珍貴版本進行梳理、歸檔,在MARC數據上詳細、準確著錄其版本淵源、作者情況、內容簡介、出版時間、保存現狀、修復情況等,為館藏資源開發、整理與編輯出版、數據庫錄入提供具有真實性、學術性、研究性的基礎信息源。
保護古舊文獻不僅是為保護其物質形態,也是為了其承載的學術資料能為我所用。但紙張是有壽命的,因此對古舊美術文獻的利用要依據事實,立足全局,權衡利弊,實施必要的流通限制。如我館實行分級管理制度,對古舊文獻中的珍貴版本允許教師、博士、碩士生查閱,引導讀者盡可能地利用影印本、縮微文獻或電子文獻等,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古舊文獻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作出了初步探索。
2.數字化是保護、利用古舊美術文獻的發展方向
采用先進科技手段將藝術作品和文字藝術文獻數字化處理,為珍貴美術文獻的有效存儲、再生性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晉陸機說“宣物莫善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美術文獻的“存形”功能決定其具有特殊的文獻價值,這種價值源于藝術的再現性。美術文獻圖象多、裝幀形制復雜、版本多樣、印刷精美,因此在建庫之初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第一,前瞻性地建立大容量的數據庫網絡平臺,為圖文信息實時更新及技術升級留有空間;第二,美術作品通過可視的形象與讀者進行交流,所以藏品數字化要建立高品質、高分辨率的數碼影像;第三,為教學研究提供具有強大影像搜索功能,能方便、快捷地檢索文字和圖象等相關信息。
根據我館古舊美術文獻實際情況和學術研究需要可以選擇以下途徑:
(1)建立美術文獻分類數據庫
按照藝術分類的方法,對不同時期的美術文獻或刊印的各種版本通過掃描、數字照相等將重要文獻進行客觀真實的原樣數字化處理,建立“線裝美術古籍書目數據庫”、“古舊美術文獻數據庫”,形成繪畫、書法、雕塑、考古、設計、建筑等圖文數據庫,并提供書名、責任者、分類等多途徑檢索。
(2)建立古舊美術文獻版本數據庫
廣泛搜集單獨成書的重要藝術文獻的各種版本,原書照錄入計算機,以便進行文獻版本對照研究。通過對文獻名稱檢索,出現各種版本,或以版本名稱檢索,出現該版本的各種文獻。如清代木版彩色套印版畫中杰出作品《芥子園畫譜》,亦稱《芥子園畫傳》,是近現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進修的范本。自300多年前出版以來,不斷拓展出新,有康熙年間的“王概本”、光緒年間的“巢勛本”等,而我館收藏線裝清嘉慶“小酉山房藏板”書業堂重鐫珍藏版、宇內諸名家合訂本《芥子園畫傳》及蝴蝶裝《芥子園畫傳三集》多種珍稀版本,以此為據建立數字化版本數據庫,為研究其版本流傳及對中國和日本的畫家、美術教育、版畫印刷等方面所造成的影響提供極寶貴的實物資料。
(3)建立美術作品專題數據庫
依托地域及館藏優勢,盡可能全面地搜集以趙望云、石魯、何海霞、方濟眾、康師堯、李梓盛等為核心的“長安畫派”和以劉文西、王有政、劉永杰、賀榮敏等為突出代表的聚集在西安美術學院的“黃土畫派”眾多藝術家的作品,注明作品名稱、作者、創作時間、款識、尺寸、存佚情況等,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專題數據庫,為美術學研究提供科學、真實、系統的文獻。
3.提升學術水準,服務與研究并重
美術研究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是對遺存和實跡的研究,即對美術史本身的研究;二是對美術文獻的研究,如畫學文獻,包括畫理、畫史、畫鑒、畫品、畫錄、畫法等古代美術書籍及與此相關記載于其它書籍中的相關文字。我館收藏有原版張米菴《清河書畫舫》、《石渠寶笈續編》、《佩文齋書畫譜》、《圖繪寶鑒》、《吳越所見畫錄》、民國《廬齋名畫錄》、《清代畫史補錄》,等等。
對美術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匯編、翻譯并對古典藝術文獻進行現代語釋,編輯整理古舊美術文獻研究成果,對古籍珍稀版本擇機影印出版,使美術古籍得以再生和傳播。如我院美術史論系主任、圖書館館長趙農教授對明代計成《園冶》進行注釋說明,另配圖對計成的造園理論加以“圖說”,編輯出版《園冶圖說》,與計成原作圖文相得益彰。
200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8226;西安美術學院珍藏》是一部集美術史、藝術考古學、訓詁學、社會學、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文學、詩詞等學科交叉的繪畫圖像志。在其編撰、考釋過程中,不少藏畫款識、題跋、印鈐等的核準,是在館藏美術古籍中找到了依據,畫面上有的殘缺部分,就是參考了不同原版書籍進行比對,方使內容得以連貫。
這些工作的順利完成為古舊美術文獻研究、利用積累了經驗。在已有藝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圖書館成立了“珍藏陳列研究部”,充分挖掘館藏的資源優勢,聘請校內外資深教授及館內專家指導,與藝術考古研究所、美術史論系合作,吸收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參與,形成研究梯隊,以古舊美術文獻保護利用為研究方向申報科研課題,提升圖書館的學術水準。
4.構建高科技信息交流平臺
我們應在未來工作中加強信息溝通和協調,經常與其它單位尤其是各美術院校圖書館進行交流,不斷學習古籍保護專業知識與經驗,提高業務水平。建議與“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簡稱CALIS)”和“高等美術院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協商,開設“美術院校圖書館古舊文獻保護專頁”,宣傳古舊美術文獻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傳達各方信息,擴大影響,拓寬我們工作的視野,構建古舊美術文獻保護工作的網絡信息交流與資源共建共享平臺。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擔負著文獻收藏與信息服務的雙重責任。古舊美術文獻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如不加以妥善保存、及時搶救,則終不免隨歲月流逝而歸于澌滅。保證這些珍貴美術文獻的絕對安全,使之永久流傳,為學界所用,為大眾所享,最終實現對典籍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是歷史賦予我們圖書館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忠良.美術版本過眼錄(1949-1965)續編[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2]章剛正.永康兩藏書家 傳承中國圖書史[N].浙江日報,2007-5-25(13版).
[3]張鐵.談新善本的保護工作[J].圖書情報工作,2010,(3):135.
[4]黃俊貴.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原則及其實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6):6.
[5]董占軍.藝術文獻學論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2.114-115.
[6]邵軍.考據學與中國美術古籍研究——對當前美術古籍研究的一點思考[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2,(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