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大學教育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不應是為了找出大學生綜合素質間的“參差不齊”,而應是為了促進每一名大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服務。本文闡述了建立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原則性,倡導將評價功能由“選拔適合于教育的學生”,轉向“創造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教育”。
[關鍵詞] 大學生 綜合素質 評價改革
一、大學教育的目的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日趨功利化,為了使學生這一特殊產品更能適應社會需求,大學不斷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在素質評價中依舊過于強調知識應用。因此,重新審視與評價大學教育目的觀,或許可為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與發展提供某些啟示。
二、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弊端
目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為了評價和反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狀況,以激勵和引導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傳統的素質評價是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德、智、體三方面的成績和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并依據評分排名,基本模式多為“學生學年(學期)綜合素質總分=德育得分+智育得分+體育得分+/-獎勵(懲罰)分”。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該類評價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1.評價主體單一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多為輔導員,評價主體單一。現行評價體系多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學生的評價結果最后給出一個綜合的量化結果。這種方法對于評定各種榮譽稱號、擇優推薦等工作,不僅在操作上便利,也是可行的。然而,輔導員的雜務太多,很難做到為每一個學生作出切實的評價。因此,如果評價主體不改革,那么評價多為流于形式,評價本身就會淪為一個缺乏個性培養的導向教育或者形式教育。
2.注重橫向評價,忽視縱向評價
部分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注重絕對的評價結果,注重橫向評價,忽視縱向評價。每一名大學生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軌跡,或許在這條軌跡的很長一段都是較差于其他一般同學,然而,他的軌跡總體是在積極向上發展的。一旦大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發展的縱向比較被忽視,那么橫向比較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激勵目的與功效。該類評價缺乏充分考慮評價的導向性,不能客觀、科學、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評價指標未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難看出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當成為衡量當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但是,從現行的評價來看,對這兩方面的測評力度不夠甚至毫無涉及。
三、改善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國外學者對檔案袋有豐富的研究,基本定義是通過在檔案袋中系統的選擇收集學生作品,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方面的發展,以展示學生在特定領域內一段時間的進步情況。檔案袋評價屬于質性評價,本文引用檔案袋研究的相關理論作為指導,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不是要收集學生的作品,而是記錄學生的發展歷程,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1.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
大學生不應是被動評價的客體,他們是最有評價發言權的團體,理應讓他們參與評價過程。在不少學生評價實踐中,大學生作為被評價者沒有任何發言權,他們根據評價者發出的指令被動地行動,對評價結果也只能默默接受。這種“被動的沉默”抹殺掉的是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宗旨和意義。評價應當融入人本因素,強調交流溝通,特別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對話,促使被評價者樂于加入到評價過程中來,只有當大學生主動地關注評價時,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才真正實踐了其價值。
輔導員作為評價主體的掌舵者,他們可以策劃成立以班(級)為單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議委員會”。該委員會不只是簡單打分的機器,他們應是和同學們對話的窗口,并通過積極收集同學們的真實發展歷程的相關行為,通過評議委員大會討論,作出相對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整個評價理應秉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輔導員可以選擇約兩名學生共同組成“大學生綜合素質紀律檢查委員會”,“評議委員會”將評價結果在班內公示。公示期間,被評價個體如有不滿或疑問,有權向“紀律檢查委員會”報告。“紀律檢查委員會”應當在充分了解情況后,監督“評議委員會”的審查,重新評價后,給出更合理的結果或者維持最初的評價結果。公示期結束后的最終評價結果在班內宣布后生效并存檔。
2.注重過程性評價
關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結果,更要關注評價過程。我國受“高考指揮棒”一元的價值衡量的影響,不少高校對學生的評價的重視依舊凝固在某一點的結果評價上。然而現代大學生評價,僅僅關注大學生發展結果的評價是不夠的。為了理清這一思路,我們必須清晰的是:我們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應當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每一個大學生更好地發展,而不是為了通過評價找出大學生之間的參差不齊。
讓所謂優生更優秀固然好,但是讓所謂的差生可能走向自我忽視甚至墮落卻可能是傳統大學生評價的一個致命的弊端。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斯克利文對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作出明確區分以來,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逐步理當由原來的“證明”向“改進”轉變。在對過程的評價中,讓大學生真正參與到評價中來,使評價實踐其教育意義,把學生評價過程變成教育和指導的過程,變成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手段。
3.與時俱進,加強評價的針對性
一方面,評價指標應當圍繞素質教育的相關內容,并盡可能地反映社會所需要的能力,構建評價指標時應對評價所設計到的內容進行科學賽選,抓住影響和反映素質教育的關鍵性因素。高校教育倡導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培養大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須的各種能力,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學生評價需要評價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身心素質和價值觀方面的情況。例如,目前社會強調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指標、心理素質指標也應加入。
另一方面,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根據不同類別的被測大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設計。大學文化存在差異,每所大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該有校本的設計。此外,如果專業間差異較大,也很難用統一指標,或者至少指標權重的設置理當是不同的。
參考文獻:
[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NY), 1991.
[2]約翰#8226;亨利#8226;紐曼著,徐輝譯.大學的理想(節本)[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