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F.Ungerer H.Schmid(1996)和Lakoff Johnson(1980)的轉喻分類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轉喻的種類,并且對唐詩中轉喻的種類進行了分類;進一步豐富了概念轉喻在唐詩中的研究范圍,對轉喻分類的探討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概念轉喻 轉喻分類 唐詩
一、引言
Metonymy(轉喻)一詞來源于希臘語metonymia(改名、改稱),國內通常翻譯為轉喻、換喻、借喻。英語中的轉喻和漢語辭格中的借代不完全等同,英語中的轉喻還包括提喻(synecdoche)。毛帥梅認為,轉喻應該包括中文中的借代、借喻(部分)和英語中的提喻。概念轉喻研究在國內受到很大的關注,包括定義和分類等,筆者主要研究轉喻分類及其在唐詩中的轉喻的種類。
二、轉喻的分類
轉喻的分類有傳統修辭分類和認知分類兩種,認知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轉喻做了不同的分類。Lakoff Johnson對轉喻的分類有七種:(1)部分代替整體;(2)生產商代替產品;(3)物品(工具)代替使用者;(4)受控物代替控制者;(5)特定機構代替人員;(6)特定地點(地址)代替機構;(7)特定的地點代替特定事件。F.Ungerer H.Schmid也對轉喻作了分類,其分類和Lakoff Johnson(1980)有重疊之處,但也增加了三項:(8)整體代替部分;(9)容器代替內容;(10)原因代替結果。Ruiz de Mendoza(2000)根據轉喻中的目的域和源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轉喻進行了分類,他又從抽象程度和映射關系上將轉喻分為高層轉喻和低層轉喻。
我們認為,以上分類中比較容易理解的是LakoffJohnson(1980)和F.Ungerer H.Schmid(1996)的分類,但是這種分類不能包含所有的轉喻類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轉喻類型出現。例如,(11)昆蟲的巢穴代替昆蟲,例句:(在菜地里干活的菜農對一個過路人說)“今年蟲子多,窩窩的。”(12)職業(崗位)代替人,例句:“—你找了個什么樣的對象啊?——當兵的。” (13)來源地(處所)代替人,來源地包括某個班級、專業、村莊、出生地、工作單位等。例句:“三班到了嗎?” “植物來了嗎?”“趙家村來了嗎?”“小山東來了。”“設計院到齊了。”
三、唐詩中的轉喻分類
由于唐朝缺乏商品經濟、工業成果和民主政治體系,所以唐詩中沒有(2)、(3)、(4)、(9)、(10)類轉喻。但是唐詩中存在著豐富的轉喻,以下是對部分唐詩中轉喻的分類。
(1)部分代替整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即朱紅色的門,是院落的一部分,此處代替庭院,喻指富豪權貴之家。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酒旗即酒店門口一側懸掛的寫有“酒”字的旗子,代替酒店。紅袖織綾夸柿蒂(白居易,《杭州春望》)。紅袖是女子衣服的一部分,此處喻指女子。(5)特定機構代替人員,特定地點代帝王:一封朝奏九重天(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九重天即天宮,代替帝王的宮殿,此處代替皇帝。(6)特定地點(地址)代替機構:蓬萊文章建安骨,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指蓬萊山,是漢朝政府藏書處,進一步代替唐朝秘書省。(7)特定的地點代替特定事件: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孟郊《古別離》)。臨邛是四川地名,此處指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相識之地。(8)整體代替部分,整體包括事物和動作及地理范圍:大漠風塵日色昏(王昌齡,《從軍行》)。大漠在此處特指西北沙漠;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吳即吳國,此處特指古代地處吳國的鎮江;(11)化妝代年齡:婉轉蛾眉能幾時(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化妝代替青春年華。(12)動物代游戲:赤雞白狗賭梨粟(李白,《行路難》);(13)樂器代人:玉簫金管坐兩頭(李白,《江上吟》);(14)動作代節日:《登高》(杜甫,《登高》);(15)職務代人: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16)家族代朝代,廟宇代政權: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戎昱,《詠史》);(17)天文現象代年齡:江漢思歸客,落日心猶壯(杜甫,《江漢》)。落日喻指暮年,作者當時近60歲;(18)貴族代首領:突營射殺呼延將(李白,《從軍行》),呼延是匈奴中的四大家族之一,此處代替敵人的中軍主將;(19)鮮花代雪: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20)海洋代沙漠:瀚海闌干百丈冰(同上);(21)動物活動代環境: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古人聽鷓鴣的叫聲獨特,常常借其聲以抒逐客流人之情,描繪荒蕪凄涼之景;(22)樂曲代事件: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劉禹錫,《金陵懷古》)。右庭花即曲子《玉樹后庭花》,代替驕奢淫逸致亡國;(23)動物代動作: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在《漢武故事》中載有青鳥的故事,據傳西王母下見漢武帝,有青鳥先到宮殿前報信,此句泛指青鳥代主人探望對方;(24)動作代心情狀態:唯有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長開眼喻指徹夜不眠,未展眉喻指沒有歡愉;(25)動作代人:頻頻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二首》〈其一〉)。頻頻裊裊喻指是用來形容女子的姿態嬌弱、美好;(26)植物代人:豆蔻梢頭二月初(同上)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后來稱呼女子十三四歲的年齡為豆蔻年華;(27)地名代戰場:走馬臺邊人不見,拂云堆畔戰初酣(王涯,《秋思贈遠二首》〈其二〉)。拂云堆是個地名,此處代戰場;(28)動物足代動作: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贈遠二首》〈其一〉)。雁足作為動物身體的一部分,此處代替郵遞動作,蛾眉作為昆蟲的一部分,此處代人的相貌;(29)昆蟲部分代人相貌:唯看新月吐蛾眉(同上);(30)植物(小草)代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寸草即小草,在此處代游子;(31)河流名代地區:江漢曾為客(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江漢代湖北一帶。金河秋半虜弦開(杜牧,《早雁》)。金河即內蒙古大黑河,此處喻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32)兵器代戰爭:田園寥落干戈后(白居易,《望月有感》);(33)山名代地區: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巴山即四川大巴山,此處代四川;(34)生理狀態代年齡: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鬢毛衰代年紀大了;(35)昆蟲的活動代季節:吳蠶已三眠(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該句指入春很久了;(36)特定地點和住所代特定人: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閨中代妻子;(37)邊塵代戰爭、戰事:誓將報主靜邊塵(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邊塵指邊疆,塵靜指平定外患。
以上有些轉喻可以歸結為部分代替整體。例如,邊塵代替戰爭、山名代替地區、兵器代替戰爭、動作代替人,等等。唐詩中的轉喻類別豐富,但是也有歷史文化和經濟的限制,使得唐詩不能包含全部的概念轉喻類別。
參考文獻:
[1]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毛帥梅.論轉喻的分類[J].外語學刊,2009,(4):25-29.
[3]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8.
[4]許淵沖.唐詩三百首[Z].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7,(1).
本文受2009年度山東省國內訪問學者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