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就應從樹立長遠的課程目標、改革課程內容、改進課程實施、建立靈活的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并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保障實施,構建了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一體化教學體系,促進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高職學生 創新能力 實踐 課程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肩負著為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作為專門人才培養的基地和科研陣地,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戰場。如何適應市場的需要,在培養學生適應崗位能力的同時,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高職院校當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學生是大學生群體的一部分,但是在學生來源、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就業定位等方面又有其特色。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高職教育在造就出適應生產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時,應當注重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職學生必須具備創新能力。社會對高職學生的需求是全面的、復合的,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融合,并在未來的崗位上發揮高職學生專業的特長和優勢,就必須注重自身創造能力的培養,以便能夠適應不同的職業特點和需求。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
對于高職教育而言,應重視加強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獲取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實驗研究能力、表達溝通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傳統的教育及教學方式很少考慮個性特長,束縛了學生自主思維意識和獨立創新精神,造就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
積極思維是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源泉。對于高職教育,首先必須轉變其思維模式,培養獨立自主、求新求變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和啟發學生創造性的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潛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人的特點,注重個性發展,提倡標新立異,提倡創新教育。
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高職學生需要以掌握專業知識為基礎,熟悉與之相關的學科,拓寬知識面,形成核心突出、層次分明、各具特色的網絡型的知識結構。
三、創新教育觀念的轉變
實施創新教育的先決條件是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更新為“知識傳遞和創新相統一”的全新教育理念。作為職業教育部門,我們應著眼未來,解放思想,對現行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教學觀、教學管理及評價等進行全面改革。這就要求我們要將教育價值取向由傳授“知識和技術”轉變為“知識、技能、創新和品行”,教學方式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主導,教師輔助”的方式,將教學評價由“知識記憶考核”轉變為“知識記憶和專業技能全面考核”,教學管理上,一方面,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作風和勤于思考、善于動手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盡量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
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學生是具有很大創新潛能的,只要采取合適的方法,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而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人才培養側重點的變革最終將落實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上來。具體實施時,我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來逐步轉變并構建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1.教學目標要適應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后,在發展品德、智力、能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是確定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因而迎合社會需求,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變革應以建構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技能、創新與素質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
2.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形成
為增加學生的特殊興趣、提高其創新積極性,增設選修課及限選課,并允許學生跨系、跨專業選修其感興趣的課程。要注意增開一些方法論方面的課程,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起,我們應注意加設一些方法論的課程。而在職業技能課程上,為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設綜合訓練課程,為其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平臺。
3.完善的師資隊伍是創新教育的主要實施者
作為創新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必須做到自身思維的開闊,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維發散及對相互聯系的問題的思考、分析和總結,鍛煉其自主思考能力。學院也應不斷健全和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進行管理創新,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及資金保障措施,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逐步形成以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為資源的創新教學團隊。在對教師的評價中,要將教師參加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發與推廣、發明專利及指導學生創新活動所取得的成績等作為教師工作業績評價的重要指標。
4.教學實施的改革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主要渠道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協作、討論、工地實習等方式完成實訓內容,為其增進交往、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及鍛煉實踐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建立合理靈活的課程評價體系
逐漸將傳統的理論記憶型考核向綜合能力考核轉變,依據行業標準、行業規范和現場生產實際崗位技能要求,制訂考核標準,建立試題庫;考核方式向多樣化轉變,采取閉卷、開卷、口試、讀書報告、實際操作等考核方式,評價標準包括理論知識、實操能力、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等,成績評定向客觀性轉變,突出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取得了顯著效果
隨著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不斷改革,各環節的逐步整改完善,現已初具成效,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處事和交往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新氛圍日趨濃厚。業余科技創新活動蓬勃開展;目前已成立了科技協會、測量協會等科技型社團,并定期開展各類技術比賽活動。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嶄露頭角。近幾年,在全國同行業技術比賽等具有代表性同行業科技競賽中我校多次參賽,屢屢獲獎,每次參賽的總成績均名列前茅。
六、結語
高職院校要在全面推行創新教育的實踐中,更新觀念、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開拓創新,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高職教育一個側重點來抓,同時也應落實好相關的配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謝祥清,楊曼英.素質教育教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陳巖.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和切入點[J].開封大學學報.
[3]趙家驥.創造教育論綱[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
[4]石長地,關永華,吳敏華.探索與創新[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