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形勢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然而目前各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存在授課內容缺乏時效性、授課形式缺乏靈活性、授課隊伍缺乏專業性等問題。網絡作為了解社會的最主要媒介,理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的《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陣地和載體,我們要利用好現有網絡資源和平臺,積極創設符合大學生思想特點的網絡形式,不斷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 《形勢與政策》課 網絡 實效性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形勢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作為形勢政策教育的最主要載體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也是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來,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國內改革和建設蓬勃發展,社會正處在轉型階段,高校學生思想特點鮮明且變化迅速,這一切都給《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只有有效地發揮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完成《形勢與政策》課被賦予的歷史使命。
一、影響《形勢與政策》課發揮實效性的瓶頸
1.《形勢與政策》課講授內容缺乏時效性與吸引力。在當今各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課程講授不能緊跟時事發展,講授觀點無法適應學生思想特點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形勢與政策》課不能給學生在第一時間最有效的思想引導,也喪失了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北京交通大學關于《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的問卷調查中,共有1940名本校學生和676名北京理工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的學生參與。其中只有17%的學生表示喜歡上《形勢與政策》課,而表示不喜歡的學生占到了23%。
談及原因,有近八成的同學認為是授課內容缺乏時效性,且觀點不鮮明。更有學生在座談會中提出,如果內容跟不上時事,觀點又陳舊,《形勢與政策》課還不如歷史課。
2.《形勢與政策》課授課、考核形式單調,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當前大多數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授課采取的是課堂教學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學資源調動困難等原因,有些學校為將各類講座、報告會或文藝活動打上《形勢與政策》課的標簽,代替課程教學,導致該門課程的教學體系缺失完整性和系統性,影響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上述調查中,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授課形式最喜歡,比例占到一半,而對單一的課堂講授并不“感冒”。考試是《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高校采取了出題筆試、開卷考試的方式。同樣,多數高校的考試流于形式,只考查觀點,缺乏對學生分析能力與思辨能力的考查。
3.《形勢與政策》課授課教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影響課程質量的提高。高校中《形勢與政策》課授課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輔導員、學校黨政管理干部與少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其中絕大多數教師是兼職講授《形勢與政策》課,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對學生最喜歡的《形勢與政策》課授課教師的統計中,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及社會名流的比例均超過45%,輔導員只占15%,思政課教師更是不到5%。可見,現在的《形勢與政策》課授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授課水平也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網絡應用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必要性
1.網絡的普及性使其具有成為《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陣地的必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占領陣地,中央16號文件中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全面且深刻地改變著高校的教育環境。上述調查中顯示,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最主要媒介,占75.44%;手機的比重也很大,占43.93%,課堂只占5.47%。這充分說明,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獲取新聞和時事的主要途徑。《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應該主動出擊,占領互聯網陣地。
2.網絡的便利性使其具有成為《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載體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形成網上網下教學互動、校內校外資源共享”。網絡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性、平等性、快捷性。快捷性打破傳統的時空觀,擴大了覆蓋面,增強了影響力;匿名性和交互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距離,彌合了人與人之間的個性障礙。在網上,人們身份隱匿、地位平等、交流自由,隱私權得到尊重,個體的發言權得到保障,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吸收相關信息,可以與教師就某一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深入、熱烈、平等的探討,通過主題網站、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聊天室、BBS等各種平臺進行雙向互動,學習時間內師生可以進行互動的學習活動。而且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在課堂活動結束后,學生仍然可以通過網絡繼續查閱相關內容,參加有關討論、咨詢,延伸擴展學習時空。
三、網絡應用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思考
1.利用論壇、博客、聊天軟件等實現《形勢與政策》課的師生互動。上述調查表明,在擔任《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教師中,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了大多數,當前國內主流的網上交流平臺如QQ、人人網、飛信等軟件對于他們來說不會陌生,而這些也正是“90后”的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平臺。這些社交軟件及其提供的平臺服務以及校內論壇可以幫助教師做好課前的準備,包括教學設計、資源準備、課件設計等,也可以幫助教師實現課后虛擬課堂的效果評估,教師對兩個課堂有效聯動將實現對《形勢與政策》課質量控制的成功駕馭。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指導學生了解課程內容特點、前續課程銜接、課程實施計劃、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方法建議、媒體學習方案;可以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參加輔導、課堂討論、答疑提問;如何完成作業與思考題。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
2.利用紅色網站、專設網頁等實現《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和考核。中央16號文件頒布后,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陸續建立起來,但是普遍點擊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內容缺乏吸引力,不符合學生思想特點。可以根據《形勢與政策》課授課內容,及時更新內容且加入權威講授,可以利用專門設立的網頁指導學生觀看直播或錄像,通過公布的電子課件、網上教學輔導等多種媒體和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可以借助網頁實現《形勢與政策》課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創新,例如可以舉行網上答題形式的形勢與政策知識競賽,通過競賽對學生進行考核,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針對當前發生的重大時事或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設立網上討論專版,專人管理板塊、專家定時答疑交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問題;可以構建各種網上資源庫,包括案例庫、試題庫、知識庫、音像資料庫、教學軟件庫等,資源共享,拓展傳統教學的狹小空間,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實效性,保障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形勢與政策》課網絡教學探討.當代教育論壇,2010,(4):122.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2009年度共建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效性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