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可雇傭性”理論由于充分考慮到了個體和社會兩方面未來的發展,能夠以發展的眼光很好地剖析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因而成為學術界和實踐領域關注的焦點。本文在回顧可雇傭性概念的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分析了就業能力的內涵并指出可雇傭性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意義與啟示。
[關鍵詞] 可雇傭性 發展歷史 就業能力培養
一、可雇傭性概念:研究歷史與內涵
可雇傭性和可雇傭性技能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可雇傭能力首次出現于20世紀初期的英國,Beveridge于1909年最先引入可雇傭性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最初的定義是指具有工作的能力,主要指體力方面。在20世紀50-60年代,可雇傭性被堪稱是個人受到雇傭的潛能。從20世紀70年代起,專家和學者關注個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里的技能不僅包括基本的職業技能還包括自身已掌握的知識、職位知識以及就業知識。20世紀80年代后,可雇傭性涉及了個人的勞動力市場潛力,它包含知識、技能和潛力,逐漸對各階層的勞動者職業生涯產生影響。
HillagePollard認為,可雇傭性是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就業的能力。“可雇傭性是一個應用很廣泛的范疇意義廣泛,缺乏作為可操作方面的明確性和準確性”。由于可雇傭性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表現出來可以操作的指標就是可雇傭性技能。可雇傭性概念不僅涉及離校學生個人,還涉及到高等教育機構、雇主組織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西方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還沒有得到一個關于可雇傭性統一的看法。產生這種現象其實是不難理解的。首先是因為不同的研究者對就業本身的定義就存在著分歧。有的學者將就業定義為發現和獲得就業機會,有的學者則將就業定義為發現、獲得并保持工作機會。其次不同的研究者在能力的理解上也不盡相同,因此出現了能力與知識、技能混同的局面。以上兩點是造成可雇傭能力概念無法統一的主要原因。但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就業指導實踐來說,一個無法達成共識的概念顯然是無法指導實踐的。因此,從指導實踐的角度考慮我們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關于可雇傭能力的界定而這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為作為能力的一種,大學生可雇傭能力本身就具備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遷移性。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由于以往的研究中沒有把可雇傭能力與知識和技能因素進行有效區分,因而導致在可雇傭能力的構成和結構上眾說紛紜,因而無法形成相對嚴謹的研究體系。國內研究者宋國學認為,可雇傭性是指個人具備的獲得崗位、維持就業和重新就業,并且在工作崗位上能取得優異成績的各種素質,涵蓋了最初就業能力和未來勝任能力兩大范疇。
二、對大學生可雇傭性培養的啟示
中國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是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52萬,至2009年9月1日尚有196萬待業;預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31萬人,就業形勢愈加嚴峻。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益成為政府、高校和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可雇傭性理論”由于充分考慮到了個體和社會兩方面未來的發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時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因而日益成為學術界和實踐領域關注的焦點。
1.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可雇傭性的培養
大學生就業能力逐漸減弱。目前,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進程、學生所學理論與實際脫鉤、專業素質不高,就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導致學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與麥肯錫中國分公司共同的報告指出:“只有10%的大學生符合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有數據顯示,50%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45%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企業要求與大學生擇業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鑒于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應采用“非限性化”的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潛力、志向、興趣設置多層次、開放化、具有選擇性的課程和教學方案,廣泛使用與優化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與途徑,形成可不斷拓展的培養機制,最大程度地滿足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制訂和落實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通過基于工作的學習提升大學生的可雇傭性
“工作相關的學習”是一個寬泛的詞匯,是指能有助于學生就業的活動,它包括課堂活動。在這方面英國給我們很好的啟示。2000年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召集大學討論建立半讀、全日制遠程學習的基金會學位。這些學位與工作相關,并與用人單位合作開發,包括基于工作的學習。
3.轉變教師教學策略
由注重理論和學科體系向注重實踐和就業能力轉變。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強調只是結構的系統性、完整性,重視知識的傳承和記憶,課程易于編制,有助于學生打好理論基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在“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方針指引下,教師日益意識到過分偏重理論的教學內容并不適合高等院校特定的培養目標,必須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由學科本身轉向就業導向,建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動的教學內容體系。
三、結語
總之,大學生可雇傭性的培養和開發是個艱巨而長遠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師、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相互協作。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大學生的可雇傭性。
參考文獻:
[1]Beverige.William Henry,1909.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J].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
[2]Charner.1988,Employability credentials:A key to successful youth transition to work[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Vol,15,No,1,pp,30-40.
[3]Hillage,J.Pollard,E,1998,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d for policy analysis[J].DFEE Research Briefing,1998,(85).
[4]Mantz Yore,2004.Employability 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some student perspective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9,No.4.
[5]王端慶,于永華.可雇用性與大學生學習改革[J].遼寧教育研究,2007,(7).
[6]吳國權,張偉.基于勝任特征的可雇傭性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7,(4).
本文為山東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文章,項目名稱:可雇傭性能力培養與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EC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