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極為重要,中學地理提供的“山水”素材可以發揮優勢作用。“山水美”教育不僅可提高中學生對自然美的鑒賞力,促進環境道德水準的提升,對“人格美”的完善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地理教育 “山水美” 教學啟示
一、中學地理課本里的“山水”
山是資源的寶庫,水是生命的泉源。人類自誕生起就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初居于山中洞穴,后臨水而居,由此邁向文明的門檻。地理之山水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資源和能量,不僅促進了自身的演化,而且獲得了靈感,學會了勞動和生活,發展了智慧和藝術(審美)。它不僅是人類的物質家園,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類對山水有著天然的情素。
人類對山水的物質資源依賴發展到寄情寓志于山水,“山水”被賦予了特殊的指向性意義,包含著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概括。一定意義上,也可看作是對自然的認同和親近。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是一幅充滿情感色彩的“畫”,包含著形式美的韻律和特質,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與個體人格相近,與人生同構。地理教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山水”素材,發掘其中的價值需要師生們的共同努力。
二、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是人內心世界接受外界信息后表現出的心理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復雜心理狀態或心理體驗。人類對事物的態度具有顯著的情感傾向,態度是情感的外化表現,具有相應的價值取向并影響著人的行為。價值觀則以情感和態度為基礎,是個體內心關于事物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個性傾向性,具有穩定的人格特征,常常規定著個體的態度和行為。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處于形成發展期,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性特征。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過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與情感過程的統一;是學生全程參與,內心體驗,形成態度并建構價值觀的過程。這種參與性和體驗性培養是中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格美”完善的重要基礎。如何引導、激發和培養活躍向上的情感和態度,則需要把情感與認知過程統一于有效的教學過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而真善美的教育首先是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激發學生美的欲望,產生美的追求,提高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美丑觀和愛憎觀;而要使學生形成主動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能力,從自然“山水”中認識和感受美的存在是一條有效途徑。
中學階段樹立積極、理性和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重要的教育培養目標之一,其核心內容就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養和完善。盡管中學各學科都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但地理學科有它自身的獨特優勢,這是因為其研究對象、內容及關注的熱點問題,既廣泛又具體,既長遠又在當下;常常有親近自然,與“山水”相連的特征,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也就容易走進中學生的視野,貼近中學生的生活。
三、“山水美”的教學啟示
《周易#8226;系辭》中有“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之說。現代心理學和美學都強調,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個體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因此是有意義的形象。我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最高境界常常就是審美境界,涉及最終感悟及無限心靈時空的自由,追求天、地、人與心靈的和諧統一。由于其強調境界,關注生命的意義,因而可以通過感悟來提升人生的境界。如儒家將自然山水與人的道德觀聯系起來,“以山比德,以水比智”,形成“比德說”審美觀就是如此。在這里,“山水美”就不僅僅是依靠外在的形式美來博得人們膚淺的賞心悅目,而是經過概括、濃縮、提煉和抽象等一系列過程上升到“善”的高度,成為“德”與“智”的化身,無形中被“人格化”了,具備了某種精神象征的意味,此時的“山水美”也就傳達出“人格美”的意義。顯然,這尤其對青少年(中學生)來講,在純潔其心靈,教化其人格,規范其行為時,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掌握教學規律,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他們還應當是優秀的心理學、哲學和美學行家。
首先,懂得中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實質上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養;認識到青少年人格美的培養是其行為美、人生美、家庭美乃至社會美形成的起點,它對調節青少年的心理,規范其行為,認同其文化,并由此上升到即將對國家和民族擔負著崇高的責任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中,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山水美”教學為起點拓展延伸到生態美、自然美直至天、地、人、心和諧之美。因為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把觀察天地自然過程視為主體道德觀念尋求客體再現的過程,認為這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與自然界能夠相和諧的哲學基礎。它不僅可使青少年從中獲得感觀的愉悅、精神的升華;而且能夠獲得一種人處于自然之中的均衡感,參與其中領悟自然真諦的崇高感和自豪感,一種徹底的真、善、美。
再次,必須投入情感,通過把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進行類比的方法,經由情感美的道路,樹立人格之美,達到理想美的彼岸。
最后,在環境倫理教育方面,結合人格美的培養,使理念化作自覺的行動操守。這是因為培養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是新一代公民自覺樹立科學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保證。例如,在青少年中積極倡導人格美與山水美、自然美、生態美等密不可分的觀念,強調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樹立破壞環境就是惡、保護環境就是善、尊重自然就是美的信念。
總之,培養并促進中學生“人格美”的完善也是現代中學地理教師工作職責范圍內的任務之一,因為只有在人格修養培養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學生們才能深刻地領悟到,人類必須具備尊重并善待自然、關心個人并關心人類、著眼當前并思慮未來等這樣的科學發展觀精神;也才正真談得上追求現代“人格美”的完善,由此獲得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學地理“山水美”教育提供了一個十分特殊的關于中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袁鼎生.教育審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何齊宗.審美人格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曉旭.美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
[4]季水河.美學理論綱要[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5]袁濟喜.自然之美與人格培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6):87-92.
[6]張開誠.君子人格與比德[J].學術月刊,1995,(12):25-28.
[7]鄔乾湖.從山水美學到人格文化——梁衡散文論.廈門教育學院學報[J],200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