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生管理工作是高職院校的一個棘手問題。班主任作為班級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學習指導的重要工作,其工作思路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班級管理工作的成敗。高職生的個性化特征較為明顯,班主任應遵循愛心為本、嚴慈相濟、情理共用、啟發自行的思路開展工作。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班主任工作 思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持續擴大,學生素質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象,總體上亦有下降之趨勢,使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
一、嚴慈相濟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然而,在高職院校,不能安心學習者為數不少。學生游離了學習的主題,自然導致校園中早戀、夜不歸宿、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的增加,若再惡性循環,就會釀成種種禍端。因此,做好后進生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實,后進生對學習早已失去興趣,留在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文憑。這部分學生,多數已厭煩老師的規勸,往往視之為耳邊風。所以,班主任對之分外嚴格,時時刻刻用學校的規章制度來約束、規范其行為,使之符合學校的要求,否則,就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及時予以處分。對于中等甚至優秀的學生,亦要嚴格要求,使之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嚴厲的措置往往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不能觸動學生的靈魂,其效果的后續力不足,只可治標,不能治本。再者,現在的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心理脆弱者所占比重較大,嚴格過度,容易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另外,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純,苛之過嚴,有些人會選擇自動退學。鑒于這些情況,我們在嚴格要求,按規章制度辦事的同時,又要體現慈愛的心胸,公平的法則,配以期許的眼神、濟以和善的態度,使用柔性的語言,給學生申辯的機會,化解其逆反情緒,使其明白處分的目的和用意之所在,從而做一個能管住自己的人,做一個理智的大學生。對于那些經常犯小錯誤的學生來說,耐心的勸導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多做思想工作,往往能起到春風化雨的良效。
二、情理共用
高職院校的學生中,個性張揚、桀驁不馴者有之,性情暴烈、無理取鬧者有之,冥頑不化,惹是生非者有之。研究發現,心理失衡和行為失范常常形成因果關系。經常犯錯誤的學生,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不會輕易對他人敞開心扉。一位習慣于區分對象,善于換位思考,而又平易近人、通情達理的班主任對學生關心、體貼、愛護,就能使學生感受到溫暖,產生強烈的親近感、依賴感、信任感,無形中會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學生愿意對之講真話,說實情,老師也就易于洞悉學生的心理世界,為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創造條件。情感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道理對一個人具有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力,學生一旦認同某種道理,就會按其準則行事。因此,以理服人,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方式,使之明事理,重情感,是我們班主任追求的最高目標。明事理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起到治本的效果。但道理本身較為抽象,為了學生易于接受,老師向學生灌輸道理時需要發揮情感的力量,寓理于情之中,營造寬松、詼諧的氛圍,通過一個個情感充沛的故事或發生在校園內外的廣為人知的真實事件,來深入淺出地闡釋道理。以感人的事件為載體,通過情感的滋潤作用,將一條條道理銘刻在學生的腦海中,促動他們形成理性意識,提高判斷是非曲直的能力。情理共用,我們的教育將收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三、愛心為本
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愛心的作用尤為突出。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單親、離異家庭的占了很大比重。這些學生在家缺乏必要的關愛,心靈曾遭受過創傷,有的仍夾雜在父母糾紛的旋渦之中,致使其性格嚴重扭曲。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要做有心人,在及時、全面地了解情況的基礎上,給這部分學生提供一個溫馨的環境,更多地關心他們,了解其迫切需求,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將一顆愛心無私地奉獻給他們。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將會彌補這些學生的缺失,無形中他們將會認識到社會不會拋棄他們,而是像需要其他人一樣需要他們。與此同時,班主任要善于發現這些同學的優點,及時予以表揚,鼓勵他們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也不能忘記疏導他們,通過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他們自己的行為對一個不幸家庭的影響,通過客觀地評價他們的處境等,來使他們擺脫家庭糾葛或悲劇的陰影,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讓不幸的事件不再成為學生成才的障礙,而是轉化為學生奮進的動力。對于正常的學生,我們要能夠使學生從教師的富有愛心的教育中受到愛的啟迪,養成熱愛生活,富有同情心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這是較之開啟思維發展智力更為艱難因而也更有深遠價值意義的一項工作。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警鐘長鳴,教師必須具備持久的動力,而這一動力只有源自于愛心,才能持久。
四、啟發自行
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無論是思想、情感、愛心、道理,還是行為規范等一切方面,只有化作學生的行動,才會有成效。成效的大小,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行動才能體現出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以技能方面為主干,再加上普遍重視實訓,所以絕大多數學生的動手能力相對較強。然而,高職院校的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即被家長視為掌上明珠,受到過分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獨立意識淡薄,行動也不堅定,更缺乏主動性、自覺性。這部分學生稍遇挫折,便輕言放棄。輔導員、班主任要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個角度,精心選擇事例進行闡發,也可以通過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力戒懶散的作風。我們也可以在校園中樹立勤奮學習的典型,通過勤奮者的現身說法,發揮榜樣的作用,啟發懶散者,促動他們作出改變。為了使學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增強行動的堅決性和持久性,我們也可以利用節假日的時間,組織學生深入民間,了解農民或工人的勞作,必要時讓學生親身體驗創造產品的酸與甜。帶領非畢業班的學生觀摩人才市場,了解和體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以及人才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也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總之,我們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啟發學生奮發有為,形成積極向上,不斷追求進步的風氣。當然,我們在啟發學生“有所為”的同時,也要重視引導他們“有所不為”,凡是道德、法律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不許可的事,千萬不要涉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復雜的,我們班主任必須擁有高度的責任感,保持冷靜的頭腦,穩定的心態,在工作思路明晰的基礎上,綜合、藝術化、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方式,把工作扎扎實實做到學生的心坎里去,才能取得讓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各方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侍武.高職生的群體特點與管理對策[J].職業與教育,2001,(11).
[2]鄭建虎.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