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田徑教學所面臨困境的研究,提出目前高校田徑教學應從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提高田徑教學趣味性和娛樂性、建立一個科學的田徑課考核標準與評價體系,以求改變田徑教學在高職院校中岌岌可危的現狀。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田徑教學困境 對策分析
田徑運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能有效地發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調性等一系列身體素質,增強體質,獲得基本的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培養意志品質。田徑運動一直是各項運動開展的基礎,被譽為“運動之母”。田徑運動的健身與教育功能有不可替代之作用。目前,《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多數高職院校仍在執行,所測試項目大部分是田徑項目。因此,為了達到一定的合格率,高職院校把田徑項目作為基礎課內容來設置,圍繞身體素質“達標”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把田徑運動看作是競技體育的一部分,同時受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的影響和教學目的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競技運動項目的完整性、系統性,只重視跑、跳、投等技術動作的教學,甚至偏重于運動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導致學生上課時情緒低落,產生厭學心理。隨著健康、快樂、終身體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學校體育教學從多方面進行了改革,體育課程選課制也開展實施,但大多數學生不愿將田徑作為自己學習的學習項目,而選擇了具有娛樂性、競技性、趣味性的運動項目。導致大多數高職院校不開或因選課人數不足而停開田徑選項課,田徑課教學倍受冷落,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一、高職院校田徑課教學的面臨的困境
1.教學指導思想不明確
傳統的觀念使人們很自然地將田徑教學與競技性田徑競賽劃上等號,而忽視了高職院校田徑課與競技性田徑運動的區別。甚至在一些體育教師的頭腦中還存在這樣的觀念:田徑教學可有可無,田徑項目的練習可用素質練習代替。這些觀念對田徑教學進行了否定,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失去對田徑課的興趣。使這一既有健身價值又能發展運動能力的運動項目受到一定限制,使本來可以讓人充滿興趣的項目變得枯燥而單調。田徑運動在學校體育中逐漸失去其重要的地位,乃至不斷被削弱而最終被取代。
2.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缺乏創新式
田徑教學仍然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基礎課,還是選項課,都側重以技術教學為主,而忽視健身教學。傳統的田徑課教學過分追求競技項目的完整性、系統性,僅重視跑、跳、投等技術動作的教學,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和對各項技術動作的理解程度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統一的技術和標準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難以適應和接受,掌握運動技術比較困難,從而影響田徑課的教學質量,限制了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給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使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
高職院校田徑課的教學內容以短跑、中長跑、跳高、跳遠和推鉛球等作為主要教材。教學內容和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幾乎沒有差別,陳舊和多次重復的田徑教學內容,不僅造成了體育資源的浪費,而且降低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抑制了大學生參與。這種教學方法無法挖掘運動項目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無法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田徑課教學評價體系不合理,缺乏科學性
由于田徑運動成績受多種因素影響,不易在短時間內提高運動成績,而田徑教學的考核往往是以運動成績、達標率和及格率作為標準,這種量化的考核方式,采用一刀切的評價方法,在評分上缺乏彈性機制,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狀況的考察,不能客觀全面反映學生各方面實際情況。
二、改進高職院校田徑課教學的對策分析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新確立田徑教學課的目標
學校體育教學主管部門應適應學校體育改革的需要,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與深造,有計劃地安排本校教師外出學習或進修,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根據學校體育教學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田徑課程教學的目標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娛樂體育為教學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健身理念,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改變田徑課教學的陳舊技術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豐富教材內容,增加田徑課的吸引力,提高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田徑類課程的豐富資源,合理對原有的田徑項目進行改良。
定向越野作為田徑類課程的一種已逐漸為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是一項集健身、趣味、競技于一體的體育活動,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田徑課跑的項目可以引入定向越野的形式,比如短跑可以引入百米定向的形式,長跑引入校園定向、公園定向的形式,既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速度、耐力素質,促進全面身體健康。
田徑選項課的設置:因為田徑項目多、課時少可以分項目設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素質和愛好做出不同的選擇,教學中投擲可以加大力量素質訓練引入健美訓練模式,跳類可以通過改革器械、規則,降低難度提高趣味娛樂性讓學生體驗成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多地選擇和參與田徑運動。
3.建立一個全新的田徑課考核標準與評價體系
田徑課程的考核不能再以競技項目的成績與技術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考核內容應以能全面反映學生在進行田徑課學習之后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學生在進行各項健身鍛煉后各項素質提高的幅度大小、學生合理運用體育理論知識去指導自身鍛煉的能力大小、各項生理機能水平的穩定性及適應能力的好壞等。在考核中應將教學效果的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相結合,形式應多樣化,增強開放性、實用性、可選擇性及個體的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使田徑課考核更加科學、合理、全面、真實。
三、結論
普通高校田徑教學課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仍側重以技術教學為主,沒有充分發揮田徑運動的健身作用,田徑教學課有被其他項目所取代的傾向。高職院校應切實貫徹“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田徑教學的模式、方法與手段、考核辦法等方面存在缺陷,導致學生對田徑教學產生厭學情緒。要在田徑教學中充分利用田徑類課程的教學資源,建立以健身為目的的田徑教學模式,提高田徑教學趣味性和娛樂性,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訓練和健身方法,使田徑教學成為學生喜歡的體育課程,從而使田徑類課程在高職院校中得到普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林,王巖.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弊端與改革思路[J].體育與科學,2003,(5).
[2]張秀麗.田徑運動在高校公共體育中存在的必要性[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4(1).
[3]孫志新,聶志強.對改革田徑教學現行考核方法及標準的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