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們把中專、技校和職高的學生統稱為“三校生”,隨著普高的持續升溫,“三校生”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具體的問題調查,結合其成因進行科學分析,得出了相應的結論。
[關鍵詞] 三校生 問題調查 成因分析
一、相關概念
三校生群體是指就讀于中等專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既學習專業技能,也學習一定文化的課程,三校生和高中生的文憑是同等學歷,三校生畢業以后可以參加工作,也可以參加考試,通過“三校生”高考中的統一文化課考試(一般為語文、數學、外語3科)和專業技能課考試(一般為2科)兩部分,進入普通高等學校繼續學習。
從三校招生的形式來看,參與招生的高中階段學校分兩類:一類是普通高中學校,包括市實驗性示范高中和現代化寄宿制高中、區縣重點高中、民辦高中、轉制高中、綜合高中等;另一類是中等職業學校,包括中專、職校和技校。簡而言之,三校生就是通過中考進入中專、職校和技校的學生。從三校生的招生情況來看,三校的準入門檻比較低,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學習方面的能力比較低,無論是從學習的主動性方面還是學習的習慣、興趣來說,和進入高中的學生們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其次,他們對學校和專業的認同感也較低。
二、問題調查
在本次多層抽樣中,作者根據上海市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分別在在郊區,新興經濟發展地區和老城區抽取了上海市南匯區臨港科技學校(177人)、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職業技術學校(198人)、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137人),共發放調查問卷512份,回收51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504份,占98.4%。
通過問卷的有效回收。作者調查了解到三校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
1.學習方面的問題
他們普遍持有對學習的矛盾態度。在學校生活中不忙于自己的學習,同時又擔憂自己的學業,想要獲得快速的學習方法。
2.人際交往問題
他們對人際交往技巧的獲得比較在意。從我們提供服務的學校了解到三校生中班級人際交往方面出現的問題也比較普遍,比如同學間的矛盾等。
3.心理情緒問題
三校生對于自己的情緒控制也有所缺乏,他們在遭遇心理問題時不習慣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而較多地選擇上網發泄,找朋友談心或者干脆悶在心里。
三、成因分析
1.個人層面
由于三校生的年齡一般在15~20歲之間,處于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的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敏感時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青春期,是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的一個階段,迅速的變化,會使他們產生一些困擾,這時期正值幾個發展心理學中成長的關鍵期,包括:
(1)皮亞杰“認知發展學說”中的具體運思期
在這階段中主要是發展各種邏輯思維能力,如守恒、排序、歸類等幾種認知能力,正因為思維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興奮,造成一種高漲的自我中心感,因而沉迷在成年人所不能理解的自我世界中。
(2)弗洛伊德性心理發展中的潛伏期
特征是對周圍事物,包括異性發生較大興趣,及會對未知的情景。
(3)艾力遜“人生八階段說”中的勤業與自卑
這時期中的兒童會開始社交活動,并在群體中確立自我的形象及地位。
2.社會層面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應該說是非常大的,這所學校雖不像正規學校具有系統的教學計劃,但它對孩子來說,卻有極為明顯的教育和影響作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給孩子留下的影響極深。家庭不僅信息源廣泛,同時又傳播和制造信息。家庭教育與社會息息相通,可見家庭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家庭不和睦以及家長的不良情緒發泄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不良影響。
(1)教育方法的不當
比如說傳統認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仍然深植于許多家長的心中,他們相信棍棒下可以創造出奇跡,但是事實上卻只創造了孩子的心靈傷痕與一大堆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孩子是越打越皮、越打越不聽話,反而這種暴力的方式也會被孩子習得。使他日后產生很多問題。還有長輩對孩子過分溺愛——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有些家庭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焦點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對孩子過度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嬌生慣養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式的強迫構成了一對矛盾。導致孩子不懂得構建物質與精神生活,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父母沒有掌握教育孩子的規律,要么隨心所欲,對孩子的學習教育缺乏規律和耐心,要么關心過頭,給孩子的期望和壓力太大,這些都是不良教育方法的表現,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來說是影響巨大的,也是孩子產生問題的一個因素。
(2)家庭不和睦
父母之間經常處于冷漠、情感糾葛、吵嘴、打架,甚至離異,而無心思給予孩子軀體上的愛撫、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親近。致使孩子健康心理、人際交往關系能力的構建出現了問題或缺陷。比如,在我們所服務的三校生中有一位同學就因為父母離異,爸爸患有殘疾的同時還吸毒,這個孩子就比較自卑、內向,學習成績也比平均水平差,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冷漠,應該說產生這些現象與家庭不和睦之間是有直接關聯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發泄不良情緒,導致孩子心理與人格不健全。
(3)學校教育的不適當或者欠缺
學校是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的基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搖籃。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教師育人藝術和教育學生的態度、方法是否得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不言而喻,不良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某些教師教育學生的態度、方法低劣等。由此而形成的教育失誤,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調查問卷顯示一般近四五成的三校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我覺得這一問題與學校教育有非常大的相關性,一是有可能是由于學校管理制度的松散造成的,二是與學校的引導不當相關。學校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學業的抓緊而忽視的許多同學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提升問題,雖然很多三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對在校學生進行技術教育,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生盡快就業或向高職、高專學校輸送生源。但是這些技術教育和培養目標與學生自身身心的發展不能契合,學生對于前途、學業、人際關系方面的需求還是沒有得到滿足。
學校希望保證生源、保證就業率和升學率,在無形之中會對學生有一種強迫意識,告訴學生考入更高一層的高職或者大專本科才能夠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不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很多學生雖然考入了大學但是進入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考而考,這些對學生自己的發展是有弊而無利的。
三校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授予又要注重學生的文化課層面,很難做到兩者平衡,在授課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有側重現象,比如我們提供服務的那所學校就比較注重學生的文化課學習,這所學校的學生日后進一步學習的比較多,所以文化課抓得更緊一點,那就使得一部分以就業為目標的群體產生了專業學習的迷茫與困惑。覺得自己學習專業知識也沒用,周圍那么多同學都要考高校,自己拿著三校的文憑根本無法在社會上面立足,于是隨大流去參加升學考試,其實這是很不明智的一種選擇。
(4)朋輩的影響
青少年人群最大的發展的特征,是以朋輩的標準成為一般行為的標準,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尤其是對缺乏家庭照顧及支持的青少年影響最大。進入三校的未必每個人都不愛學習,但是在這一群體中絕大多數不熱愛學習,只有少部分同學在學校中還是將學業放在第一位的,我們很容易想象這一少部分同學在大部分人的影響下少部分會變得更少。
3.文化層面
這是指社會風氣、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對青少年的影響。現在進入知識社會,高中普及率和大學的普及率相較于從前有很大的提高。三校受到來自于高校的壓力,三校的學生被邊緣化了,成了不學習、不上進的代名詞,社會對這一群體應有的尊重的缺失使這一群體中的絕大多數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和心理問題甚至暴力犯罪。今日的社會崇尚物質享受,以財產的多寡來衡量人的價值及評估人的成敗,而傳媒發出的廣告訊息,正是制造一種占有的欲望。這種缺乏人情味的功利主義,讓青少年沉醉于短暫的享樂主義中,令他們失去生活的目標,壓抑自我價值。此外,電影、劇集、廣告、漫畫等不斷鼓吹,使一些不適合青少年的或錯誤的價值觀和意識層面的東西過早地闖入青少年的生活,而青少年正處在還不能很好地甄別各種價值觀好壞的懵懂階段,還沒有做好接受這些“泊來文化”的沖蝕,最終青少年會禁不住各種誘惑,陷入這種文化陷阱中無法自拔。
四、結論
從調查問卷顯示來看,三校生群體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習方面的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和心理情緒問題這三個方面。問題的成因有其自身、社會、朋輩群體和文化層面等各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