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風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其學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培養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針對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現狀,提出了解決高職院校學風建設問題的一系列方法。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學風建設 聚點成面
一、持續發展需質量,學風建設要當先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步伐的加快,我國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其學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培養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同時,加強學風建設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生存、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好的學風會為學生的全面成人、成才提供積極條件,最終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才能在競爭中不斷地發展壯大。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風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聚點成面抓特色,多管齊下促學風
1.加強學風建設的體制建設,為學風建設提供科學的制度保證。
當前的現狀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體制存在著明顯的漏洞,學校各行政部門與教學系部之間沒有形成教育合力。具體體現在:
(1)部分高職院校在學風建設中缺乏各個行政部門與教學系部之間的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如何抓學風建設,缺乏必要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2)在實踐中,部分學校學風建設的相關部門缺乏調研,對學生學風現狀不了解,無法對學生學風進行有效的提升。系部雖然擁有了許多管理學生的權力,但囿于“家丑不外揚”的思想,對學生的不良學風行為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一些學風建設的措施往往都流于形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對此,學校主管學風建設的相關部門應統一思想,責任明確,認真調研,制定出符合當代高職教育規律、經濟發展趨勢及本校實情的學風建設的管理體制和考核制度;各系部根據學校的要求及本系的具體情況,建立專業特點鮮明的系部學風管理制度;各班級根據各系部的要求及班級的自身情況,調動班級學生干部的積極性,有效的配合班主任和輔導員,完善班級學風措施。這樣就形成了“三層一線”的學風建設管理考核體系,層層深入,強化了學校學風建設的一體化、規范化、長效化。
2.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學風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
近年來,由于就業狀況不理想以及就業心態不理性,部分學生畢業即失業。因此,部分學生覺得學得好壞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動力去提升自己。
對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和人生價值觀,就不可能激發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而刻苦讀書的政治熱情和精神動力,也不可能解決好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力問題。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建立學校各部門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尤其是要發展一批強有力的輔導員隊伍,深入、細致地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摒棄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引導學生增強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這樣,學風建設就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就能從根本解決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力問題。
3.加強班級學風建設,以點帶面
不可否認,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在中學階段都是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厭學、怕學的心理早已根深蒂固,部分學生缺乏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的紀律性、自覺性差。因此,從“面”上來講,消極厭學的思想是這批剛升入高職院校后的學生存在的主要思想,而積極向上的學生則少之又少。那么,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我的方法是,以點帶面,集中優勢兵力,讓學習較為積極主動的同學來帶動周圍消極厭學的同學,形成良好的“蝴蝶效應”——其中又以抓好班干隊伍建設為核心,班干是班級的脊梁,用班級干部帶動班級的學風發展。那么,如何才能抓好班干隊伍建設呢?
首先,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充分調動班級干部的主動性,使他們成為班級學風建設的主力軍,使其在各方面起到帶頭模范作用帶動周圍同學。
其次,樹立班干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干部就應積極協助班主任和輔導員制定班級的共同的奮斗目標,為班級同學提供前進的目標和動力,做好班級組織管理職能,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做老師的助手、同學的服務者。
再次,班級管理者還可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班級活動,由此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使每位同學對班集體產生歸屬感、榮譽感。班干的作用發揮出來了,班集體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而每個班集體的學風建設好了,一個學校整體上的學風建設也就自然被帶動起來。
4.加強教師師德、師才建設,為學風建設提供優質的教風氛圍。
眼下,由于高職院校沒有升學壓力,很多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核主要著眼于研究成果的發表,片面追求論文數量,忽視了對教師實際教學情況的考核。因此,部分教師對上課往往敷衍了事,課前不認真備課,課上照本宣科,課后不見蹤影。少數教師教學仍采取單一“灌輸”的教學方法,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學情緒。有這樣對學生不負責的教師,當然也會出現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學生了。
因為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引導地位,這就決定了教與學的“洼地效應”,即教師的言行、學識會對學生的言行、學識起直接的塑造作用。因此,教師要以端正的德行影響學生,以淵博的才學促進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所內化,進而促進學校學風的轉變。教風建設需進一步強化教師的師德、師技的培養體制,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特別是“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斷完善監督機制,明確獎懲制度,真正發揮教師在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以優質的教風促進學風的建設。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優秀校園文化氛圍帶動良好學風形成。
良好的校園氛圍會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積極向上、勤奮學習。校園文化建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同時要注意貼近學生,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專業特點,舉辦展示學生才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自信心和自覺性,最終促進學風建設。
從班級學風建設來說,班干是學風建設的“點”,而班集體則是“面”;從學校整體學風建設來說,各班集體特色鮮明的班風是學風建設的“點”,而學校體現出的整體精神風貌則是“面”;從具體教育方式來看,以加強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為“點”,輔以校園文化建設等各種教育方式并融匯成“面”;從校風建設體制來說,各職能部門是“點”,而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形成的合力則是“面”。最后,在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引領下,綜合運用上述各種方法,聚點成面,生生不息,用濃郁學風來澆灌高職教育之花。
參考文獻:
[1]石英.淺談新形勢下加強高職院校學風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
[2]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