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消費者反映「發放信用卡的銀行沒有信用」、「收費項目多、費用高」、「無預告通知」、「扣率不統一」等,消費對賬單讓人一頭霧水,一筆筆「應還款」成了「糊涂賬」!
【案例重現】
辦有多張信用卡且信用記錄一貫良好的持卡人蔡小姐曾陷入一場銀行收費的「數字游戲」中,一連三個月的信用卡賬單讓她摸不著頭腦。
據蔡小姐的敘述,2009年2月,她收到中信銀行寄來的信用卡賬單,賬單金額為2905.38元(人民幣,下同)。當期,因為POS機終端還款時劃賬失誤的原因,她不小心錯過了最晚還款日,雖然隔天就去將欠費繳清并多存了30元進去,蔡小姐仍做好了被收滯納金的準備。
3月,一個月未使用該卡消費的蔡小姐收到了新一期的賬單,當期新增收費為63.03元,包括上期的滯納金30元和利息33.03元。鑒於上月她多存了30元在卡里,這期她的「應還款額」實際為32.41元。因為一些個人緣故,當期蔡小姐沒有去還這筆款項。
打開4月的賬單,蔡小姐卻不解:一個月沒有用該卡消費,「應還款額」卻從32.41元變成了62.41元。「即使算上利息也不該翻倍。」蔡小姐認為。
信用卡的普及,現代消費觀念的轉變,利用信用卡透支,提前消費已成一種時尚,此種消費模式已被整個社會所接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揣著現金去逛街,而是選擇快捷安全的刷卡消費。盡管大家崇尚「今天花錢,明天還錢」的消費方式,信用卡給整個社會流通、消費環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大量信用卡用戶和發卡銀行間的爭端。
近來不少消費者反映「發放信用卡的銀行沒有信用」、「收費項目多、費用高」、「無預告通知」、「扣率不統一」等,消費對賬單讓人一頭霧水,一筆筆「應還款」成了「糊涂賬」!
收費名目繁多
大陸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稱,各家銀行的普通信用卡收費項目均超過10項,而這其中的很多收費項目在消費者眼中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使用信用卡的每個環節幾乎都涉及到費用,如復利計息、ATM機跨行取現、掛失費、調閱出鈔證明手續費、紙質密碼函重製費、加急製卡費、短信費等。某銀行所列舉的24項信用卡收費項目中,消費者所常見的只有年費、工本費、滯納金、ATM機跨行取現等5個項目,其他的19項,如重置密碼、調單、信用卡授信證明、補製賬單、境外緊急取現服務費等,都是潛在的收費項目。
持卡人用卡前一定要熟悉信用卡各項收費標準,盡量避免支付不必要的費用。
欠1罰30
目前大陸信用卡透支利率仍然是10年前中國人民銀行施行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日息萬分之五,對透支后未清償部分以月為單位收取復利且年息為18%或以上。據計算,案例中,蔡小姐的情況,32.41元(人民幣,下同)即使一個月沒還,利息也才不到0.5元。蔡小姐隨即撥打中信銀行的客服電話進行詢問,但銀行客服人員方面給出了一個令她難以理解的解釋:「他們說60元是該行信用卡賬戶計息的基礎,欠款餘額超過60元的,按照正常的萬分之五日息收取利息,不到60元的,按照餘額直接每期往上疊加30元。」
關於滯納金,該行另一名客服人員的解釋是:「30元只是一個最低滯納金,即使只有1元錢的欠款逾期不還,當月同樣要收30元滯納金。并且,因為滯納金必須為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5%,所以如果欠款數額高到一定程度,按照5%所計算的滯納金可能遠不止30元。」
具體來說,假設持卡人刷卡消費15000元,其當期最低還款額為1500元,如果在到期還款日持卡人只向銀行還款500元,那麼銀行將對低於最低還款額的部分即1500元-500元=1000元收取滯納金,收取滯納金的金額為1000元×5%=50元。依此類推,欠款越多、還款越少,滯納金就收的越多。
收費標準不一
據向多家銀行的信用卡中心了解相關收費情況后發現,雖然滯納金的比例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規定,為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5%,但由於各家銀行政策的不同,所設的最低額度也不盡相同。收多少、怎麼收,業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而在罰息方式上也各有不同,比如招行的規定是,「即使到達最低還款額,還是按照當月欠款的全額計息,但這樣做不會影響個人的信用記錄;如果連最低還款額也沒達到的話,除懲罰性的全額計息之外,還會影響信用記錄。」招行的最低滯納金額度為20元,與興業、廣發等銀行一樣為業內的中間水平,而中信銀行的30元是業內最高水平,中行、交行、民生、華夏等銀行最低則為10元。
而平安銀行對於客戶存在未還款情況的,一般會收取兩部分費用,即滯納金和利息。如果是按時還款的,不管有沒有達到最低還款額的標準,都不收取滯納金,只收利息;但如果是逾期還款,則兩者都要收取。
手續費標準較高
除了個人信用貸款年利率高外,據了解,各類手續費糾紛在個貸產品中較為普遍。2010年3月,花旗銀行拳頭產品「幸福時貸」曾因涉嫌多收消費貸款管理費而被客戶訴至法庭。
而渣打銀行消費貸款「現貸派」讓申貸3.2萬元的余先生4年還款總額成4.8萬元,意味著利息總額是本金的50%;更讓余先生覺得困擾的是,每個月的賬單項目中,都有159.2元的手續費,銀行稱為「賬戶管理費」。「一個月要交159.2元,貸款4年就要交7641.6元手續費,銀行收這麼多的管理費用,來管理一個3.2萬元的小賬戶,太不合理。」
作為目前僅有的三家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無抵押信用貸款的外資銀行中的兩家,這兩家銀行同性質的糾紛頗具代表性。
雖然關於個貸的幾款手續費問題是否合理始終未有定論,但與興起不久的消費金融公司收費水平相比,外資銀行個貸各項手續費仍然明顯較高。
零頭未清全額罰息
全額罰息,是大陸銀行普遍實行的一種信用卡罰息制度,指在還款最后期限超過之后,無論當月信用卡是否產生了部分還款,發卡行都會對持卡人按照總消費金額計息。即信用卡只要有1分錢未還,就要對全部消費款項從消費發生日起收取每日萬分之五的利息。雖然這一計息方式被視為「霸王條款」而遭到持卡人的普遍詬病,但是目前仍被大多數銀行所採用。
另外,銀行提醒還款的方式單一,也可能造成持卡人因疏忽而被動「罰」息。現在,銀行普遍採取郵寄對賬單的方式提醒客戶到期還款,但對於經常出差異地的客戶而言,郵寄賬單并不是一種有效的提醒方式。
目前只有工商銀行、北京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五家銀行把10元內未還的透支消費額視作「還清」,不實行全額罰息,也就是所謂的「容差還款」。這種方式下,持卡人就可以避免由於疏忽零頭而負擔全額利息。但是對於沒有能力還掉「最低還款額」的持卡人,還是要實行全額罰息。但是其他銀行暫未跟進。
消費者在使用沒有取消全額罰息制度的銀行信用卡時,千萬不能忽視未還餘額,寧可多還也不要留有「未還清餘款」。另外,不要超出額度消費,否則會被收取「超限費用」。
避開雷區
信用卡是現代消費社會的一大發明,瞄準了人們的提前消費能力以及潛力。先把錢借給你,讓你盡情消費,到還款的時候,就不那麼輕松了。在普通持卡人眼里的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收費,國家雖然有總體的規定和限制,但在銀行的實際操作中卻有不小的差異。盡管近日大陸銀監會發文,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規范服務收費行為,立即開展服務項目的自查和清理工作,但似乎離根治銀行「亂收費」問題還有一段距離。
對個人來講,實在有必要就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選擇,避開信用卡的各種雷區,做一個聰明理智的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