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進嚴出」變「嚴進寬出」
大陸外匯管制由「寬進嚴出」轉為「嚴進寬出」的背后,既反映了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也代表著大陸官方仍牢牢掌控外匯管制的權力,由此產生的對臺商企業及個人的影響不容小覷。
臺商高先生最近遇到一件煩心事,他的公司在將自己的註冊資本結匯為人民幣時遇到了麻煩——大陸外管局對這筆境外資金進入大陸的理由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審查,還要求高先生附上各類合同詳細解釋才同意放行。
原來是「進大陸容易,出去難」,現在是「進大陸難,出去容易」,高先生大呼「搞不懂」。實際上,隨著人民幣升值及通膨預期加強,不斷調整和變化中的大陸外匯政策,已經對臺商的運營產生了多重影響。
人民幣資金與營運壓力加大
現行的外匯管制,對於以註冊資本或外債名義進到大陸的外幣資金都嚴加控管,其中最核心的監管動作便是要求美元結匯為人民幣后,資金不得存放於企業帳戶上,必須直接劃帳至用來結匯的合同對方帳戶上,這會不利於流動資金的調度,也間接增大臺商在大陸的人民幣資金與營運壓力。
如何因應?臺商除了以「預收貨款」降低人民幣資金不足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做好人民幣資金的管理工作。例如,以前企業常不太在乎的現金流量表,現在便非常重要,因為得準確預估未來資金需求才能知道要怎麼提早準備;或盯緊業務上的應收帳款回籠情況;甚至是加強庫存的清理,減少資金被庫存占用機率等,都會有助於緩和資金緊張狀況,間接降低因結匯不易所帶來的現金不足問題。
企業與個人外匯往來受限
外匯管理新政,對臺商企業和個人的外匯投資及往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企業面來講,首先是結匯后的人民幣資金不得用於投資境內股權,也就是臺商不得以註冊資本結匯后的資金購買股票,實務中如果真的要投資股票,往往都是以企業自有資金進行股票投資;
第二,除了外商投資企業已經屬于房地產企業外,一般外商投資企業不得以結匯后所得的人民幣資金,用來購買非自用的境內房地產,也就是說,如果臺商想以自己設立的大陸公司作為不動產投資,并不切合實際;
第三,企業的外匯問題常與大陸銀行的貸款掛鉤,像是外商投資企業不得以註冊資本結匯后所得的人民幣資金,去償還那些還「未」使用的人民幣貸款。由於實務中很少企業向銀行貸款后不把錢花掉還放在銀行,所以這條規定就是說,透過增資后的註冊資本結匯人民幣資金,可以拿去償還銀行的人民幣貸款;但若以外債結匯后所得的人民幣資金,則絕對不能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對外籍個人來講,一個外籍居民一年只能自由結匯累積5萬美元不受管制;若有超過部份就必須檢付合同、發票或其他憑證作為結匯理由,像是買車、買房、看病等;其次是禁止外籍居民分拆結匯,也就是禁止利用多個人頭在多家銀行開立帳戶進行結匯。
資金匯出大陸應合理節稅
臺商將人民幣結匯為美金匯往境外,除了盈餘分配外,最大的考量是分攤海外費用。許多母公司在臺灣的臺商,往往研發、銷售等費用都發生在臺灣,但由於是從大陸的工廠出貨,為了不造成關聯交易移轉定價的風險,最后也透過大陸的工廠直接收款,於是產生了「臺灣花錢,大陸收錢」的資金矛盾。其中臺灣端的資金缺口就必須由大陸工廠(子公司)將資金匯回臺灣,才能支撐臺灣總部所需的現金流。
從大陸匯款回臺灣,最常用的理由是出口傭金,也就是以臺灣母公司為大陸工廠介紹業務為理由支付傭金,這部份只要有合同,金額也合理,銀行或外管局都不會為難。但2009年起以出口傭金匯出資金必須繳交5%的營業稅,提高了傭金匯出的稅賦成本。
不管是以什麼理由匯出資金,應該首先搞懂其中環節所產生的「稅」。除了出口傭金是5%的營業稅外,以商標或專利等權利金名義匯出資金也很常見,這部份常是5%的營業稅再加上10%的所得稅。但若是取得官方科技部門審批同意,以專利或專有技術為由匯出資金,則有可能免除5%的營業稅;又像是以勞務費為由匯出資金,例如境外到大陸輔導所產生的顧問費、培訓費等勞務支出,除了5%的營業稅外,所得稅部份還得由地方稅務局依25%企業所得稅稅率的10%、20%、30%三個文件次進行利潤率核定,利潤率若被核定為最高的30%,那就得繳交5%的營業稅再加上25% x 30%=7.5%的所得稅,總計就有12.5%的納稅成本。
除了上述常見匯出資金的理由外,臺商還可利用經常項目項下的境外參展、境外廣告、國際運費、國際賠償,或是資本項下的外籍人士繼承大陸境內財產、外債利息、對外擔保履約、外資企業減資款項、外資企業清算后的資金等理由申請資金匯出,至於臺資企業在境外發生的律師費、保險費,甚至是為了支付回臺上市的會計師審計費、券商承銷費等,都屬於上面所說的勞務費范圍,都必須繳交5%的營業稅;至於所得稅,那就要看這些提供勞務的對象是在哪裡進行服務,如果在大陸境內提供服務,那就依上述地方稅務局核定利潤率的作法交稅;若完全沒有踏進大陸,只是在境外提供勞務服務,那就免交所得稅,只須繳交5%的營業稅。
(本文相關資料來自富蘭德林事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