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處置未雨綢謬
通過信託方式提早管理分配財富,可以避免家人在沒有妥善管理財務能力的情況下遭到他人覬覦,或防止財富在短期內被揮霍一空,避免家庭重要成員在遭遇不幸后,對家庭經濟來源和企業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據媒體公開數據,家庭財富超過百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富翁,接近十戶;家庭財富超過十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富翁,超過百戶;家庭年收入上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大陸富翁,上萬戶;家庭年收入超過千萬元人民幣的中國大陸富翁,幾十萬戶;個人年收入超過12萬元人民幣的中產階級家庭,超過兩千萬戶。
而古俗語有「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企業、財富如何傳承?遺產如何處置?成了擺在「創富一代」面前的大難題。
財富與傳承形式
個人財富的主要形式有股權、不動產和理財產品(包括股票、基金、銀行儲蓄等)。股權傳承主要有三種形式:股權轉讓、贈與和法定繼承。按照不同公司形式如有限責任制公司、股份制上市公司和股份制非上市公司,手續略有不同。
「從操作上來說,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只需雙方達成股權轉讓協議,然后通過股東大會決議,到工商管理局做變更登記手續即可。」上海滬家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賈明軍表示。對於股份制公司來說,股權轉讓需要到指定變更登記中心報備,尤其是上市公司要到證券登記機構作法定備案登記,而且對於上市公司股權變化,年報和中報要作披露和說明。
股權贈予實際上可以算作股權轉讓的一種,手續和轉讓相同。股權繼承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責任公司有權對股權繼承做相關限制,比如規定公司股權不能繼承。
與股權類似,房產的傳承方式分為繼承、買賣或者贈與。「對於房產繼承來說,如果所有繼承人能夠協商一致,共同去公證處做公證,之后再拿公證書去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過戶手續。」上海律師協會民事業務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吳衛義表示,「如果父母在生前將房產以買賣形式傳承給子女,則需要按照商品房交易額繳納一定契稅,甚至營業稅。」如果採取贈與方式,接收方需繳納3%契稅,房屋價值按照房地產交易中心評估結果而定。
對於理財產品等的傳承,亦需到公證處公證后再辦理相關手續。
境外成熟經驗
為破解「富不過三代」,借助外力「信託」與「保險」也許可以改變這一說法。保險和信託的優點在於可以實現財富所有權的提前轉移,保險還可以保障家庭及其企業在重大事件情況下的財富安全。
在西方發達國家,80%~90%的富豪都會通過信託或基金會的方式將遺產傳承給后代。在亞洲地區,也有不少富豪採取這種財富傳承方式。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富豪擔心各種綁架事件和資產被政府沒收;在新加坡和香港,以專業人士如律師和醫生居多,他們希望信託架構能保護財產在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中不受影響。
私人銀行的信託公司會把受託人的資產分類,并做不同方式的處理。比如會把委託人的房地產資產放入一個有限責任公司,再將該公司的股權放入信託公司。EFG 信託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總監Sandy Chen解釋,「因為房產是高風險的資產,如果因火災等波及他人安全的事件而發生法律糾紛,事故責任只會由這個有限責任公司來承擔,而不會影響到信託公司內其他客戶的資產。」
另外,信託公司還可以承接委託人企業的股權,但不進入公司的董事會。對委託人和子女來說,這種安排讓他們享受了雙重利益,一方面實現了所有權的轉移,另一方面家族保留了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權。這尤其符合亞洲人家族經營的傳統觀念。
雖然目前大陸還未開始征收贈與稅和遺產稅,使得通過保險和信託避稅的必要性降低,但相關的討論已經提上議事日程。而大陸的私人銀行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保險和信託規劃方案也已經起步。
大陸機構未雨綢謬
目前,大陸的高資產凈值人士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創富第一代,他們常見的問題是:企業資產、私人資產和家庭資產間無清晰界定,他們大多重企業資產而輕家庭資產,缺乏相對獨立和科學的家庭理財,這就帶來家人缺乏保障、應對突然事故的能力不足的弊端。
對此,招商銀行私人銀行部常務副總經理王菁建議,應充分安排公司財富和家庭財富間的防火墻,才能安全地將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傳給下一代,并規避企業經營風險對家庭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通過信託方式提早管理分配財富,可以避免家人在沒有妥善管理財務能力的情況下遭到他人覬覦,或防止財富在短期內被揮霍一空,避免家庭重要成員在遭遇不幸后,對家庭經濟來源和其企業的經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王菁介紹說:「在保險方面,可通過年金險、萬能險、分紅險等實現財富的提前轉移和規劃;可通過壽險、醫療險和意外險等實現家庭財務風險的覆蓋。通過他益信託的方式,即委託人與受益人不是同一人,使得收益分配及領取形式更為靈活,更充分體現財富傳承中委託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