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部隊跑了十年龍套,做場記、畫外音、B角,因出演《士兵突擊》里的史今班長成名,隨后又有《我的團長我的團》、《生死線》、《三七撞上二十一》等多部電視劇奉上,盡管成名對于張譯來說來的有些晚,但是用張譯自己的話說,“安逸當中出不了藝術”,張譯是性格堅韌的,也是最有耐力的,正是那十年逆境中的磨礪,才造就了今日能游刃有余駕馭很多角色的張譯。
最有耐力的“龍套演員”
《士兵突擊》之后,鋼七連的戰士一個個都出來了。很多人都以為張譯是個新人,其實他已經跑了十年的龍套,而且為了《士兵突擊》他足足等了六年。
1997年張譯進入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但是他在團里是一個始終被認為不會演戲的演員,做場記、跑龍套,成為他演藝生活的主旋律。2000年團里排演《士兵突擊》的話劇版《愛爾納#8226;突擊》,張譯飾演袁朗的B角兼場記,B角的概念就是球場上的替補。但是直到三年后這部話劇表演結束,張譯也沒演成袁朗。
跑龍套什么時候是個頭啊?張譯的文筆很好,在團里相對于演戲他的文筆更被看重。為了成全自己,張譯開始寫劇本,不料第一個電視劇劇本寫了18集就夭折了。“人生其實挺好玩的。”部隊生活磨練出了張譯樂觀地看待每次失敗,他始終這樣認為。這次老天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給張譯打開了另一扇窗,張譯在康洪雷導演的電視劇《民工》出演了男三號,自此認識了導演康洪雷。為了能夠參演夢寐以求的《士兵突擊》張譯還曾給康紅雷導演寫了“請戰書”,不過康紅雷卻給了張譯史今這個角色。至今很多觀眾對史今轉業那場戲印象尤為深刻,在拍攝那場戲時張譯的轉業報告批準了,熒屏上張譯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熒屏之外與他揮手道別的是十年的真正軍旅生涯。
演活小人物
轉業之后也是《士兵突擊》之后,張譯的片約不斷,還演了蘭小龍系列的另外兩部戲《我的團長我的團》和《生死線》。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張譯飾演兵痞孟凡了,他說特別討厭這個人物,自以為是,看不上周圍的人和事,心口不一。看完劇本之后,張譯下苦功去理解、去接近人物,經過一番揣摩,才開始找到感覺。
經過172天的艱苦拍攝,最終和角色融為一體。《團長》有1500場戲,張譯有1450場,一場拍10次,他就有14500場,172天拍14500場戲,張譯估計“破了中國電視劇演員的拍攝紀錄”。 為了演好“小太爺”,張譯付出的是腎結石的代價。在《生死線》中,張譯飾演的海歸博士何莫修由一個膽小如鼠的知識分子,褪變成拿起槍抗日的英雄。于是觀眾開始不再稱呼張譯史今,取而代之的“小太爺孟凡了”,“廢物雞何莫修”。
張譯對自己出演蘭小龍的三部作品做出了以下的總結:“《士兵突擊》對于我來說是九年義務制教育,是我拍戲的起點。《我的團長我的團》讓我面對了很多新鮮的課題,是本科大學。《生死線》是我第一個以最快樂的心態,最從容的步伐來面對的戲,有很多嶄新的想法,所以拍《生死線》對于我來說就是研究生的學習。學無止境還得繼續學下去。”
演員張譯給觀眾的印象越來越不同以往。再到電視劇《三七撞上二十一》里的片警喬銳,張譯塑造了一個個小人物角色。盡管不是男一號,但他的角色都一個個深入人心。“演哪一類的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讓觀眾覺得你演的角色就是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我一直覺得我是草根,那我就演草根。演真實的人,不怕別人記不住。”能將一個小人物演活張譯感到很驕傲。
除了是小人物,還有 “制服哥”。軍人出身的張譯毫不避諱地說自己對制服有著很特殊的情感,“不管警服也好,軍裝也罷,哪怕是稅務、郵遞員,我見到都會有點亢奮。”在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槍聲背后》里張譯飾演“有情有義的男人”高青山,穿著中國第一代公安的偵查科長。盡管身著制服,但高青山這個角色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派”。“高青山是一個信仰堅貞,絕不輕易妥協的反派,我希望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個脾氣直,性子急的二愣子,和傳統意義上的反派不一樣,他沒那么臉譜化。”演了太多的好人,這是張譯第一次飾演反面角色,說到反派,張譯說特別想演反派,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像《黑洞》里的陳道明,《黑冰》里的王志文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