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曾寫過“物華天寶”,不知這天華山是否取名于此,乃天之珍寶,物中精華之意。若真如此,天華山果然不負此名。
天華山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的丹東寬甸縣灌水鎮北部,是長白山脈西南麓。其幽澗秀水,令人嘆為觀止。其奇峰險峽,令人心驚膽寒。
駛入寬甸境內,你就會被滿眼的綠所陶醉。目光所及之處,山坡鋪翡,田野含翠。同為綠色,深淺不一:從嬌嫩欲滴的新綠到老成持重的深綠。樹木葳蕤,稻草蔥蘢,遠遠望去,絨狀感極強。忽生奇念,倘若上蒼肯伸出它的巨手,撫摸這青山碧野,那絨乎乎的感覺,上蒼也會為自己的杰作而愜意微笑。
到達天華山,剛一下車,迎面頓覺清新,吸上一口含有植物味道的空氣,所有旅途疲憊煙消云散。
順山路逶迤而上,草木疊翠,陰涼滋生,自不必多言。最讓人駐足不前的當是山澗溪流,你看她雀躍于奇石怪巖間。那臥水巖石,姿態林立,形狀各異,嶙峋不一。澗溪就隨石而走,順勢而流:或高或低,或湍或緩;或沿石縫而走,涓涓細流;或依巨石而下,撒成瀑布。恣意奔流,妙然天成。
一路山行逶迤,一路水歌相伴,喧豗不止,砯涯未絕,這澗籟添仙曲的意境,恍惚感覺是人在天上人間,身落桃源仙境。
繼續前行,迎面巨石,刻有紅字“佳境”,筆鋒遒勁,字體飄逸。石下溪水潺湲,游人紛紛取景留念。這佳境二字,必是提醒游客曲徑通幽,即入絕美境地。果然前面的二龍潭奪人耳目,只見兩面巨石分立兩側,居中立石稍小,刻有“二龍潭”三字。石上苔蘚叢生,斑駁不一。奔騰的澗水順相鄰兩石流下,因有落差,天然形成兩組瀑布,汩汩而下,積水成潭,頗有些氣勢,宛若二龍出山,藏匿深潭。再往前行,兩巨石分立山路兩側,猶如兩扇門分開,請來客進入一般。側有小石 刻有“石門”二字,如果這刻有字的石頭是后來人工而成,那么那兩扇石門必是渾然天成,因為沒有什么能搬動這如房高如屋大的巨石,除非上蒼所派來的大力神而為。
來到通天峽腳下,導游反復告知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及恐高癥禁游,以防出事。未曾登峽半步,膽寒已心生一半。這號稱“天下第一峽”的通天峽,國外沒有,國內唯一,果然如此險惡?心存疑問,猶豫不決??粗鴵頂D不堪、躍躍欲試的游人,老少皆有。嗨!他人都去得,如何我不能去,于是頓下狠心,躋身人群。
通峽之路很是狹窄,僅限一人通過。如能順利而行,依次而攀還好些。如若一人中止不前,可想而知,數百游人排隊等待,是何等焦慮與漫長。我終于拾階而上,逐漸挨近峽口。愈往里走,光線愈暗。抬頭仰視,兩側巨石巍然壁立,壁立千仞,不見天日。我恍然大悟,此峽非彼峽,不是狹山窄谷的夾水之峽,而是峭壁巉巖的夾徑之峽。
人在幽暗峽間通過,宛如蟻入草間夜晚爬行,蛇進叢林月下匍匐。偶有巨石,夾在兩巨石間,名曰提心石和掉膽石,懸于頭頂,立于其下,難免心生怯意。忽然一人開玩笑道:“要是現在地震,咱們都得成肉餅!”不過這個幽默沒有激起大家的笑聲,反而不約而同地倒吸一口涼氣。我不禁苦笑,暗自忖道:“何止是肉餅,這望不見盡頭的石板往中間一夾,那準是扁扁的,薄若紙張的煎餅,哪還有肉餅的厚度?”我忽然不想前行了,我喃喃自語:“回去吧?!薄盎厝ィ俊焙竺娴娜说?,“嘿,登上通天峽,沒有回頭路,你怎么回去?”我不禁回頭望去,所見天空已窄成不足一尺寬,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我又繼續前望,漆黑一片,仿佛這峽沒有盡頭般,人影若隱若現。真是快速前行不能,抽身返回不行,進退維谷,無計可施,縱有飛天本領,這狹隘的峽口亦難振翅飛翔,縱有遁地能耐,這堅硬的巖石也難破土而入;縱有攀緣技能,這刀削的巉巖卻無處依附攀爬。這三百米長的峽谷仿佛無限延長般,讓人滋生一種從未有過的絕望。
既然什么都做不了,那就什么也不要做吧。耐心地等待,小心地前行吧。在自己的心宇開一扇窗,讓陽光在心底駐足,讓燦爛在心靈炫目。
隨著峽口的深入,能見度愈差。再往前行,忽地一下跌入無邊黑暗,不用目測,身體的感覺已告訴你,兩塊巨石間距更為親密了。隨著管理人員的聲音指引,緊隨前面的人,摸索到鐵梯。已適應黑暗的眼睛,依稀可見這鐵梯絕對是標準的九十度。不管你此時是膽大還是膽小,你都必須向上攀緣,后有百人催促,前無人伸手相助。你必須靠自己的手腳不斷攀緣,不知上有多高,亦不知回首有多深。我頓悟為什么如此黑暗,卻沒有燈光照亮指引。人在黑暗中前進,或許就只會向前。因為走過的身后已是黑暗,而繼續前行才有光明的希冀。果然,攀過幾米高的鐵梯,眼界豁然開朗,身后的人感慨萬分地松口氣道:“終于見到亮了!”
自此,依然手腳并用:腳蹬石階,手握巖上鐵環。鐵環碰撞巖石,丁零作響,仿佛天籟之音,又如馬頸下鈴鐺相碰,清脆悅耳。要么手抓鐵鏈,腳踏鐵制棱狀階梯,就這樣攀巖而上,依石前進,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怠慢。果然如導游所告誡的那樣: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待到山頂平臺歇息處,才有機會四處眺望,近處樹木挺拔,翠綠欲滴,遠處一片霧氣茫茫。繼續前行,忽然下起雨來,雨滴從樹葉滑落,點在臉上。如若仔細觀看,你能看見纖微的水汽由地飄舞著。其實并非下雨,而是在云中穿行,身處山下所仰望的山端云繞處。
終于登臨天華最高峰——天臺,既稱為天必是高峻挺拔,此峰在山腳下仰望,仿佛直指云端,刺破青天一般。名為臺是因為此峰獨特,峰頂皆為平整光潔的大石面,足有六百多平,故而得名天臺。臨風天臺,俯瞰四周:云氣霏霏,崢嶸怪石,崔嵬峭壁已淡然于云霧之中,隱藏了鋒芒。據說若是天晴,險崖懸壁,令人唏噓。西北望去, 清晰可見崇山峻嶺間,毛公峰栩栩如生,欲仙欲神,若有些許云霧繚繞,當真是云崖峰流動,毛峰聳其中,美妙絕倫。
依然是手把鐵鏈,腳踏石階而下。不禁感慨,這等利崖峭石, 若非鐵鏈護欄,石階引路,還真很難攀緣到頂,領略這等美景奇觀。俯首看這石階,分明是在堅石上一斧一鑿雕琢而成,每級石階大小相同,方方正正。再看巖上鐵環,交錯而布。這鐵環是如何嵌入巖石之內,不得而知,反正是結實得很。
從峽口伊始,從此峰到彼峰,從峰頂到山腳,不知路有多長,只知完成這段路程,至少需要四個小時。有多長的路,就有多少石階護欄。 那么當初鑿成石階的人,該是怎樣的艱辛。
若有物華天寶,則必有人杰地靈。何謂人杰,第一有勇氣攀緣險崖高峰的人,和為別人能攀登頂峰,而不畏艱難,勇于筑路的人。
天華山,當真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