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國六十年來,共和國涌現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們是祖國的驕傲。英模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自主創新、自強不息是其突出的特色和深刻的內涵。本質上,英模精神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中精忠報國、無私奉獻、勇毅力行的民族精神,而且傳承了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自主創新、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
關鍵詞:英模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188-03
一、共和國英模是不同歷史時期時代精神的杰出代表
建國六十年來,共和國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們是祖國的驕傲,是人民的榜樣,他們的先進事跡生動感人、催人奮進。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五一國際勞動節想起英模,“五一”一過不知勞模是誰。這是形式主義宣傳所造成的后果,對于英模是不公平的,宣傳英模精神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建立一種長效機制。遼寧擁有盛產英模的沃土,截至2009年“五一”節前夕,遼寧各條戰線涌現出省以上勞模25 100名,他們是特定歷史時期引領遼寧省人民披荊斬棘的一面旗幟。
遼寧英模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他們的閃光點也各有其歷史階段特色。建國初經濟恢復時期孟泰、馬恒昌等勞模以廠為家、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忘我工作,以高度的主人公責任感為生產恢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除了雷鋒精神脫穎而出外,遼寧還涌現出一批技術革新能手如王鳳恩、王崇倫、尉鳳英、張成哲等,他們為遼寧的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文革”時期的張志新,用寶貴生命捍衛了真理的尊嚴,以浩然正氣宣告了真理的勝利。改革開放時期,遼寧省在科技、農業、文化、教育、公安司法等戰線涌現一大批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勞模,如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鄉鎮干部薄任石、農業勞模王興亞,教育專家魏書生、鐵拳公安局長趙所全、鋼鐵衛士宋達夫等等。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時期,遼寧更是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被譽為勇攀科技高峰的“五朵金花”、 嘔心瀝血創新理論的模范教師方永剛,“新時代的好工人”李晏家,新農村建設杰出代表大梨樹村大梨樹黨委書記毛豐美,守衛安全與和平的人民滿意的警察趙振金、優秀派出所所長仉偉等等英模。這些英模都為他們所處的時代做出了突出貢獻,體現著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他們植根于廣大民眾當中,深受民眾的愛戴和記憶,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英模們的優秀品質,引領了幾代人的人生追求。有些英模的影響甚至越出國界,雷鋒成為美國西點軍校學習的榜樣,楊利偉完美的太空飛行讓世界再次對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他們是遼寧的驕傲,是中國的自豪。
二、英模精神的實質與內涵
共和國英模是各條戰線上的驕傲,他們的人生是閃光的,值得我們仰望和深思。他們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時代的先鋒。他們愛祖國、愛事業、有理想、有信念,渴求真理、勇于拼搏、不畏犧牲,這些可貴的品質都是社會主義精神財富的寶貴資源,它們構成了英模精神的基本內涵。
1.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是英模精神的質樸本色
遼寧英模是一個樸實無華的群體,雖然他們沒有文藝明星的風光無限,但是他們贏得了政府以及人民的肯定,獲得了崇高的榮譽。
回看英模足跡,他們謙虛踏實,任勞任怨。不管職位高低,他們都勤奮工作、嚴格要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竭盡心力,“位卑未敢忘憂國”是他們的寫照。他們身上,充分體現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一意為國家謀利益的崇高精神,他們的奉獻精神,不僅支撐起他們個人的人生信念和生命價值,也滋養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優秀領導干部張鳴岐人品高潔,笑看生死。在張鳴岐心目中,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當成自己神圣的義務。他說:“群眾生活這么苦,我們當領導的心里愧得慌,我們要拿出全部力量去干工作。”
張金垠是建國以來人民解放軍為搶救群眾而犧牲的職務最高的軍官。他說:“我是開坦克的,坦克離開操縱桿寸步難行,人生也需要操縱桿掌握方向,這個操縱桿就是正確的人生觀。”他還說:“人活一輩子,就是要想法多做點事,給這個世界多留下點什么。”
人民好法官譚彥說:“我們是法官,頭頂國徽,肩扛天平,決不能在我們手中辦錯案子。”同志們送給譚彥“老鐵”的綽號,不僅由于他有鋼鐵般的意志,也由于他清正廉潔、秉公執法、鐵面無私。
瓦房店市炮臺鎮黨委書記姜云勝說:“當干部不能只考慮個人升遷,為官一任,不能給老百姓留包袱,要給老百姓留財富。”他帶領群眾苦干十四年,使窮村變富村,人均收入從420元達到3 460元。老百姓早上4點去他辦公室可以找到他,他的辦公室正對樓梯口,他說:“要讓老百姓找我方便。”
興城市四家村黨支部書記張文成堅持以“勤能補拙,儉以養廉”自勉自警。他一心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兢兢業業,扎扎實實。他說:“老百姓看黨從哪看?就從我們這些干部身上看啊!”
鋼城鐵拳公安局長趙所全從事公安工作三十多年,對人民飽含深情。他被百姓稱為“活著的孔繁森”。 趙所全一生克勤克儉,他說:“錢財都是身外之物,人活著就是活出個好名聲。”
“利在利萬人、富在富天下”,這是英模們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他們把黨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們把奉獻看做是報答黨和人民的最好方式。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
2.自主創新、自強不息是英模精神的核心內涵
綜觀英模群體,在他們眾多的特質中,自主創新是英模精神最鮮活的特征,是英模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核心內涵。可以說,遼寧英模是自主創新精神的最好載體,自主創新精神使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取得卓越的業績,從而走在了所處時代的前列。當前,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中國新的經濟發展戰略舉措,要實現“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英模的自主創新精神則更為可貴。回首遼寧工業歷程,英模們自主創新的步伐承前啟后,他們鑄就了遼寧工業的輝煌。
沈陽解放后,馬恒昌在第五機器廠當車工,被民主推選為組長。他以民主方法調動全組工作積極性,他所開創的被稱為“六大員”的企業班組民主管理方法被推廣到全國。群眾技術協作運動發起人吳家柱,在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率先搞技術革新,十年間,完成230多項技術革新。優秀女工人代表尉鳳英,刻苦學技術,整天琢磨搞革新,從1953—1959年,她實現技術革新107項,改革的多刃刀具提高工效14倍,改革的沖具提高工效100倍。革新能手張成哲到沈陽鑄造廠后,決心以孟泰為榜樣,潛心搞技術,雖然他不懂機械原理和設計知識,連圖紙都不會畫,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畫出了自動芯卡機的圖紙,做出了自動芯卡機。沈陽鑄造廠生產暖氣片是手工操作,張成哲五個月制造出自動造型機,鑄造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了造型機械化,這是國內首創。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遼寧勞模更加勇攀科技高峰,新時代的英模正以新的姿態推進技術革新的進程:創造了電氣設備調試工作很多傳奇的王亮;填補了中國大型空分壓縮機組國產化空白的“五朵金花”; 讓國產透平式壓縮機擁有了與美國通用、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正面交鋒實力的徐強;發明了世界領先的“百萬噸級乙烯外殼拼裝焊接技術”的“金牌鉚工”楊建華……我們贊嘆工業文明的同時,更贊賞工業英模自主創新的精神。
英模精神中涵蓋很多閃光的優秀品質,難以一一盡述。這些品質恰恰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廣博的內涵,英模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中華傳統文化在歷史上經歷了幾次斷層后,不少人士憂慮傳統文化在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下遭遇背棄的命運,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多地關注流行而淡漠傳統。但是,通過英模群體,我們可以透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他們身上堅韌地傳承。
三、中華傳統文化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統一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這個龐大的體系里包含一套基本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心理感情,它們以儒家思想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載體。精忠報國、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厚德載物、修幾慎獨、勤儉廉政、勇毅力行、剛健有為、獨立自強、開放包容和維新變革等美德是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形態,它們凝聚成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生命力。
1.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竭忠盡智的民族精神。從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革命戰爭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這些精神的核心都是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為了祖國的強大,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壓力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優厚的工作待遇,李四光婉言拒絕英國老師的挽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2.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性特征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經艱辛磨難而能夠傲然屹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這主要源于她緊隨時代潮流、勇于改革創新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那樣剛健運行、奮斗不息、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勁脈搏,也是中華文明歷經浩劫而傳承的關鍵。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品格。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再到改革開放,奏響的無不是創新與變革、昂揚與奮進的旋律。這種自強不息,剛勁有為的精神永遠具有現實意義,是滋潤現代社會和現代心靈的源頭活水。它激勵著中華兒女不落后于時代,不囿于陳規陋習,勇于創新,大膽變革,不斷進步,在繼承與創新中推動自己的民族在風吹雨打依然“這邊風景獨好。”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優秀的中華兒女總是在自覺地傳承著傳統文化,并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和活力。中華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英模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英模們以實際行動把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融合。
四、英模精神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1.英模精神傳承了傳統文化中精忠報國、無私奉獻、勇毅力行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飽嘗艱辛而生生不息,不斷壯大,其力量源泉就是傳統文化中報效國家、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無私奉獻、勤勞勇敢、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這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中國人安身立命、寄托心靈的精神家園。綜觀英模臉譜,他們身上無處不在的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勤勞節儉、一心為公,在平凡的崗位上堅持服務人民,服從大局。他們又都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充分體現出厚德載物、修己慎獨的優良品質。這些美德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美德促使他們在各自的舞臺上不計個人名利,默默奉獻。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關頭,他們勇敢地沖在前頭,心中裝著國家和集體。孟泰說:“危險關頭,一秒鐘就決定你是一個勇士還是一個膽小鬼。”吳運鐸說:“只要我活一天,就一定要為黨和人民工作一天。”吳家柱說:“黨對我的期望太大了,可我給黨做的工作太少了,我恨不得多長幾只手,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王巧珍說:“崗位可以是平凡的,但工作應該是出色的。”在追求人生價值中,他們更勇于犧牲自己的生命。孟泰、雷鋒、白雪潔、譚彥等一批英模就是秉承這種崇高理念,他們把自己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以他們的人格和信念譜寫著壯麗的篇章。
2.英模精神傳承了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自主創新、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
天道剛健有為,君子仁人應該效法天,不斷進取,積極作為,這種生生不息精神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氣質。這是中華文化保持長久活力、綿延不絕的內在原因。英模的業績之所以被載入共和國史冊,與他們自主創新精神密不可分。遼寧涌現很多這樣的英模:張成哲一心搞技術攻關,四十多年里,實現技術革新780多項,其中重大項目60多項,創效益上千萬元,幫助兄弟廠解決300多項技術難題,救活五個瀕臨倒閉的小廠。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說:“科學事業是豪邁的事業,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干事業,首先要心中有祖國母親,這樣才能產生對事業的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才能戰勝一切困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是遼寧昌圖人,他一身征塵航天夢,滿腔熱血愛國情。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震天撼地的運載火箭轟鳴中騰空而起,航天員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2005年10月,王永志又參與主持了“神舟六號”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序幕。王永志說:如果我還能為中國的載人航天,能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多做一些事情,多工作幾十年,那是我最大的希望。正是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在困難面前不放棄,在考驗面前不退縮,為求科技創新而自強不息,才使得我們的國家一次次闖過苦難,走向輝煌。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英模精神是“為國分憂的民族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無私奉獻的主人翁精神,執著進取的創新精神。”這些精神都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因此,大力宣傳英模業績,弘揚英模精神,既是傳播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又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遼寧英模大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2]張行湘.遼寧英模[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3]張豈之,葉國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語錄[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8.
[4]周月亮.孔學儒術——早期儒學及其演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蔣沛昌.論語今釋——東風西漸讀孔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