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鋼鐵企業迅速發展的勢態,造成了企業之間持續不止的整合重組,而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渠道很多。其中,基于資源基礎理論,通過分析礦資源的整合:同質資源共享、異質資源互補的方式,鋼鐵企業可以進行宏觀層面上的“重新洗牌”,從而,擴大鋼鐵企業規模并調整鋼鐵產業布局。以此培育和提升鋼鐵業整體上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礦資源;礦資源整合;企業重組;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028-02
根據核心競爭力的原始定義,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同時滿足如下特征:企業異質性資源、不可移動性資源、以及部分資源所具備的價值性、稀缺性、不可復制性和不可替代性等。鋼鐵業屬于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于一體的行業。應該針對勞動、資源、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全面綜合分析所有可能性的影響因素,才能找出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之所在。
一、相關的兩個理論及應用
1.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Prahalad和Hamel(1989)指出:在長期內起決定作用的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1];核心競爭力指的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因此,核心競爭力是無形的 [2]。
上述觀點,強調了企業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多方面的資源、技術和不同技能的有機組合,而不是單純的企業資源。與Peter.F.Drucker(2000)的觀點十分相似:企業所擁有的、且唯一獨特的資源就是知識。其他資源,比如,資金或設備,不帶來任何獨特性 [3]。這否定了異質有形資源轉變成獨特能力的可能性。但是,資源基礎理論拓寬了核心競爭力來源的范圍和意義。
2.資源基礎理論。Birger.Wernerfelt(1984)認為,企業掌控資源的優勢和擁有資源的地位,是其他企業無法直接或間接取得的“獨特性” [4]。企業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各具有不相同的異質性,決定了競爭力的差異 [5]。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看成是資源的集合體,將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并以此來解釋企業可持續的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
從培育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度,現代企業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較量。有研究指出,核心競爭力理論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實踐的產物。而中國鋼鐵企業有一部分是大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產生和應用有著相似的環境。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共享不具備或缺少的某一戰略資源,或難以在要素市場上配置的資源,取得雙方資源要素的互補性。實現資源優化的經濟協同效應,使企業間有效配置外來礦資源,發揮要素稟賦優勢最大化,形成企業持久競爭優勢。
二、鋼鐵企業戰略性資源的異質性分析
企業是一個由一系列各自具有其用途的資源所組成的集合,企業擁有的戰略性資源是異質的。世界粗鋼生產基地正在進入那些擁有大量礦資源原料的國家,并將資源的選擇置于戰略高度予以研究。
1.“礦資源”的異質性。企業異質資源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企業的競爭地位是由一系列獨一無二的資源和關系來決定的。
在研究企業實際中,絕無必要去探尋一種普遍適用的“通用核心能力” [6]。以有代表性意義的東北地區冶金行業為例。利用該區域礦藏資源等特殊的自然稟賦,形成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同時,尋求跨區域性臨渤海灣的產業鏈的資源配置,擴大關聯礦資源占據異質性戰略的強勢。將鋼鐵企業競爭延伸到產業鏈整合和產業布局合理性及完整性的宏觀范圍。可見,鋼鐵產業所需的生產要素鐵礦資源,就是具有戰略性的有形資源,并且,因不同企業異質各呈現出不同的局部特異能力。
2.“礦資源”不可流動的異質性。資源基礎理論提出兩點假設,企業擁有的戰略性資源是異質的,企業擁有的戰略性資源不是完全流動的。
在鋼鐵產業中,有形礦資源的不可移動性表明存在異質性,礦源市場的政府壟斷和市場管制導致了礦源是不完全流動的,無法完全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得。鋼鐵企業間可以使用重組方式,共享稀缺的、不可流動的礦資源。資源整合是鋼鐵企業實施重組的出發點,也是左右重組效果的決定因素。通過有效開發、整合和高效利用企業內外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能夠取得互補資源的優勢。否則,由于資源的不完全自由流動,可使得企業之間的異質性長期存在。這意味著異質性資源不能轉化為共享的資源。
3.“礦資源”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鐵礦石是難以從別處獲得相似的資源。礦資源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研究不可流動性過程中必需研究的因素。
企業的資源具有非完全流動性特征,不同企業之間會存在很大差異性,企業資源的異質性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異質性。獨特的鐵礦石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導致這種資源不可立即取得,而資源和競爭優勢間的因果含糊性使得模仿者無從著手,而模仿的高額成本使競爭對手望而卻步。同樣能夠實現礦源作為戰略性資源的優勢。所以,即使部分礦資源存在替代性,可以執行不同的政策策略,形成“壁壘”,從而制約資源的同質性以及模擬的可能性。
4.“礦資源”整合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異質的戰略性礦資源,具有不可流動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對其有效的整合,可以成為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如果礦資源很容易流動、模仿和替代,其他企業可以從要素市場上獲得這些資源,而只有資源不能完全流動、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時,企業重組戰略才會可行。如果一個企業擁有稀缺的、能夠創造價值的資源,并且這些資源既不能夠被其競爭對手所模仿,也不能被其他資源所替代,那么這個企業就具有壟斷的地位,并成為企業獲得持久競爭優勢和超額利潤的必要條件。
鋼鐵企業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礦資源優化配置過程,而資源稀缺性的戰略重組,其實質是通過整合雙方資源優勢,獲得“1+1>2”的資源協同效應。
三、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構建
從資源理論角度,分析基于戰略資源核心競爭力,研究鋼鐵企業不同資源的差異性。以企業異質資源的協同性或互補性,獲取強勢的競爭能力。
1.走出“以礦定產”資源型布局的誤區。從冶金史發展過程看,中國幾乎所有冶煉企業都是按照礦石資源布局的。從進口礦資源利用的角度,資源要素與生產基地的供需出現了分離。
主要是生產基地區域分布與資源分布錯位,鋼鐵企業遠離港口,生產所需資源供應和外部其他條件嚴重制約鋼鐵業的發展,以進口礦石為主的資源配置與內陸資源型鋼鐵基地所需資源極其不對稱。同時,鋼鐵基地區域分布與國家發展戰略不相符。全國75家重點鋼鐵企業有26家建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有34家建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7]。所以,隨著利用國外資源的增加,原有鋼鐵產業的空間布局,難于適應臨海型布局要求。應快速轉變“以礦定產”資源型布局模式。
2.正確處理對進口礦石資源的依賴問題。中國礦資源不足、分散、品位低。不能滿足國內鋼鐵生產,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大。
從中國鐵礦石對進口依賴程度看,礦資源進口約50%的比例,屬于極度依賴 [8]。出現了對進口礦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態勢。寶鋼區域性和跨區域性重組,將鋼鐵業上游關聯的原料供應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形成了產業鏈。因而,從國產礦為主,向進口礦為主轉變的趨勢看,鋼鐵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未來中國鋼鐵產業空間布局,應向利于使用進口礦的沿海區域集聚。所以,必需通過對依賴“進口型”礦資源的整合,優化產業集聚的新布局,實現由傳統資源型布局結構向資源市場型布局轉變。進而培育鋼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保持鋼鐵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均衡性。從整體上將產業布局調整為鋼鐵生產基地向沿海聚集,形成資源密集型鋼鐵產業的競爭優勢。
完善產業鏈,實現供產銷一體化。寶鋼和武鋼等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國內鋼鐵產業布局要求運到口岸,再轉運內地鋼鐵廠,高昂的運輸成本喪失了企業競爭優勢。鋼鐵產業發展必須在整合進口資源前提下,形成產業集群。利用企業區位優勢和產業鏈高度相關性,使產業集群變成一個沒有圍墻、無限發展的“大企業”。所以,通過整合進口礦資源和有效配置國產礦資源,則會產生規模經濟,其規模越大,越可以得到外部規模效應 [9],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結論
綜合考慮資源、交通運輸、環境容量、市場分布和利用國外資源等條件。一方面,依靠增加國產礦石資源的自主生產量,另一方面,鋼鐵企業整合后的布局必需利于吸收國外礦資源。
1.東北鋼鐵區域:以鞍、本強強聯合為軸心,整合地區內礦資源,依托老鋼鐵業基地傳統優勢資源,按照水資源條件規劃重組現有的鋼鐵企業,并與建設鲅魚圈鋼鐵新項目結合,改變以自有資源為主單一發展的模式。
2.華北鋼鐵區域:以首鋼戰略搬遷曹妃甸與河北省鋼鐵企業重組為重點,考慮到區域內水資源短缺和產能過剩以及重復低水平建設的實際,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使用上,應該有利于臨海新建鋼鐵基地配置優化進口鐵礦石的優勢。
3.華東鋼鐵區域:以臨海、沿江的寶鋼、馬鋼和沙鋼為中心,立足區域鋼材市場潛力大的優勢,利用國外資源,優化整合鋼鐵企業布局,發展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型骨干企業,提高生產集中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4.中南鋼鐵區域:以武鋼重心,整合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的兩廣及海南沿海的鋼鐵企業。依托南部沿海區域鋼材市場容量大的優勢,挖掘豐富的水資源運輸潛力,建設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改變鋼鐵生產與鋼材市場極不對稱的產業空間。
5.西南和西北鋼鐵區域:典型內陸資源型布局。前者水資源豐富,交通不便,以礦石可持續供應能力,確定鋼鐵發展。后者鐵礦和水資源短缺,重點滿足區域內鋼鐵企業需求,充分利用本區域和周邊臨近國家礦產資源的優勢。
參考文獻:
[1]Prahalad.C.K.Gary.Hamel:與競爭者合作——然后勝利[J].哈佛商業評論,1989,(1).
[2]Gary.Hamel,Prahalad.C.K:Strategic intent[J].McKinsey Quarterly,2001,(53):36-61.
[3]彼得·德魯克,等.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
[5]孟艷芬.企業資源基礎論的經濟學基礎[J].商業研究,2003,(20).
[6]代明.透視核心競爭力[J].企業經濟,2004,(9).
[7]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首個鋼鐵產業政策頒布[N].中國企業報,2005-08-03.
[8]市場對中國鐵礦石進口依賴加以夸大[N].上海證券報,2006-06-21.
[9]黃洪斌.對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的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05,(1):15.[責任編輯 郭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