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已成為解決市場經濟各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甘肅省平涼市企業外部信用評級自2009年實現零的突破以來,發展較為緩慢。通過分析比較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優勢,尋找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難的原因,提出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欠發達地區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025-03
在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已成為解決市場經濟各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欠發達地區,由于信用信息不對稱、評級產品使用不廣泛、企業參評不主動,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發展緩慢。本文通過對甘肅省平涼市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分析與調查,尋找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發展緩慢的原因,進而提出開展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對策和建議。
一、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現狀及成因——以平涼市為例
1.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以地方性商業銀行推薦為主。2006年人民銀行相繼出臺了《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和《信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規范》,提出了對信用評級機構的規范管理要求。平涼市企業信用評級處于政府平臺已搭建、銀行體系較封閉、企業認識不到位的階段,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參與的力度依然不足。人民銀行平涼市中心支行根據上述文件精神成立了平涼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先后制定并由市政府批轉執行《關于加強平涼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平涼市企業信用評級實施辦法》。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平涼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涼市也獲得“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的殊榮。聯合信用評級公司進入轄區借款企業評級市場,評級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達到4戶,其中3戶為借款企業,1戶為擔保機構,信用評級結果中A級以上的企業占全部評級企業的33%。評級機構主要與地方性金融機構合作開展企業信用評級,即由市商業銀行推薦企業,聯合信用管理公司對借款企業開展信用評級。
2.國有商業銀行普遍通過內部信用評級確定企業授信額度。據調查,地方性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內部信用評級制度,審核信貸業務主要依據現場調查和審核財務報表。轄區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建立了銀行內部信用風險評級體系,通過評級確定的信用等級對企業授信,對于提高信貸資產質量、促進企業誠信經營起到了重要作用。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從系統性風險、財務風險、信用記錄和基本面風險進行評價。商業銀行客戶信用評級的指標體系大多分為償債能力、獲利能力、內部經營管理、履約情況以及發展能力與潛力。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級的等級主要取決于企業經營規模大小、內部經營管理的優劣、財務制度是否健全等方面,一般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級指標體系,基本上遵循“基層網點收集資料→二級分行審核→一級分行審定”的內部評級程序。各商業銀行對有信貸業務往來的企業內部信用評級模式基本相同,數據信息來源基本上都是依靠現場采集及企業的各類財務會計報表,對不同的信用級別企業實行不同的授信額度,信用等級越高的企業,貸款授信也越高。
3.企業和銀行認識上的差距是外部信用評級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調查發現,近60%的企業認為信用評級暴露了自身風險,可能對自己獲得貸款產生不利影響,因而對企業信用評級有很強的抵觸情緒,甚至不配合評級機構開展實地調查、跟蹤評級等工作,有的得不到滿意的評級級別就拒絕支付評級費用。近80%的企業認為,評級結果的使用價值不大,政府選定財政貼息扶持項目、政府采購和招投標、地方信用企業評優等,都還沒有參考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報告。商業銀行普遍認為,外部信用評級的指標體系、方法、分析過程對“借”和“貸”的信息披露不夠;評級機構執業過程較為簡單,受利益驅動,出具的信用評級報告可信度不高。部分商業銀行不認可外部信用評級結果,在借款企業信用評級方面,除農村信用社、尚未建立內部信用評級系統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外,多數商業銀行以內部信用評級為信貸決策的依據,一般不參考企業信用評級的結果。
二、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優勢比較
1.銀行內部信用評級不能證明借款企業信用狀況。銀行不能獲取企業在市場監管、生產銷售、產品質量、售后服務、依法納稅、參與公益事業、接受處罰等信息。銀行獲取的只是“貸”與“借”的信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只是一小部分,對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只是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的手段,它不具備第三方信用評級的基本特征和廣泛用途。作為主要信用風險控制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無論是在評級方法、數據的采集、數據的加工處理均存在不足。在實踐中,由于銀行信息不全面或操作差錯,造成對于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的誤判,出現信用企業和個人在征信系統中有“不良貸款”“還款不及時”的現象時常出現。銀行根據借款企業是否按期償還評定信用等級,結果只能供系統內部使用,不得向社會公布。銀行對貸款客戶評定信用等級,由于標準不一、方法各異,缺乏專業化、公信力和權威性,其評級結果沒有信用狀況證明的效力。
2.銀行內部評級各自為陣導致銀企信用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普遍采用評分法,評級的財務數據多依賴過去的財務數據,而不是對未來償債能力的預測,指標和權重的設定缺乏客觀依據,缺乏準確的行業分析和現金流量的分析,難以反映受評對象未來真實的償債能力。據調查了解,評級分析人員的結構與素質差異對資信評級的影響至關重要,由于部分行按信用等級管理客戶的授信準入和標準,有時為了迎合客戶業務需求,會有意調高信用等級。商業銀行一般很少用模型來評定借款企業等級,大多數是以人為判斷為主,以借款者違約率統計為輔,有時也借助外部評級機構的信用分析來修正內部評級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在實際操作中商業銀行內部評級一般由信貸人員負責,受人員素質、專業知識和人際關系的影響,評級工作難以達到客觀性、獨立性要求,因而,各行內部信用評級結果難以做到標準統一。
3.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可以滿足市場對信用信息的需要。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既是信用建設的實踐者,更是信用建設的維護者,由于其信息涵蓋相對較寬的優勢,能夠將風險揭示得更廣更深,特別是普遍存在的集團關聯企業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跨貸款行、跨經營行業風險。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注重對主體償債能力及意愿的判斷,主要是主體自身的資產結構、經營成果、現金流等,對償債意愿的評級主要是從評級主體實際控制人、高管、公司治理結構綜合分析。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機構還努力發現市場主體,為非公有經濟和中小企業創造平等的金融環境,促使地方政府改進本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促進信貸資源公平分配。以江蘇省為例,有八家評級機構向人民銀行備案開展企業信用評級業務,主營擔保機構及借款企業評級,也開展招投標評級、項目咨詢等業務。當地人民銀行聯合中小企業局等政府部門,組織商業銀行共同推動評級機構開展企業信用評級。隨著評級業務的發展,評級企業總數也逐年增長,2005年達到最高峰11 657戶,參評擔保機構2008年也達到238戶。企業廣泛參與外部信用評級滿足了市場對信用信息的需要。
三、加快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建議
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要面向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且生產經營正常、財務制度完備的企業單位,特別是已向金融機構貸款和準備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企業開展。
1.建立信用協調聯動運行機制。應建立以外部評級為主、銀行評級為輔的企業信用評級構架,在地方政府領導下,由已經建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負責企業信用評級的協調管理工作,建立符合當地情況的企業信用評價、信用征集、信用使用、失信懲戒機制,促進企業信用評級市場的規范運行。外部評級機構參與借款企業信用評級難的主要原因是難以擺脫行業系統內部控制,銀行機構沒有一個統一、規范、共用的借款企業信用評級標準。因此,應制定借款企業信用評級標準和處罰辦法,銀行按照統一的評級標準對借款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為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提供公開、公正、公平的參評機會。借款企業信用評級辦法要明確規定,對尚未建立內部評級體系的中小金融機構,組織其在受理大額授信申請時,要求企業提供外部信用評級機構出具的信用評級報告;要聯合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全面推進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擔保機構為銀行貸款提供擔保,都應參加外部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等級評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要及時組織人員深入企業信用評級作業現場,監督評級工作,督促信用評級機構嚴格遵守評級程序,禁止評級詐騙、以級定價或以價定級等不正當行為,要組織成立專家評議委員會,抽查核實評級機構提供的評級報告,確保評級工作質量。人民銀行要及時向企業公布依法成立的外部評級公司名單,當好外部評級機構與當地企業的橋梁紐帶,盡快引進評級公司到當地開辦分支機構,并加強對評級公司的評級行為監督,制止不公平競爭,努力提高評級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科學性。
2.提高對外部信用評級重要作用的認識。就企業而言,信用評級既有利于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也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供了壓力和動力。企業通過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資信級別,享受高信用等級帶來的更多優惠政策,有效降低籌資成本。就銀行而言,在發放和管理企業貸款時,對其經營活動、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等給予科學的評價,是防范信貸資產風險的有效措施。由于未充分關注企業的信用狀況而造成貸款壞賬損失的教訓,對商業銀行可謂深刻。從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多年實踐來看,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有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人民銀行推動的外部信用評級結果進入企業征信系統,可以建立企業信用身份證,在工程招投標等活動中展示自身的資質情況。二是外部信用評級機構和商業銀行、企業都沒有厲害關系,能更有效揭示企業存在的風險隱患,信用評級能夠做到客觀公正。三是外部信用評級可以避免企業多頭評級,為政府評選信用企業建設統一標準,為銀行發展銀團貸款提供信用條件。
3.完善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應結合自身的優勢,積極開發新產品,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用評級衍生產品,積極主動地為銀行提供咨詢和服務,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由于外部評級與內部評級的技術標準和評價指標的不同,評級結果也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外部評級機構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不斷完善借款企業評級指標體系,充分發揮其揭示企業行業經營風險、操作風險、跨行貸款和信用風險的優勢,提供一些有利于銀行防范企業風險的參考,充當內部評級的“防火墻”。銀行也要將外部信用評級結果作為授信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與內部信用評級結合使用,在信貸審批手續、授信額度、貸款期限、利率浮動等方面采取必要優惠或優先措施,推動企業信用評級工作規范開展。
4.贏得借款企業信任。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要求其分支機構引入依法設立的社會信用評級機構,按照企業素質、經營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履約情況、發展前景和三等九級的評級標準對借款企業進行信用評級,以此規范信用評級機構的執業行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外部信用評級機構參與借款企業信用評級中,人民銀行已為評級機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的信用評級完成并出具信用報告后,應當回訪了解企業對信用評級的看法及結果的滿意程度,解答企業提出的問題,指出企業在管理、生產、經營、產品開發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讓企業增強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樹立信用意識和品牌意識。信用評級機構也要加強征信市場培育,為企業提供有關信息支持,針對企業的實際狀況,根據自己掌握的國內外行業的信息資源優勢,定期不定期的為企業提供信息支持,幫助企業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當好企業參謀,贏得企業的信任和支持。
5.擴大評級結果應用和優惠評級費用。可借鑒發達地區經驗做法,通過應用信用評級產品培育市場需求,助推信用評級業發展;對獲得外部評級信用等級高、發展前景好的生產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申報國家和地區用于扶持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項目;對信用等級較高的中小企業,在發展專項資金、融資擔保、技術服務、人員培訓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在政府貼息扶持的項目評定、政府采購、政府相關扶持基金以及政府組織的評優、評選或表彰活動中,把外部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等級評定報告作為企業信用管理的重要方面。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宣傳企業信用評級,讓企業充分認識到信用評級結果不單純是企業暢通與銀行信貸渠道的需要,更是企業樹立自身信用品牌的內在需求,進而提高企業信用評級的積極性。企業交納評級費用有一定的困難,為此,減免評級費用應提到地方政府的議事日程。有兩種模式可以借鑒:一是政府單方埋單,即由當地政府全部負責評級費用支出;二是政企分擔,即省級政府、市級政府、縣級政府財政按照一定比例補貼,受評企業承擔一定比例評級費用。
四、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比較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的優勢和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試圖尋找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企業外部信用評級難的原因和對策。欠發達地區企業外部信用評級要堅持政府引導、部門協調、銀行參與、市場運作、企業自愿的原則,重點面向已向金融機構貸款和準備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企業開展。評級對象可以包括工業、商業、外貿、交通、建筑、房地產、旅游、銀行、保險、擔保等各類公司企業、企業集團、金融組織。在具體措施上要建立地方信用協調聯動運行機制,加快評級結果應用和實行評級費用優惠,不斷完善企業外部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注重借款企業和擔保機構信用培育。企業外部信用評級在發達地區已經成為解決市場經濟各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欠發達地區要借鑒發達地區成功經驗,大力開展企業外部信用評級。
參考文獻:
[1]陳瑩.企業信用評級的結構性矛盾及對策建議——以江蘇為例[J].中國金融,2010,(5).
[2]張繼紅.信貸市場外部信用評級有關問題研究[J].華北金融,2008,(6).
[3]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銀發[2006]95號[EB/OL].人民銀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