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外語廣播電臺的開播突破了時空限制,成為學習外語技能和技巧的有效補充。探索外語電臺對學習者文化輸入的影響。通過電臺播音員的個案研究,發現外語電臺實踐是獲得外語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外語物質文化易于制度文化、藝術形式文化及文化意識的習得。最后,提出文化選材動態化和文化輸入常規化的觀點。
關鍵詞:校園外語廣播電臺;文化意識;選材動態化;文化輸入常規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95-03
為了把外語聽力教學延伸到課外,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因其局限性而產生的不足,中國部分大專院校開設了校園外語廣播電臺。實踐證明外語電臺的開播已經突破了時空限制,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外語的一個有效補充 [1~5]。縱觀這些電臺的設置,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外語聽力水平,增強外語綜合學習能力。外語學習技能和技巧的培訓成了主要目的,而對于外語學習另一個重要方面——外語文化滲透和學習,缺乏深入探究。
江 [6] 引用了社會語言學家哈德生的話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即: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就是說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外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因此,文化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文獻綜述
(一) 文化
“文化”一詞源自拉丁文,其原意含有“文明化”的意思,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鑒于“文化”復雜的本質,人們發現很難對文化做出全面而又準確的定義。正如Hinkel [7]說的那樣:“不同的人對‘文化’有不同的定義,這涉及到不同的人類社會、群體、系統、行為和活動。” 在不同的理論、標準或閾域面前,“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大不一樣。Tomalin和Stemplesk [8]將文化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前者包括歷史、哲學、制度、文學、文藝、音樂、科學、經濟、政治以及其他人類創造的、引以自豪的一切;后者指的是行為、觀念、信仰等。莫蘭 [9]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認為文化應包括文化產品、文化實踐、文化觀念文化社群和文化個人五個要素。在此基礎上,莫蘭提出了自己對于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人類群體不斷演進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實踐體系,這一體系與一系列共有的文化產品相關,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觀念為基礎,并置于特定的社會情境之中。
(二)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就是人們對于文化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認識活動,是人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同時領悟文化的內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潛移默化地內化為一種追求文化的情感。Risager[10]認為,文化意識就是一種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同時也能準確理解他民族文化的特殊交流能力。
根據Scarcella和Oxford [11]的述說,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
1.認識缺失。在這一階段,存留在人們腦子里的只有簡單的事實、對新文化產生的成見和認識缺失。
2.淺層理解。人們雖然在此階段注意到更多的文化現象和事實,但仍然表現出對新文化的一知半解。
3.深層理解。人們開始突破自己設置的成見與障礙,并愿意接受不同于自己文化的新文化了。
4.融合。有了認真的了解、仔細的思考和充分的接觸,人們不僅僅完成了了解和接受新文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融入新文化。
(三)語境
語言學家Krashen [12]認為,獲得外語能力有兩種途徑,一是“習得”,二是“學習”。“習得”是一種自然的、無意識的過程,與兒童掌握母語的過程相似,也就是通過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進行有意義的交際而獲得語言能力;“學習”則相反,是一種通過正式的教學有意識地掌握某一種語言的語法規則的過程。許多學者如李新華 [5]認為中國學生獲得外語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學習”。語言學家詹姆斯·卡明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弱語境”和“強語境”的概念。“弱語境”主要指課堂教學,“強語境”主要指人們面對面的交際。相比之下,“強語境”能使學習者獲得語言技巧更直接、更有效一些(轉引自李新華,2004) [5] 。因此,要讓學生學好第二語言,我們既要重視“學習過程”和“弱語境”的課堂教學,更要重視“習得過程”,并要創造更多的“強語境”的第二課堂。校外語廣播電臺的開播就是一個很好的“強語境”的第二課堂的形式。
筆者所在學校外語廣播電臺成立于2007年3月。由具有一定經驗、口語優秀的青年教師負責管理,并選拔優秀的學生協同播音。該電臺工作人員精心制作節目定期傳送到校廣播發射中心,于每周一至周日晚五點分兩檔時間滾動播出。主要設置了四大節目版塊:國內外新聞、娛樂、語言學習和小故事連載。“國內外新聞”主要報道國內外大事,兼及校園動態、趣事、要事;“娛樂”版塊以介紹國內外優秀的影視作品和的流行英語歌曲為依托,談論相關的影視明星和流行歌星,以活躍學生的課余生活;“語言學習”為校外語電臺一個重要的版塊,主要是通過對話、訪談等形式,講解在外語國家文化、節日、地理、風土人情中出現的語言現象;“小故事”欄目播出通俗、易懂、輕松有趣的故事,講解者聲情并茂,再配上多種背景聲音,選材內容由淺入深,語速由慢到快。各版塊播音員使用的基本素材來源廣泛,包括經過整編或改寫的外語原版新聞、各色英語讀物,如“床頭書”《Bedtime Reading》系列、《企鵝分級讀物》、外語國家的歷史、文化與當今社會生活資料等。盡最大努力給廣大聽眾提供原滋原味的外語,使大家能夠接受純正外語的熏陶,以達到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設計
(一) 研究目的
此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討校園外語廣播電臺文化輸入對電臺播音員的影響,例如,外語文化中的哪一個或哪幾個特殊部分對提升外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會產生作用;通過電臺外語節目,是否有助于建立或是提高學習外語文化意識等。
(二) 調查方式
本調查采用的是個案研究法。調查的對象是三個有代表性的外語廣播電臺播音員。因為播音員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外語及外語文化。
(三)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使用的是單項或多項選擇回答加上訪談的形式,就學生個人學習情況、對電臺內容的收聽情況、受外語文化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
(四)實施調查
分兩次(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向學生分發問卷,現場回答。問卷全部回收。
(五)調查結果與分析
問卷涉及了文化學習的及外語電臺的影響,主要結合訪談的形式來進行,結果如下:
關于“外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兩次結果顯示,三位被訪者都認為“很重要”。關于“外語電臺在傳播外語文化時所起的作用”,被訪者1兩次調查都認為“一般”;被訪者2第一次調查時認為“一般”,第二層次調查時認為“較重要”;被訪者3兩次都認為“較重要”。關于“外語電臺帶來的益處有(多選)”,被訪者1和被訪者2兩次都認為“聽力、口語、閱讀和文化”方面都有積極作用;被訪者3第一次調查認可電臺在“聽力、口語和文化”方面的積極意義,第二次調查認為此外在“閱讀”方面也產生積極影響。關于“外語電臺對于提升整體外語文化認知能力/意識所起的作用”,被訪者1和被訪者2兩次都認為“一般”;被訪者3兩次都認為“較大”。關于“外語電臺是_____的實踐或體驗外語文化的途徑”,被訪者1和被訪者3兩次都認為“有效”;被訪者2第一次調查時認為“作用一般”,第二次認為“有效”。關于“通過在外語電臺工作,外語文化信息量與以前相比”,被訪者1和被訪者2兩次都選擇“增加”了外語文化信息量;被訪者3第一次調查時說“有變化,但不大”,第二次調查時選擇了“增加”。關于“通過在外語電臺工作,對外語物質產品文化的認識與以前相比”,三位被訪者兩次調查一致認為“增強”了對外語物質產品文化的認識。關于“通過在外語電臺工作,對外語制度文化的認識與以前相比”,除了被訪者1在第二次調查時覺得“增強”了之外,其他的都選“有變化,但是不大”。關于“通過在外語電臺工作,對外語藝術形態文化的認識與以前相比”,被訪者1和被訪者3兩次調查均認為“有變化,但不大”;被訪者2兩次都認為“增強”。關于“通過在外語電臺工作,對外語文化觀念,如價值觀、生活態度、情感表達等的認識與以前相比”,被訪者1和被訪者2兩次都認為“有變化,但不大”;被訪者3第一次也認為如此,第二次調查時,被訪者3認為得到了“增強”。
概括來看,問卷前6個小題從宏觀角度調查外語電臺對外語文化認知和意識的影響,所得結果表明三名被訪者認為:文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外語電臺的確能夠促進外語文化傳播和學習,其作用不容忽視;除了聽力、口語和閱讀外,外語文化知識也成了他/她們從制作和收聽電臺節目中得到的益處;外語電臺是實踐或體驗外語文化的有效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被訪者的文化信息量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被訪者的回答表明,外語電臺實踐是外語學習者獲得外語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而后面4個小題調查了外語電臺對被訪者外語物質文化、外語制度文化、外語藝術形式文化及外語文化觀念產生的影響。被訪者外語物質文化認識呈持續增強的勢頭,而外語制度文化、外語藝術形式文化及外語文化觀念的變化無論在第一次調查還是第二次調查中,都處于“有變化,但不大”的地位。相對于其他三種文化,外語物質文化是最容易為人所接觸、感知和理解的,因此在調查中所有被訪者在這一項上的變化也最明顯。
同時,兩次調查結果也顯示,三名被訪者整體的文化認知能力或意識并沒有出現預期的變化。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每個個體對外語文化的敏感度不一樣,這需要長期的熏陶才能見效。二是兩次調查的間隔時間不長,被訪者整體的文化認知能力或意識尚未達到產生較大變化的程度。因此,播音時間尚需延長,給學生以更多接觸英語聽力的機會;教師的指導作用及學生主持人的自主性還有待于加強。
三、教學啟示
(一)文化選材動態化
西方語言學家Kramsch [13]提出了最佳語言輸入的條件:能被理解的、有趣而密切相關的、不以語法為綱的、大量的。課堂外語教學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材料并不類似于真實的“生存環境”。這就要求外語電臺需要從大量的原版材料中遴選出符合要求的、多層次的、妙趣橫生的動態化內容。
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對外語的興趣不同,對不同內容的參與率有高有低,外語廣播電臺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外語水平差異,力求節目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難易適中,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激發學生參與“聽”與“學”的意識,才能培養或保持不同年級的學生的收聽興趣。比如語言規范、比較容易、可用于校音與跟讀的材料,如VOA慢速新聞聽力;題材廣泛、具有真實語境的材料,如《名人演講》、《隨身英語》;生動有趣、時尚新潮、能及時反映文藝、體育、科技及其他社會動態的材料,如BBC年度英語薈萃;也可以使用難度較大、語體正式的報道或傳統經典的文學作品,如BBC或VOA常速新聞,Our Island Story等。憑借這些原版或經過稍許改編的材料,聽眾和播音員都能不間斷地接觸到真實的外語文化,把節目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逐步增強自身外語文化意識。
(二)文化輸入常規化
杰斯帕森曾形象地指出,學外語就像學游泳,學生必須泡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這樣,他最后才能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李新華,2004) [5] 。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大部分教師用熟練的外語組織課堂教學,但畢竟學生接觸外語的時間極其有限。因此,外語教學者有必要充分利用外語廣播電臺。鼓勵學生在固定的時間里連續地、系統地通過廣播了解西方文化、歷史、人物、政治、地理、風土人情,使學生在常規化的“聽”的過程中了解外語國家的文化,提高他/她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本研究尚需改進之處:廣度不夠。此次調查的對象僅限于三名有代表性的播音員,并沒有將考查范圍擴大到所有聽眾。在后續的研究中,調查范圍要盡可能覆蓋絕大多數聽眾和全體播音員。此外,問卷設計深度不理想。縱觀十個問題,雖然涉及到外語電臺和外語文化意識關系,但并沒有體現更細化的內容,如為什么會影響到播音員的外語文化意識,怎樣提升外語文化意識,被訪者外語文化意識的變化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在今后的調研中,將就問卷設計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希望能夠從細微之處做出合理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曾元勝.發揮校辦英語電臺作用 提高學生聽力水平[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1,(6): 77-79.
[2]歐玲,費敏.論新形勢下電臺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重慶大學學報,2001,(7): 112-113.
[3]桂瓊,房榮.對本校校園英語電臺的問卷調查的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1,(6): 38-41.
[4]陳可猛.英語聽力的第二課堂[J].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6): 65-66.
[5]李新華.英語習得的有效媒體——校園英語廣播[EB/OL].現代教育技術:網絡版,2004,(1).http://web2.zjedu.org/xdjyjs/105/index.htm.
[6]Jiang,W.(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ELT Journal 54/4: 328-334.
[7]Hinkel,E.(ed.) (1999)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Tomalin,B.and Stempleski,S.(1993) 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莫蘭.文化教學[M].北京: 外延社,2003.
[10]Risager,K.(2000) Cultural Awareness.In M.Byram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 Routledge.
[11]Scarcella,R.C.and Oxford,R.L.(1992).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dividual in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oston: Heinle Heinle Publisher.
[1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M].New York: Longman,1987:10-30.
[13]Kramsch,C.(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us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Station: Effective Approach of Cultural Input
XIE Jia-li,CHEN Yue-lan
(Language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in campus has successfully broken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s and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skills.The paper is trying to investigate what effect the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station has on learners’ cultural input.The employment of case study on announcers discovers and illustrates that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gain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Meanwhile,material culture is easier to acquire,learn and grasp than institutional culture,artistic culture and cultural awareness.As a result,dynamic selection and routine input of culture are suggested.
Key words: campus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cultural awareness;dynamic selection;routine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