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強,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日益突出,特別是金融危機過后金融安全的形勢更加趨于復雜嚴峻。研究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對于正確把脈金融安全,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際資本;金融安全;熵值法;中國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052-03
引言
所謂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是指一國金融制度、金融財富、金融發展和金融體系的安全,即一國為抵御國內外部沖擊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體系正常運行與發展的狀態,維護這種狀態的能力,以及人們對這種狀態與維護能力的信心。在開放條件下,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機構業務全能化,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活動也趨于一致化。由此可見,在開放條件下各國金融經濟活動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特別是加入WTO后,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使金融體系面臨諸多不利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金融安全帶來潛在的威脅。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增加;(2)導致股市價格劇烈波動,證券市場動蕩不安;(3)威脅金融市場的穩定性;(4)影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效果。此外,國際資本的流動狀況還會導致國際收支失衡以及國際資本資源在區際間的錯配。因此,有必要重視中國金融安全問題,把金融安全置于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之中,加以重視、防范和維護中國金融安全。
一、國際資本流動的成因,趨勢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加快了各國經貿交流與合作,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日益密切。生產要素的流動越來越靈活多樣特別是資本的流動表現出極其頻繁,規模之大,渠道多樣,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保密性。所謂國際資本流動,就是資本在不同主權國家和法律管轄范圍之間的輸入與輸出,按照時間的長短分為短期資本流動和長期資本流動。國際資本的流動無非是為了追逐資本的收益,享受超國民的優惠待遇,特別是在金融不發達的國家,由于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金融監管不利,匯率,證券價格定價,利率等多方面的體制不完善,金融市場存在操作的機會,使得大量的國際資本能夠在短期內操縱市場從中牟取暴利。《經濟學家》周刊在1999年的統計分析指出,在1980—1995年期間,國際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大約為8%,快于世界貿易的增長率;而在各種形式的國際資本流動中,跨國證券投資的增長率為最高,達到了25%;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分析指出在1995—2006年期間,世界貿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7.8%,各國對外投資平均增長率按流出額計算大約為12.5%,流入額計算大約為11.5%。這表明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再不斷增長。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效,FDI持續增長。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2008年FDI凈流入達到1 477.91064億美元,而2009年1—6月FDI凈流入額為288.67975億美元。由于短期國際資本的流動性較FDI強,在短期逆轉的可能性較大,對金融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2003—2004年間,中國短期國際資本的流入大于流出,2007年達到新高分別為7 279.75億美元,7 775.4010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0.44%,26.00%。而2008年又有小幅回落,基本與2006年持平,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19.16%,18.45%。與此同時中國外債規模不斷增長,短期外債在2004年以后較中長期外債增長較快,中長期外債增長相對平穩,2008年達到3 746.6億美元,其中中長期外債1 63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74%,占總余額比例43.74%;短期外債2 107.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23%,占總余額比例56.26%。
近年來,國際資本的流動以FDI為主的同時,游資的流出流入規模不斷加大甚至超過FDI的規模,外債規模也不斷呈現上升的態勢,而且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資本流動將呈現出自由化和多元化趨勢。中國雖然在吸引外資方面成效顯著,但是短期資本的流動性沖擊不斷加大,外債余額的增長等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二、國際資本流動與中國金融安全理論及路徑
(一)國際資本流動下的金融安全理論
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均衡是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國際收支的內外均衡。而內外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決于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資本的非穩定性流動會引發各種金融風險,進而造成經濟的外部失衡,外部失衡又會傳染到內部均衡,造成經濟的總體失衡。為此,引入修正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IS-LM-BP),在資本不完全流動的情況下,BP曲線的位置取決于資本流動對利率的敏感度,BP線的斜率有可能大于或小于LM線的斜率。根據中國的基本情況,假定:(1)資本不完全流動;(2)實行固定匯率制度;(3)資本受利率影響。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入,存在幾種可能:進入金融市場,擴大投資和消費。當資本流入用于擴大投資時,帶動國民收入的提高及出口的增長,導致國內經濟在一個更高的產出和利率水平,但外部經濟失衡。更高的利率水平吸引大量資本的流入,其中不乏短期投機資本。國際資本的過度流入加劇銀行業道德風險,金融市場泡沫加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增強;當資本流入用于刺激消費時,帶動本國進口的增加導致產出和利率的下降,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經常項目趨向赤字。由于利率降低導致資本外流,經常項目逆差,經濟出現衰退;當國際資本流入金融市場時,會加大金融市場的動蕩,推動股價上漲,經濟泡沫增大。由于監管相對薄弱,經濟泡沫得不到及時的化解,使得生產部門資金向泡沫部門集聚,居民貨幣需求大幅上升,導致利率下降,資本發生逆轉抽逃,經濟泡沫吹破,價格大跌。
(二)國際資本流動對金融安全的路徑分析
當市場對一國經濟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時,外資就會大量流入,使得國內總需求增加,導致資產價格上升以及銀行信用擴張。而實際經濟的增長又會導致預期提高,企業投資迅速增加,銀行貸款需求也不斷增加,銀行信用擴張,企業增加開支,經濟增長,早期的經濟預期得以實現,銀行信用進一步擴張,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這時的經濟開始變得脆弱,由于企業與居民的債務增加,資產價格崩潰的風險加大。當經濟受到沖擊時,資產價格的崩潰會導致借款人的金融狀況惡化,銀行的金融狀況也隨之惡化。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和居民無法償還貸貸款,而銀行收回貸款、變賣抵押品,使得資產價格進一步下降,經濟進一步惡化,出現銀行擠兌現象,最終引發經濟危機。當經濟繁榮時,外資的大量流入為銀行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來源,使信用擴張迅速,同時外資的大量流入,使風險的來源及種類增加,市場反應速度加快;當經濟處于衰退時,外資迅速抽逃,銀行貸款收回,信用緊縮,衰退加劇。
三、開放條件下的小國經濟模型
考慮一個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小國,假定:(1)該國為資本缺乏型國家,需要向外借貸,因此國際資本流動表現為國際借貸;(2)借貸的國際資本流入到實體經濟部門,即企業部門進行生產融資;(3)企業生產函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只用資本和勞動這兩種生產要素;(4)該國居民分為工人和企業家,本國產品和外國產品存在單一替代彈性。生產函數為: yt=KatL1-at,給定小國經濟模型,則本國出口為外生給定。在均衡狀態下本國產品的供給等于需求即:
yt=(1-μ)Ct+(1-μ)It+εtX (1)
式中μ表示在外國產品上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1-μ則表示在本國產品上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εtX表示以本國產品表示的出口價值。假設工人將其收入全部消費掉則上式可變為:
yt=(1-μ)(1-α)yt+(1-μ)It+εtX(2)
從(2)式可以解出實際匯率為:
εt=(3)
由于企業家的投資能力受限于借款能力,其借款額為財富的λ倍即借債杠桿率。 It≤(1+λ)Wt 其中,將財富定義為:
Wt=αyt-Dt-εtFt (4)
式中Dt為凈債務,εtFt 為以本國商品表示的價值。由于企業家在進行投資時,都要作出投資的決策,只有在國內的投資收益至少等于在國外投資的收益時,才會在國內投資。即滿足下列等式:(1+i)(Pt/Pt+1)≥1+i*。考慮財富和投資之間的關系由(3)(4)兩式得出(省略時間下標)
==F (5)
企業家將其全部財富都用于投資則
If=(1+λ)W(6)
從(5)(6)兩式得出
==
當>1可能出現金融危機。一方面這是因為資金出借者提供資金的依據是借入者的抵押品價值,該價值依賴于實際匯率和實際借債杠桿。由于理性預期的存在,給定資金出借者愿意出借資金,那么實際投資水平就取決于出借者的預期的投資水平。在出借者預期投資水平很低的情況下,資金出借者不相信企業家的抵押品價值,因而不愿意借出資金;這就意味著匯率貶值,導致企業家破產。另一方面高杠桿,外債相對于出口很高,邊際出口傾向很低的話,導致本幣有升值的壓力,中央銀行進行干預,消耗外匯儲備,當外匯儲備殆盡時,危機發生。當<1時不會發生金融危機。這就表明,資本流動以外債形式輸入他國時,過度負債就有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測算指標的選取和定義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8》、中國人民網站,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歷年《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資本流動下金融安全的測算指標有:外匯儲備占GDP的比例(S1)、經常項目差額占GDP的比例(S2),短期外債占外匯儲備的比例(S3)、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的比例(S4)、(FDI+經常項目差額)占GDP的比例(S5)、外匯儲備占外債余額的比例(S6)、外債總額占GDP的比例(S7)、償債率(S8)、外匯儲備占M2的比例(S9)。
(二)數據的預處理及各指標權重確定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指某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該指標能夠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小,該指標的權重也就越小。反之,該指標的權重也就越大。但是熵值法的運用是在所有數據都為正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為避免指標值出現負數,需要對原始指標數據進行變換,然后用變換后的指標計算權重。
1.數據標準化變換。x′ij=(xij-xj)σj,其中xj為第j項指標的均值,σj為第j項指標的標準差。
2.為消除負值,可進行坐標變換。x″ij=k+x′ij,其中k為坐標平移幅度。
3.計算指標x″ij的比重Rij。Rij=x″ijx″ij,m為指標的年份數。
4.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ej=-RijlnRijlnm。
5.計算指標xj的權數。Wj=(1-ej)(1-ej),n為指標的個數。
這樣就可以計算出2000—2008年各個指標的風險貢獻權重。
(三)綜合安全指數的確定
根據中國學者王元龍(2003)等的研究成果,把金融安全化分為A、B、C、D四個等級,A代表安全,B代表基本安全,C代表風險,D代表危機;其對應的綜合分數值為0~20,20~50,
50~80,80~100。按照國際標準,各個指標在其安全狀態上下浮動一定的比例作為各個指標的警戒線,以確定安全區間和不安全區間。根據實際指標數據,將各個指標值映射到相應的四個等級,得到各個指標的分數值。然后將各個指標的分數值和對應的風險權重相乘求和就得到了每年的金融安全綜合得分指數,對比金融安全等級狀態分數值,可以得出2000—2008年的金融安全狀態:2000年金融安全狀態為安全,其余各年為基本安全。而且從金融安全指數來看在中國加入WTO以后,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國際資本流動愈趨自由化和多元化的情況下,中國金融安全綜合指數有不斷上漲的態勢。說明在不斷的開放進程中中國金融安全越來越受到威脅,需要予以重視。
結論及啟示
通過分析開放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趨勢特點以及對金融安全影響的理論和路徑,也構造了開放條件下的小國經濟模型,說明了在資本流動的情況下,可能產生金融危機,這取決與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結構是否合理以及貨幣當局宏觀調控能力。經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在開放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不斷增大,中國金融安全尚處于基本安全狀態,但不排除出現突變狀況,因此需要有關當局密切監視,綜合防范,才能很好的維護中國金融安全。故此,對與維護中國金融安全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合理篩選利用外資,適度借貸
當前,中國利用外資規模不斷增大,但是外資的利用效益卻不是很高。各個地方政府相互競爭,各自為政,忽視整體規劃和地方分工,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損害了外資的利用效率。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資金技術方面的短缺,不得不向外借貸,購買技術等,當這種趨勢逐年積累的話,會導致過度負債,一旦債權國要求還貸時則會無力還貸,造成債務危機,引發金融市場投資者信心下降,金融市場大幅震動,給該國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合理利用外資,適度借貸對于發展經濟是相當重要的。
(二)加強資本市場的監管,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健運行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還不太發達,資本市場還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亟待解決如資本市場的監管問題。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國際游資的沖擊時,難免會手忙腳亂,使資本市場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在面對更加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時,加強資本市場建設與監督,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風險的機制,抑制投機性資本的流入或者流出。
(三)加強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建立健全國際協調合作機制
由于國際資本流動規模之大,流動結構不合理,流動期限不確定。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必然伴隨著潛在的風險問題,如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價格風險等。中國目前對國際資本的監管主要采取行政性的硬性管理措施,這種措施實際上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管理思維的體現和延伸。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雖然這種措施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潮流相背,因此在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及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中,參與國際合作必不可少,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也要轉變方式,從硬性管理到間接性軟監管轉變,同時還要建立和健全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及國家金融安全指標體系以提高監管水平,監管效益,有效防范各種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陳雨露,汪昌云.金融學文獻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
[2]賈恩卡洛·甘道爾夫.國際金融與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M].靳玉英,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4.
[3]賀力平.從國際和歷史的角度看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安全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07,(11).
[4]陶小燕,等.基于改進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