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大背景下,充分繼承馬克·格蘭諾維特“弱連帶”理論和費孝通“差序格局”理論的基礎上,將弱關系理論、社會資本理論以及“差序格局”理論相比照,分析中國大學生無論在職業選擇還是就業傾向上都受家庭社會關系網所擁有的社會資本量的多少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分析社會資本(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的差序性影響。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關系網絡;差序格局;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76-05
西方社會學者們認為,社會資本與就業之間存在著極為重要的正比關系,他們認為社會資本是在社會關系的互動過程中不斷交換的。雖然整個社會的資本總量是固定的,但是作為每個個體的社會成員來說,他們自己所掌握的社會資本是會隨著與其他人交往的密切程度而不斷增多或減少的。我們要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就不能不考慮所要研究對象的存在環境。在某一個特定的地理環境下,例如中國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就業問題又有它的特殊性,研究中國大學生就業會牽扯到很多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因素,所以我們要很好的研究中國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就必須正視中國社會環境的特殊性,不能將就業問題單獨的列出來,而是應該將它置于中國社會的人文社會環境之中去解讀。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1.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這個詞匯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Lyda Hanifan,1920),但自1961年雅各布斯(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存亡》(1961)一書中正式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社會資本已經由社會學意義上的概念拓展演變成為經濟學家、政治學者在各自領域頗有興趣探討的話題。西方社會學家在1980年之前一直將社會資本等同于公共設施 [1],或泛指影響個人經濟回報的社會環境質量 [2]。1980年以來,社會資本開始正式進入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圍之內。
中國現在的國內學者主要是從兩個層次上研究社會資本的,即個體為單位的微觀層次上和以集體為單位的宏觀層次上。邊燕杰(Bian)是從個體層面上研究社會資本的代表,張文宏與他都認為社會資本就是社會網絡,并且社會資本能夠對功利行為發生提升作用。羅家德、趙延東(2005)認為個體社會資本不能脫離個體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資本占有量。集體社會資本則指的是一個團體其內部所擁有的資源,這種資源不僅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無形的精神資源,以及內部資源的結構方式。同時,有的學者也認為應該從結構主義的視角出發,也就是說從社會網絡的結構而不是以其功能來定義社會資本 [3]。張文宏贊同邊燕杰(2006:39)的觀點“判定資本的根本形式,需從資源與行為者的關系入手……社會資本是存在于行為者與行為者的聯系之中的,如關系強弱、網絡大小等等?!?/p>
作為探討社會資本的兩種范式,馬克思的社會資本理論和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資本理論是相互獨立又是相互補充的。本文章著重探討社會資本與社會關系之間的轉換,將社會資本一概念加入到社會學的范圍內思考,認為社會關系確實能生成社會資本,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所闡述的,在中國的大背景下,個人社會關系網絡會以個人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一波一波推出去,而社會關系之間所掌握的社會資本就是在這種相互關聯的波紋狀態下不斷擴展,且其穩定度逐級遞減。
2.社會關系網絡。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弱連帶”一概念。并且認為,“‘弱連帶’ 是與‘強連帶’相對應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溝通互動的頻率來看,可以簡單劃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其實與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關系最密切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強連接’,而常常是‘弱連接’?!踹B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金字塔),卻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他們認為弱連帶關系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弱連帶理論以哈里森·懷特、格蘭諾維特和林南、伯特等為代表。他們對市場和市場行為提出了一套新的解釋,認為市場是從社會網絡中發展而來,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行為不僅是資源的競爭,更重要的是關系的競爭。弱關系是傳遞信息的有效的橋梁這一判斷是格蘭諾維特提出“弱關系的力量”的核心。格蘭諾維特還提出了“經濟行為嵌入于社會網絡”和“嵌入的網絡機制信任”等核心命題,使人們對經濟學與社會學的關系進行重新考慮。
國內對社會資本影響就業的問題基本上沿襲國外的理論?,F在國內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邊燕杰、張文宏等人,邊燕杰等人的“弱關系”假設,通過對以個人的就業問題為中心,將其嵌入到社會網絡中進行研究,發現人情關系的強弱對工作的分配影響十分顯著,能夠給求職者提供幫助的中間人與最終幫助者,與求職者的關系都是強關系,也就是說求職者往往都是通過弱關系得到就業信息,而通過強關系來最終敲定工作。因為弱關系意味著不太信任與缺乏義務,并且在注重人情關系的中國社會中,帶有強關系的社會資本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更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擁有社會資本多的人比擁有社會資本少的人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即強關系在非制度性的社會支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3.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使用社會學通用的社會結構分析法解剖中國傳統社會,提出的“差序格局”一詞,旨在描述人際格局的親疏遠近,他將其形容為“如同水面上泛開的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
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這兩個概念,以宗法群體為本,通過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得出中國社會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并對“關系的遠近”和“關系的親疏”這兩個概念作出一定的區分。 “所謂關系的遠近,是指血緣關系的遠近,亦即在同心圓(即差序格局)中所處的、離中心位置的遠近,這顯然是固定不變的。所謂關系的親疏,是指往來的頻度和感情上的親密程度,血緣的遠近可以成為關系親疏的一個前提,但這不是絕對的,它也會因為雙方利益的不同或其對另一方的期待不能得到滿足而淡漠甚至徹底疏遠。”
差序格局思想影響了許多研究者,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同薩林斯的互惠論與親屬關系模型相類似,但是費先生更注重強調在這種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人情、倫理等關系,更注重中國式的社會關系網絡。Lau (1982)于1977年在香港進行研究時,把親屬劃分為三類:家庭成員、近親和其他親屬。他發現,差序格局主要集中體現在情感、財力的支持以及解決問題等方面。閻云翔(1996)也認為,差序格局與關系有關(228)。1991—1994年王斯福主持了英國經濟社會研究委員會(ESRC)資助“中國農村社會支持安排和地方傳統變遷(Social support arrangements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traditions in rural China)”。這一項目主要基于自我中心的社會網分析,從而對社會支助網和社會互惠進行研究探索。石瑞(Charles Stafford,1995,2000)通過對臺灣和大陸的研究提煉出了兩個圈,一個是撫養(贍養)的代際傳承的縱向的圈,一個是個人與他人來往的橫向的圈。
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 [4]。人們之間的網絡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和時間的改變,人們之間的強連帶與弱連帶關系之間是可以改變轉換和改變的。親屬關系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所接觸的就業資源十分稀少,所以親屬之間的強連帶關系便成為學生就業的關鍵,但是如何得到就業信息就要嚴重的依賴弱關系的效應。當幾個原本同是一個家鄉的人(可能只是原本的鄰居這種弱關系),都不約而同地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的時候,他們原本的弱連帶關系會隨著地點的改變而變成彼此在這個陌生城市中的強連帶關系,所以大學生就業可以充分的利用這種關系,這樣不但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可能會成為就業的關鍵性因素。
二、差序性社會關系資本的可行性研究
這一部分主要對 “差序格局”這一理論在中國的可行性進行數據分析的例證,重點分析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特征。通過假設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以學生家庭為中心單位的差序性社會關系資本不存在,那么學生的就業是什么形態,而現實社會交往過程中不可能拋棄社會的大背景獨立而存在,中國社會重視人情,任何一種社會交往都要建立在宗法倫理的基礎上,社會資本就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得以傳遞。
本文以明確中國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大學生就業的關聯性為目的,這里所說的社會關系網絡是指一個人為中心的社會關系之間的交叉,形成以學生家庭(包括父母、子女)為中心的、或以地緣為媒介的社會關系網絡,通過彼此間所掌握的社會資本的多少來實現就業,并認為擁有或間接擁有的社會資本量越多,就業機會越大,這里指的是社會資本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的積累、維持和發展(如圖1)。
圖1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網絡
我將該圖設定為該類型是針對本文所設計,旨在闡明這種一波一波推出去的社會關系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表現,五個圓相交的一點是指,通過家庭成員的社會交往活動,將不斷的產生越來越大的社會關系網,而這個社會關系網可能包括父母和近親的朋友、同學,甚至當同來自一個地方的人到了異地以后,社會關系網會擴大到同鄉。
我們以2008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情況為根據,運用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統計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所得來的數據進行例證分析,從而證明中國大學生就業敲定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強關系為主、弱關系為輔的就業落實情況。針對這點我們只從兩個方面來論證,一是父母的社會地位對大學生求職過程有影響,二是父母以及家庭近親的社會階層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有直接影響。
例證一:父母的社會地位對大學生求職過程有影響。父母的社會地位是指父母的社會職位、工作地位、工作性質以及職位的高低等,直接影響到一個家庭社會交往資本的多少。我們通過數據來觀察,一個家庭的社會關系網的大小所形成的差序性社會關系格局,對學生的就業落實是否有直接影響。如果有影響,社會地位高的家庭組合是否可以將自己的關系網一波一波的的向圓心的外層推廣,形成差序性社會關系資本,從而幫助子女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
我們運用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2008屆來自不同家庭階層的大學畢業生的求職份數(圖2)和2008屆來自不同家庭階層的本科畢業生的第一求職成功渠道(圖3),這兩組數據圖表為例來說明父母的社會地位對大學生的求職過程是有影響的。
圖2 來自不同家庭階層的大學畢業生的求職份數
企業經理人員和國家與社會的管理者的子女每得到一份工作所需要投注的求職簡歷的平均比率為1∶10;私營企業主、農民工、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個體工商戶以及辦事人員的子女平均比率為1∶12;專業與技術人員、產業工人以及已退休人員的子女的平均比率為1∶13;城鄉無業、失業人員以及商業服務人員的子女得到工作與所投注的求職簡歷比率為1∶15。由此可見,父母的工作性質直接會影響到子女的求職過程,專業技術人員和教育人員是一群非常特殊的群體,往往會形成階層內部的社會交往,而與階層外的社會交往很少;處于管理階層家庭的子女,其子女在就業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相對于社會地位低家庭子女所付出的努力相對較少,而其就業職位和薪金水平卻相對較高。
由圖3顯示,無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高職高專畢業生,只有城鄉無業、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是通過參加大學組織的招聘會來獲取工作的,而其他產業家庭的子女往往都是通過親友得到招聘信息。我將這種情況稱為逆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資本。
圖3 來自不同家庭階層的2008屆大學畢業生的第一求職成功渠道
所謂的逆差序格局是指:其一,指求職者的信息來源和幫助首先來自弱關系,但弱關系實現直接幫助的可能性較小,還必須通過強關系最終落實工作。這種幫助直接來源于弱關系,但最終幫助人則是自己的強關系,可以簡單地表示為:由弱到強。如學校、網絡、報紙、招聘會等為求職者提供著各種有用的信息,但最終能夠幫助求職者落實工作的卻是自己的強關系。特此說明這里的強關系可以是傳統意義上以血緣為基礎的強關系(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等等),也可以是求職者生活和工作地域變化過程中形成的強關系(如異地學習工作中的同鄉人。同鄉在求職者原有的生活環境中是弱關系,但由于同處異鄉,經常來往,相對于異鄉人,很自然地形成一種強關系)。其二,指求職者找工作的過程完全是通過自己的弱關系網絡完成的,即求職者的求職信息獲取和最終幫助人都是自己的弱關系,可以簡單地表示為由弱到弱。市場化的程度越高、規范化程度越高的地方,這種差序性影響越明顯。
例證二:父母以及家庭近親的社會階層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有直接影響。影響子女行業選擇最深刻的因素就是父母以及家庭近親所從事的行業,而對于大學生創業來說,最容易選擇的行業往往也是家庭產業或者是所熟悉的產業。我們這里講的社會階層主要指的是家庭的政治、經濟地位,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子女創業的可行性。
我在這里運用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不同家庭階層的200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圖4)、200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動機分布(下頁圖5)和200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下頁圖6),這三組數據圖表為例來說明父母以及家庭近親的社會階層以及所從事的職業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方向有直接的影響。
圖4 不同家庭階層的200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
上圖是從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已退休人員、國家與社會的管理者、農民工、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產業工人以及城鄉無業、失業人員這12個社會階層來分析其子女自主創業的比例,從上圖可以看出,私營企業主的子女相對于別的社會階層的子女選擇創業的比率偏高,其次是個體工商戶和商業服務人員的子女。
從下頁圖5和圖6看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動機主要是理想成為創業者或者有好的創業項目,而其資金主要來源于父母或親友的投資或借貸,即家庭基金。由此可以說,大學生創業在起步階段受家庭因素影響非常大,而在創業的過程中強關系成為主要因素,因為在企業初建時期,投資和訂單也都來自于網絡關系,這種網絡關系將成為這個企業長期的合作伙伴,對企業影響將非常大,同時要把企業做活做大又往往需要將已經擁有的網絡關系不斷鞏固并將已有的關系網作為資源營造出新的網絡關系,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關系網絡十分重要,我將這種影響稱為順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資本。①
圖5 200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動機分布
圖6 200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
所謂的順差序格局是指:其一,求職中主要的信息和幫助首先來自強關系,但強關系要實現對求職者的幫助則主要靠強關系者自身的弱關系去實現。比如,這種強關系可能是父母,但父母對孩子的求職單位并無直接了解或不能直接提供幫助,父母必須通過自己的弱關系最終落實工作。由于是這種幫助直接來源于強關系,并由強關系的弱關系最終落實就業,因此,這種差序影響稱為順差序影響,可以簡單地表示為:由強到弱。對于求職者而言,他工作的直接幫助者還是強關系,至于強關系的那些弱關系其實和他本人沒有直接的聯系(這里的強關系的定義同上)。其二是指求職中從信息的獲取來源到工作的最終落實都是通過強關系實現的,即由強到強。①
三、結論
對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的分析揭示了中國社會中的差序性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影響。加速的市場化、私有化引發就業難問題,使就業的落實沿著兩條軸線分化:一是由家庭社會強關系網絡而形成的順差序格局的影響,二是由家庭強關系社會資本有限的情況下形成的以弱關系到強關系模式的逆差序格局。無論是在求職還是在創業過程中,家庭的社會關系網絡對于出踏入社會的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差序性社會關系資本運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強關系與弱關系之間的交往互動過程。
筆者將此篇文章設定為兩個例證,通過將中國社會分為12個階層來探討差序性社會關系資本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的可行性。首先,在求職過程中家庭的社會地位會對大學生求職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往往是通過弱關系得到就業信息,信息的取得是社會資本在網絡交往中的傳遞,實現了社會資本的網絡間流動,即從強關系到弱關系再到弱弱關系的消息詢問,到從弱弱關系到弱關系最終回到強關系的信息反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得到了信息之后學生可以去進行求職或面試,而想要敲定工作的話就要運用到強關系,強關系作為與其家庭交往密切的近親,會動用各種人情關系為子女的就業創造條件,這樣,在強關系的幫助下學生的就業成功率也會增加。也就是說通過弱關系得到機會然后通過強關系創造條件的過程。這種逆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資本模式可以簡單的表達為:由弱到強。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重視弱關系的力量,弱連帶關系網絡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可能以通過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間點對點的相互傳遞的形式存在,我將之稱為實體互動關系網;同時消息的傳遞也可能通過運用網絡、傳媒等媒介工具來完成,即虛擬互動關系網,弱關系的實體互動關系網與虛擬互動關系網之間相互交叉存在。由此可見,弱關系在界限上劃分的模糊性卻造就了其范圍的無限擴張的可能性,重視弱關系對大學生得到就業信息十分重要。
其次,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父母以及家庭近親的社會階層、家族產業和家庭成員從事行業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有很直接的影響。創業離不開智力和資金的支持,現在社會雖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并且有創業基金,但是家庭基金卻是學生創業資金的主要來源,并且家庭的社會關系網絡將成為學生創業中的一個長期角色,差序性社會關系網絡成為一種可以轉化為直接經濟利益的資本直接體現在企業經營之中。這些社會關系網絡往往是以強關系為主并差序性的向外圓的外圈推展,這就是順差序格局的社會網絡資本模式。這種順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資本模式可以簡單的表達為:由強到弱。也就是Bian所說的,人們的社會網絡從職業活動的人際聯系而來(2002)。順差序社會關系網絡的特點是重視強關系的作用,強關系因為是通過血緣(或同鄉關系)來劃分的,所以有較為明確的劃分界限。但是這種強關系網并不會因為人數的多少而受限制,反而會因為血緣界限的存在而形成為對家族子女后代的一種保護關系網,這種保護關系會對大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產生直接的影響,表現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最明顯的就是職業的選擇和資金的支持上。通過家庭強關系網而向外擴散的弱關系網絡在十幾年或幾十年都會影響大學生的職業走向,并且家庭強關系成員的弱關系社會網絡資源也會成為今后大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個人弱關系網絡資源的一部分。
由于我們的數據樣本量有限,所以研究結論等肯定都屬于探索性的。所以,我們課題組會對該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看是否該文章的結論是用于所有大學生就業落實,畢竟人情關系是一個不定的網路,由于外界條件的變化家庭的社會資本擁有量始終處于變動之中。但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的人文背景中,強關系與弱關系是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兩種相互交織并相互影響的關系網絡,他們作為學生就業不可或缺的社會資本或輕或重的對就業產生影響。無論是從強關系到弱關系的順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網絡還是從弱關系到強關系的逆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網絡都是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資本在社會成員之間的流動,如果能夠加以合理的運用,都將會成為幫助大學生落實就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Yves Dub é,J.E.Howes,and D.L.McQueen,Housing and Social Capital.The Royal Commission on Canada’s Economic Prospects,1957.
[2]Genn Loury,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In P.A.Wallace A.M.La Mond(eds.),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Discrimination(Lexinton ,MA:Heath),1977:153-186.
[3]張文宏.中國的社會資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測量和經驗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3).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The Difference Sequenc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LV Yan,WANG Yin-feng
(Donghua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nghai201620, 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nd full inherit the theory of Mark Granovetter and Fei Xiaotong ,we ues the theory of “Weak ties”,Social capital and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to investigate how a familial social network and the amount of social capital can influnce the graduates’ career choicing and career occupying .Thus analysis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s Social Capital work on the graduates’ to obtain employment(in the familial background) .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social networks;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employment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