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在很大程度上能體現出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而合理的師生結構是高等教育持續良性發展的人力保證。基于此,對2000—2008年云南省普通高校的人員經費及生師比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教職工的實發工資在人員費用中所占比重過大,但人均月工資又較低;而對云南省普通高校生師比的分析卻反映出生師比過高,專任教師相對不足的現象,這說明云南省當前高等教育的人員結構安排不盡合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落后;并對解決方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費;人員費用;生師比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64-03
高等教育關系著國家的發展,教育的質量決定著國家民族未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努力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應該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合理化、科學化地使用有限的教育經費。合理的師生結構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中國高校普遍存在人員經費在事業經費中的比例過高,而專任教師相對于擴招后造成的日益增長在校生人數又相對不足的矛盾現象。為了探討這種矛盾先的深層次原因,對2000—2008年云南省普通高校的人員經費及生師比進行了分析。
云南省地處邊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有限,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也相對滯后,因此對云南省高校的人員經費的比重及生師比的分析更有代表意義。
一、高教經費中人員工資支出比例較大,高校人員較多
人員經費是高校事業費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高等學校為開展教學、科研及其輔助活動而用于個人方面的開支,包括基本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助學金等。其支出總額一般與人員數量的多少有關。人員經費是教育經費中最具剛性的部分,其在高校事業費中的比例,能體現出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如人員經費的比例過高,則用于教育基礎設施發展的經費比例會受到影響;如過低的話,會削弱教職工的積極性,同樣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本文通過對云南省2000—2008年以來的普通高校財務支出報表的整理,并根據經費的用途對每筆經費進行了仔細的分類及數據整理,雖然這九年間,云南省教育廳“匯總表”或“過錄表”(各年度部門決算報表)支出結構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分析結果仍然能體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1.實發工資占人員費用支出的比例過高。實發工資包括伙食補助費、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獎金、津貼補貼以及其他工資福利支出,這是人員支出費用中比例最高的部分,是研究的重點。實發工資在這幾年的支出表現形式不相同,2000—2001年為工資總額部分,2002—2006年為人員支出部分(不包括社會保障繳費),2007—2008年為工資福利支出(不包括社會保障繳費)。支出比例(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實發工資占人員經費的比例最低,隨后幾年呈波折上升,2004年達到最大值,以后略有下降,2008年下降至71.32%。因為在2008年,政策提高了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尤其是學生助學金的增長,降低了工資福利部分所占的比例。2002—2007年支出比例都是在80%以上,這八年的支出比例平均值為77.51%。雖然高校的人員工資支出部分所占比例高,但并不意味著那當前教職工的收入水平高,由下面的分析可見端倪。
2.教職工人均月工資較低。為了適應高校擴招的要求,高校的教職工隊伍也在逐漸壯大,例如2000年為19 847人,2008年增長為36 255 人,通過計算可以得出,云南省普通高校的教職工平均月工資(雖然教職工一年發13個月的基本工資,但還是按一年12個月計算的平均數)(如下圖所示)。
2000—2008年普通高校教職平均月工資收入圖
資料來源:云南省教育廳。2000—2008年云南省教育廳匯總表(或過錄表)和表2中數據計算得出,2005年為缺省數據。
從上圖可以看出,當前高校的教職工的工資每月不足2 500元,這樣低的收入水平,相對于日增長的消費水平,難以吸引、留住高科技的、創新型的高校教育人才。
提高教職工的工資收入可以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人才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科研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當今和未來的社會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提高教職工的工資收入,對留住現有人才,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高校的人才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綜合上述,云南省高教經費在人員工資支出比例上較高,但廣大教職工的平均月工資又較低,這說明了高校經費投入不足,人員基數較大,導致教職工人均月收入水平較低。
二、高校人員結構安排存在缺陷,專任教師相對不足
由于高校擴招,在校生人數不斷增長,對與其配套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生師比是衡量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指標,也是國際上評估高校的一項重要指標。生師比=折合在校生數/教師總數(教師總數=專任教師數+聘請校外教師數×0.5),生師比表明了平均一個教師負擔的學生人數,它在數量上反映出教師人力投入與產出方面的生產效率,即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一般說來,在一定條件下,生師比越高,表明該校的辦學效率高,但過高的生師比又會增加教師負擔,超出教師的能力范圍,影響辦學質量。專家認為,師生比一般應為1∶13,最高師生比應為1∶14。
1.生師比過高,專任教師相對缺乏。表2列出了2005—2009年間云南省普通高校的生師比情況。
表22005—2009年普通高校的生師比情況表
資料來源:云南省教育廳,2009年度教育事業統計摘要(內部試用資料),2010年第1期。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5—2009年間,云南省普通高校最低的生師比出現在2006年,為18.5,仍遠遠高于17.28這一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高于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例如綜合、師范、民族院校、工科農林院校、財經、政法院校等生師比為18,醫學院校為16,體育院校和藝術院校為11。個別高校在某些年份的生師比更是超過了20,例如在2006年,云南民族大學生師比達到21.2,西南林學院生師比達到21.7。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的生師比遠高于國家高等教育評估標準,說明專任教師在總量上相對不足。
2.生師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目前,云南省高校的生師比高于全國水平,然而對在校生人數及專任教師的人數的增長速度的分析更體現出,生師比呈現趨繼續增長的趨勢。2008年高校在校生數是2000年的3.85倍,而專任教師數僅是2.69倍,專任教師的增長速度低于高校在校生的增長速度。然而,隨著今后幾年高中階段受教育人數的大量增加,生師比有繼續加大的趨勢。由于高校的擴招,導致高校教師的教學負擔過重,其科研、進修等勢必受到影響,這又進一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應該增加專任教師的數量,減少專任教師的負擔,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
云南省地處邊疆,經費短缺,高校教學、科研和實驗條件相較落后,不少教育工作者因為工作條件和對待遇不滿而離開教育崗位,也造成了高校專任教師人才流失,是致使生師比較低的部分原因。
3.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比例依然偏低。除上述兩點外,其高校內部人員結構也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一方面是高校內部行政人員、教輔人員、工勤人員和專任教師之間的比例失衡,管理人員“富余”的狀況仍十分普遍;另一方面是高校內部的部分專業教師或者“超員”或者“缺編”,師資力量與專業調整不相適應,造成師資學科布局不合理。在云南省普通高校中,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比例并不高(如表3所示)。
從表3顯示的統計數據上看,云南省高校專任教師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最高為64.2%,比全國平均水平59.2%,高出將近5個百分點。而據統計,國外的一些名牌高校一般專任教師人數都占到教職工總數的70%以上,云南省高校中專任教師所占比例依然偏低。而且,在統計中,有不少將在管理崗位上任職中、高級專業技術的人才計入專任教師,因而使得名義上的專任教師數比實際高的多,另外,隨著后勤服務的社會化,高校工勤人員大量減少,這也是高校專任教師所占比例逐步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云南省高校專任教師相對不足,師資配置不平衡,如何把教育人才留住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三、對策與建議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國家。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要求,以及剛剛閉幕的兩會對教育工作的指導,通過分析和思考云南省普通高校出現的人員經費所占比例過重而生師比卻過高的矛盾現象,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優化高校的人力資源配置,盡量做到全省優化與個別高校優化、各專業優化相結合的原則。加快推進教育改革,高校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機構精簡,把一些可有可無的工作人員辭退,堅決不要再出現為解決“愛人問題”、“個別特殊”問題,安排了一些人到一些行政、教輔管理部門工作的現象。調動起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更好地、更有效地為高校服務。
同時轉變治學理念——給各高校與學科更高的自主性,給教師與科研人員創造更寬松和自主的學術環境,從“行政主導”向“學術本位”的觀念變革。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必須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優質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優質的學生。
2.要制定政策方針,吸引、留住高校人才,擴充高校的師資力量。要制定符合云南省經濟條件和高校當前狀況的政策方針,吸引省外、甚至是國外的優秀人才,來高校工作,但一定不要出現“引進女婿,氣走兒子”的現象,要處理好本地人才和引進人才的關系,讓他們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能顧此失彼,同時要建立和加強人才流動機制。
3.切實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收入水平,突出科研學術帶頭人的地位。要解決高校人員經費和教職工人員結構及數量的問題,一是要增加教職工的實際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二是要滿足教職工在教學和科研上所需要的設備或資金,盡一切可能甚至是創造條件來幫助他們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因此,加大高等教育經費的投資力度,高校自身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合理安排專任教師及其他教職人員的比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講座編寫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講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74.
[2]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Z].教育部教發[2004]2號文.
[3]拓俊杰.內蒙古高校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學思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8:31-34
[4]溫家寶.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0,(4).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