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學審美思考始源于《詩經》,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為生存的依托,這一人類生存本體性存在也成為《詩經》一以貫之的母題。侗族民歌堅持人類生存的本源價值觀,在所謂主流文化的邊緣,噴灑出一道美麗的心靈彩虹。事實上,這是靈魂與自然的融即,面對生存艱難的時候獲得心向自然的愉悅。
關鍵詞:審美;魂靈;詩經;侗族民歌;本體
中圖分類號:I207.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36-02
《詩經》所描寫的那個時代,朗吉弩斯詮釋為:“一個人如果四面八方地把生命諦視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偉大的和優美的都巍然高聳著,他就會馬上體會到我們人是為什么生在世間的。”
文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詩意棲居的心理需求與物利刺激矛盾不斷激化與緩解的過程,不幸的是這個過程中物利漸趨成為人類的主題,而偏離了人類生存本體性的心理期待。到了后現代語境時期,文學逐漸退化和庸俗化,在急功近利浮躁心態的驅使下,一幕幕輕佻的鬧劇滑稽上演,其凸顯出我們靈魂的貧弱和蛻化失真后的蒼白。我們的文學不再張揚理想,不再守護魂靈,而是展示感官欲望,墮入時尚,人也隨之墜入了動物的樂園。人生從現實與理想交織構建的空間轉入一個單調的多色平面化生境,文學也就成了荒誕的語言狂歡,人類詩意生存的“金字塔”隨之轟然坍塌。
我們為還有堅守自我純凈心靈的一個犄角——侗族民歌的生命詠唱而欣慰。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苦苦經營《詩經》為人類詩意生存構建的夢,一直在堅守著這一片林中空地,侗族民歌可視為其典型之一。
一、《詩經》與侗族民歌的審美主題——人與自然和諧
《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百花苑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開啟了中國文學璀璨的畫卷,“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人與物的心靈交融,人與自然的生命連接,是自然之魂與人心的默合。穿過文學描寫的形式,我們恍惚看到人類原初時代,人與自然之間的無離無間的狀態。《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詩人婉筆抒寫在郊野“邂逅相遇”情人的清秀嫵媚的少女,就像滴著點點露珠的綠草一樣清新可愛。而綠意濃濃、生趣盎然的景色與主人公的喜悅心情,正好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融之貌的狀寫在《詩經》是隨處可見的,《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茂盛的桃枝、艷麗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相映成趣。可那桃紅、佳人、韶光現如今俱在嗎?在強勢文學中,我們除了看到矯揉造作的作秀,剩余的只有千瘡百孔的靈魂。
應該慶幸,在侗族民歌中我們還能看到人們在淺吟低唱人與自然的那份和諧,人與自然的那種不期然的神遇。“春天好,花開滿園蝴蝶到,蝶為戲花飛這里,妹為誰到歌堂來?”春天到來,少男少女齊聚“歌堂”受在鮮花盛開的花園里翩翩起舞的蝴蝶感染,萌生出身在世外桃源之疑問。這是人與自然的默契,還是自然對人的給予?二者之間僅存其一,哪還有如此境界可言?歌堂里的男男女女似乎受到花園里蝴蝶與花的和融所觸動,是花與蝴蝶的那份親密無間的感情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延伸打造了美好的祝福。
《詩經》帶著這份祝福把人們對女性的贊美與祝福,從地面放飛,并賦予她一些悠遠、朦朧與神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陳風·月出》第一次表達了月亮和女性的像似關系,勾畫出了一位想象中在月光下婆娑起舞的美人。月光和美人交相映襯,使女子的容色與體態之美,融入朦朧月色之中,使“佼人”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增加一層朦朧的美。
月亮,是中國詩歌的一個母題,是一個積淀著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始意象,“對早期母系社會的研究發現,象征女性的月亮女神在當時部落生活中扮演了異常重要的角色。當母系社會漸趨成熟,月亮更逐漸取代了大地女神的地位,且成了眾生之神。”月亮作為女性的象征體,源始于《詩經》,周遍性延伸到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成為中華民族較為典型的女性象征。侗族民歌是母系氏族文化痕跡較為凸顯的文化載體,月亮的女性指向在侗族地區是不用言說的,很多侗族民歌都在使用月亮作為象征:“星星哪有月亮亮,阿妹沒有哥漂亮;只要阿哥不嫌棄,變顆星星伴月亮。”把月亮比作自己的“阿哥” 似乎是有意背離既有的文化習慣,但實際上是“阿妹”對自己外在美的謙遜,也是對“阿哥”常寄相思于如月亮般貌美的情妹的一種含蓄。文學的想象也掙脫了現實的束約,而走進更為開闊的時空。
二、《詩經》與侗族民歌對人與人的持存性存在的觀照
在現實物質功利誘惑面前,大寫的“人”因缺少神性的光輝和審美的提升,人性反而不斷下墜。人的狂妄使人不斷喪失本有的精神情懷,而使精神家園荒蕪。由于功利在人的欲望膨脹中其張力得以無限的噴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連原來僅存的虛假的謙讓外衣也被剝得一絲不剩,于是人之間除了利用和算計便沒有任何真情可言。這就是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越來越感覺孤獨的原因,是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自我感覺到無比孤獨的致命之處。文學家對社會的敏感性是他區別于常人的特點之一,這些讓他們感痛心懷的社會之傷,必然在文學形式上有所表達。隨著文學的市場化、商品化,這些赤裸裸的欲望噴灑的作品,加上市場的包裝和炒作,而備受人們關注,于是文學開始比拼誰剝離人類文明的外衣更徹底。但是,“文學家無論怎樣暴露人類,卻必須給她保留最后一件衣裳。因為一旦連這最后一件衣裳也給剝掉了,那么,人類就不存在了。”
《詩經》所表達的人與人之間的溫馨與和諧,我們不能僅僅把他作為特殊環境之下人類生存的無擇之選,而應該關注這種關系構建對人類心理給予的安藉。這種和諧與溫存不需要任何點化,“雀鳥愛的大山林,牛羊愛的青草坪;水愛魚來魚愛水,藤也牽樹樹牽藤。”這首侗族民歌不著一字地傾訴人們相互之間的感情,似乎是在描述自然物象之間的親密關系。自然物象之間的纏纏繞繞、牽牽連連,正是在傾訴他們之間的愛戀。大自然的形分意合,與人人之間的外離內同的情感需求形成不期然的契合。侗族人民把人與人、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和諧的融體。人與人親密無間,幾乎等同于魚水之情、藤樹之愛。
雖然隨著社會欲望化的發展,審美情趣的變化,人類漸漸剝離了心靈的這份美好回憶,但是心靈深處卻期待著這樣的溫馨與和諧。雖然人類審美取向發生了扭曲,但是《詩經》留存的人類心靈的圣潔卻幸運地在侗族民歌中一代代演繹至今,可以說,在人類審美取向已經遠離人類靈魂唯美期待的歷程中,是侗族民歌在這個祭壇上默默地艱難守護著這樣的魂靈,這也是侗族民歌今天能夠唱響世界、震撼世界的文化品格。
三、《詩經》與侗族民歌對社會問題的審視
社會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人對集體向度的認識與把握。人人都在追憶路不拾遺,誠實守信,互敬互愛,感恩戴德的歷史。《詩經·秦風·終南》將祝福、叮嚀、告誡、期望等,種種難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詩經·秦風·渭陽》把送別舅氏重耳無法盡說、欲說還休的深情與念母之思,滲透在字里行間,文本似在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深情,理解為勸勉人們要知會、感激也無不可。《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狀寫眾女之體態輕盈,在飛彩流丹中,愈顯得衣飾鮮麗、繽紛照眼,面對如此眾多的美麗女子,你縱然是枯木、頑石,恐怕也不免要目注神移、怦然心動的。在邁出城門的剎那間,我們的主人公,無疑也被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飾的贊嘆之語,正表露著這份突然涌動的不自禁之情。然其不棄素衣綠巾的貧賤之女。作品給人以忠告,人是動物,但,是有靈魂的動物,人不僅僅要對情感忠誠,更是自我靈魂的守護者。
《詩經·國風·衛風·木瓜》將木瓜、木桃、木李投贈,拿瓊琚、瓊瑤、瓊玖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社會運行的規則,不是別人對于你的給予,而首先是你對別人的關愛;不是索取,而是回饋社會。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論理,很難在當下社會找到痕跡。難怪乎,當下的人們都認為社會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運作機體。在高呼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還未盡諳“和諧”內涵的侗族人民,依然用古老的文化傳承模式在演繹社會的運行機制。侗族民歌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傳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文化,規勸世人善待老人,講述父母撫養子女的艱辛。
《侗族大哥·勸世歌》:“父母恩情說不盡,恩深似海盡管報答,到頭難報半毫分……長大成人靠父母,無父無母難成人。媳婦也要孝公婆,你我父母一樣親……夫笨妻莫搬是非,恐怕兒女隨后跟。”“……世間動物靠母生,勸告世人莫忘本,要講老道敬雙親,田地雖大難比母恩大,海洋雖深難比父恩深……” 社會存在很多誘惑,也存在許多不平等及差別,就像自然萬物參差不齊,人生的明天與自然的未來都是不可知的,遵守社會之道,遵從人生信條,恪守本分,那么,未來的生活是會有所改觀的。侗族民歌把人生與世界連接起來,深諳生命與萬物有共通的道理,自然能夠于參差不齊處走出和諧,人類社會也能忽略當下的差別走到未來的融即。就這一點而言,侗族民歌不僅繼承了《詩經》的文化內核,而且將其演繹得更加詩意化。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文潔華.美學與性別沖突:女性主義審美革命中國境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日]竹內好.何為現代——就中國和日本而言[G]//張京媛.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龍景科.和諧棲息的生存演繹——貴州省黔東南侗族民歌的人類學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08,(4).
[5]姚小歐.禮樂制度中的《詩經》文化本質[J].中州學刊,2000,(3).
[6]霍然.論北朝西部民族大融合與中唐美學思想的深入[J].西域研究,2008,(1).
[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轉向[M].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8]鄧田田,李山.由《詩經》中的女性描寫看周代審美文化特征[J].求索,2007,(6).
[9]熊柱.女性形象:《詩經》與廣西民歌比較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