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低碳經濟是聊城市目前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聊城市要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關鍵點:第一,以觀念更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第二,以結構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第三,以科技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第四,以消費方式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第五,以管理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關鍵詞:聊城市;低碳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158-02
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在后危機時代的共識。也是中國、山東省乃至聊城市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長期以來,聊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高投入、高能源和資源消耗為主,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在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的條件下,聊城市的經濟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環境約束,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消費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梢哉f,發展低碳經濟既是聊城市轉變發展模式的需要,又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需要,也是聊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還是提供綠色就業崗位的需要,更是實現“產業發展提升”目標的需要。
發展低碳經濟,聊城有政策機遇。目前,山東省正在尋找發展低碳經濟的突破口,確定低碳經濟示范城市。這為聊城市爭取上級政策支持、成為低碳經濟示范城市,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發展低碳經濟,聊城有經濟基礎。一是農業基礎良好,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二是工業資源充足。電力、氧化鋁、陰極銅等已經形成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工業集群。其產生的粉煤灰、氧化鋁赤泥、電解銅廢渣等工業廢棄物,為聊城市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了市場需求。三是地熱資源豐富,為地熱供暖、供水,地熱種植、養殖,地熱溫泉、洗浴、醫療保健、休閑度假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是本地和附近的豐富煤炭資源,為聊城市發展煤的清潔和高效利用創造了條件。五是近年來,聊城市充分利用產學研結合的優勢,不斷加強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科研項目對接日漸增多。截至2008年底,已經建立工程技術中心35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6家、高新技術企業93家。六是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大。2009年,全市30家燃煤電廠75臺發電機組全部建成脫硫設施;50戶重點用能企業、130戶重點排污企業實現達標生產。2009年上半年,聊城市萬元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分別下降3.61%和12.22%,降幅都居全省第三位;COD和SO2排放量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分別為73%和139%。減排目標綜合完成率列全省第八位。聊城市代表山東省接受國家對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在七個接受核查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一。
發展低碳經濟,聊城有人才基礎。當前,聊城市干部群眾通過解放思想,普遍樹立了“生態是借貸而不是繼承”、“GDP增長不等于財富積累”、“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等科學的理念;并接受了金融危機的鍛煉和考驗,不僅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好轉,干事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而且,責任心也明顯增強,自信心正空前提升。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干部、企業家在求真務實、真誠為民的工作中脫穎而出,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人才保障。
當然,發展低碳經濟并非易事。雖然目前聊城已經涌現出了泉林集團、中通客車、時風集團、祥光銅業、中科鳳祥、國能高唐生物發電、信發集團等一大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低碳骨干企業,并初步形成了聊城經濟開發區、高唐、茌平、冠縣等多個相對集中的低碳產業集群。但從總體情況看,聊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表現為總量不大,產業化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不高;結構不合理,節能環保技術設備和服務業發展滯后;創新能力弱,自主知識產品很少;消費觀念落后等方面。
總之,聊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是后危機時代的需要,也是聊城市做好“全面提升年”工作、實現“產業發展提升”目標的必然選擇。目前,要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以觀念更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新生事物,推廣應用低碳經濟利國利民,為使廣大民眾了解低碳經濟發展的好處,實現由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向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轉型,并變為全社會自覺行動,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學習上級領導同志和專家學者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論述,將“什么是低碳經濟、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這些問題搞清楚,牢固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牢固樹立低碳經濟理念,真正將低碳經濟的要求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思路、推進工作的措施、落實工作的成效。要針對企業經營者、干部職工、城鄉群眾等不同層面的群體,開展專題培訓、科普講座等不同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應充分運用廣播、報紙、電視、網站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大張旗鼓地開展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活動,使低碳意識深入人心,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舉辦公務員、企業經營者發展低碳經濟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增強低碳意識和法制觀念。面向廣大群眾,廣泛深入地宣傳科普知識,努力營造全民廣泛參與、共同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氛圍。
第二,以結構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聊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應從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角度出發,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選取節能減排和增加碳匯兩個切入點。減少排放的途徑包括能源結構低碳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在能源方面,憑借聊城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天然氣、沼氣、地熱等清潔能源優勢,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以開發利用,采取以低碳的天然氣、沼氣代替煤炭,以光電、風電代替火電等措施,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產業發展方面,采取以延伸產業鏈為重點,推動鋁銅精深加工,建設鋁銅循環經濟區;以加強產業連接為重點,大力發展“煤—電—冶—建(化)”主產業鏈,建設煤電冶建(化)循環經濟區;以產業鏈延伸為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循環經濟區;以開發生物制藥和中藥產品為重點,建設醫藥工業循環經濟區等一系列措施。淘汰落后技術,以大規模生產替代小規模生產。同時,還要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的“靜脈”產業,大幅度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第三,以科技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發展能源科技,要早謀劃、早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儲備,當前要瞄準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積極開展研究開發和示范工作。一方面,依托現有最佳實用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大力推動相關技術創新,包括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恢復技術等,通過理論、原理、方法、評價指標等方面的創新,尋求技術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資源生產率及能源利用率。據悉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以期在低碳經濟上占領技術制高點。這些低碳技術廣泛涉及石油、化工、電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個領域,包括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高附加值轉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傳統技術的節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聊城市有廣闊的低碳技術利用市場,應歡迎并引進國外的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到聊城市來,共同示范,共享成果,爭取雙贏,為聊城市低碳經濟技術發展開創新的道路創造條件。我們應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關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低碳能源技術和碳捕獲與碳封存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四,以消費方式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在不降低社會人群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進行消費領域節能和減少CO2排放有著巨大潛力。聊城市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為推動低碳消費提供環境承載。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推動小區環保、綠色交通、建筑節能、垃圾利用等,著力控制“奢侈性排放”,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最低的生態成本、最小的資源代價科學重建、科學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6月發表公開報告,對個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體意見: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這可以每天減少大約48克的CO2排放量;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動牙刷可減少48克CO2排放量;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以減少將近1公斤的CO2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而是讓其自然晾干,這可以減少2.3公斤的CO2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時間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以將這些電腦的CO2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改用節水型沐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把3分鐘熱水沐浴所導致的CO2排放量減少一半。這些都為聊城市創新消費方式提供了較好的思路,應按照這一思路規范人們的消費行為。
第五,以管理創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首先,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政府規劃,制定出低碳經濟的“聊城方案”和行動路線圖,與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相銜接,形成具有政府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其次,應突出主要工業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發展責任,尤其對高耗能產業和工業密集地區,要進一步制定出分階段實施目標的重大措施,著力解決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再次,從約束和激勵兩個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強化法律約束力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激勵政策,支持和推動企業、公眾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可以采取:強化實施新建企業的技術水平、生產規模等準入門檻;對于已有企業,按生產技術水平檔次、生產規模進行累進稅制,以壓縮小型落后產能;以市場配額制,促進先進大型企業在擴大生產能力時,優先考慮兼并小企業和采用先進技術移植改造小型落后產能;鼓勵新節約產品推廣,政府積極采購,并實行價值補貼;利用稅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資源消耗的低附加值產品出口。最后,注重發揮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公眾等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通過感恩教育,培養公民的環境意識等,使其關愛自然、關愛生命、關愛地球。走一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引導,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政府、企業、公民為參與主體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