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本身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同時也具有倫理意義。信用卡消費作為消費中的一種特殊類型,雖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正面效應,但在倫理道德上卻存在著嚴重的負面效應。本文著重從信用卡消費的種種后果進行探析,對其進行倫理解讀,并提出解決其負面效應的道德路徑。
【關鍵詞】消費;信用;倫理
由于信用經濟時代的來臨和消費文化對我們生活的滲透,信用卡消費成為一種新型消費方式在社會中受到追捧。“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樣的一種消費觀念,借自身的信用進行提前消費。信用卡消費的出現,加快了生產交換的速度,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信用卡消費的普及也產生了很多的負面效應。
一、信用卡消費的負面效應
1、與幸福生活背道而馳
信用卡消費一族中,有一種人叫“卡奴”①,“卡奴”一族因過度消費收不抵支而債臺高筑,陷入以卡養卡的惡性循環中。“卡奴”一族中也存在著許多低收入或失業家庭,他們不得不通過透支方式使用信用卡來保障自己的生存需要,而雙卡循環利率又高達18%到20%,結果債務迅速增加,在無法按時歸還銀行欠款同時又無法忍受銀行催款的情況下,許多“卡奴”便因為精神壓力過大,紛紛走上自殺的道路。據臺灣媒體公布的資料,2005年,臺灣就有4千多人自殺。2006年一個月內,因為卡債壓力而燒炭自殺的人就超過40個。與此同時,社會犯罪也在急劇上升,“卡債后遺癥”在臺灣已經成為一股趨勢蔓延開來。這些人的生活已經與“幸福”遙遙不可及了。
我們知道,社會風氣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層,表現出的是人們的普遍行為。一旦風氣形成之后,社會群體意識運行就帶有了巨大的慣性,因而具有持續性,并對社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錯誤的消費現象滋長了享樂主義,使得社會風氣敗壞,影響甚大。享樂主義把揮霍金錢作為追求幸福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把趨利避害、趨樂避苦作為人生的目的。享樂主義在社會群體中存在,則會惡化經濟運行和敗壞道德風氣。錯誤的消費心理刺激著人們的趨利本性,使得人們“一切向錢看”,把整個社會風氣物化了,直接造成整個社會關系失序,人的心理也嚴重失衡。部分消費者放任自我,超前消費,肆意揮霍,想通過購物來顯示地位和身份,這樣的消費超前,必然會帶來物價上漲,促成通貨膨脹。高消費則積累減少,發展資金投入少,則技術進步速度慢,生產資料投入不科學、不合理,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影響到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合理構建。
2、與生態環境背道而馳
中國傳統的消費觀是“戒奢崇儉”的,“成由勤儉敗由奢”已經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生活箴言和人生的座右銘。過去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積累性消費,以“量入為出”的消費原則來經營生活。如今,信用卡的產生,使得消費不再需要以自身的存款和工資多少作為前提。人們往往可以利用信用卡的便利快捷,提前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于是人們開始不停的更換手中所擁有的消費品,改變了最初的消費方式,大量消費成為必要,奢侈品消費變成必須。如此下去,便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地球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地球的自凈能力也是有限的。眾所周知,地球上可以供人類使用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不但非再生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現代消費方式將人的消費脫離于生態系統之外,將資源環境排斥于消費活動之外,違背了自然規律,必然會導致人的生存危機。人類有追求高質量的、幸福生活的權利,不能滿足人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費是非人性的,因為當人類連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都無法滿足時,人就不可能有體面地生活,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人類應該追求更加富裕和幸福的生活,應該有更美好的未來。但關鍵是是否正當,如若消費是超出了正常的生活需要,超出了生態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限度,那么這種消費就是非正當也不合理的。當自然生態系統所受的沖擊越大,引發自然生態系統失衡、紊亂、崩潰的可能性就越大,其結果最終就是人類自身的毀滅。
艾倫·杜寧在《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一書中寫到,對消費者個體來說“也許住房面積擴大了,但是失去了藍天,失去了綠地,失去了清新的空氣和舒適的環境,蝸居在鋼筋水泥的密林之中;也許吃的肉食大大增加,但是失去了營養的平衡,少攝食了維持健康所必需的維生素、粗纖維和礦物質;也許人們更多地以車代步,節省了大量用于交通的時間,但是缺少了運動,缺少了與大自然地接觸;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人們犧牲了閑暇時間,犧牲了親情和友情的交流,也犧牲了健康”[1]。人的需求在欲望的誘導下不斷掙脫正常生理極限后,就演變成了一種超常的欲望。經濟的發展,信用的擴張,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是金錢上的代價,更是精神上的代價,環境上的代價。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壓力,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人類的消費活動,對消費活動的評價如若缺乏生態綠色的維度,在人與自然矛盾突顯的今天必定會失之偏頗。
二、信用卡消費的倫理規制
信用卡消費的不合理走向,不僅會對我們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而且也會使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遭受困境。基于此,對于信用卡消費的倫理規制刻不容緩。
信用卡的產生是信用經濟發展的一個進步,也是加快生活步伐的一個快捷手段。而信用卡消費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持有者未能進行適度消費,而造成了一連竄的負面效應。因此,我們需要倡導適度消費的生態理念來解決信用卡消費中所產生的后果。
聯合國環發大會在1992年通過的《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失衡。”[2]換句話說,就是消費模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當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生態環境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重塑健康的適度的消費理念。
適度消費是一種合理消費,是對環境友好的體現。它不是對物質資源的無止境占有,也不是絕對的低消費,而是滿足人類物質生活所必需,同時又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健康消費方式。適度消費的上限應該是“資源和生態的邊界”,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應對自然資源負有適度使用的責任。如若人們不斷追求欲望的無限制擴大,在滿足生活所必需之外去追求過多的侈靡生活,則會給人的生存境界帶來困擾,因為物質的過度消費往往是與精神的消費不足與萎縮為代價的。
在我國很早就有了適度消費的萌芽。儒家雖然勸誡人們要節儉自制,不可縱欲而為、奢侈放蕩,但也不主張那種毫無原則、毫無限度的節儉。如荀子不僅反對墨子式的節儉,而且也反對齊桓公式的揮霍無度。《管子》的作者雖然也主張奢靡消費觀,但同時他也倡導適度消費思想。他說:“故儉則傷事,侈則傷貨。貨盡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貨之有余,是不知節也。不知量,不知節不可謂之有道。”[3]意思就是如果過于節儉,就會導致社會商品需求量的減少,也會造成物品價格下跌,從而妨害生產發展;如果過度消費,又會促進商品需求量的增加,造成物品耗費太多,財物缺乏,所以他提倡儉侈有度的適度消費觀。
國外適度消費思想也由來已久了。德國著名倫理學家包爾生在《倫理學體系》一書中指出,倫理道德問題,說到底就是一個適度和中道的問題。符合中道并且適度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行為。同樣,消費也要適度,適度消費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因為消費不足或消費過度都是不可取的,都會踐踏人的存在尊嚴與自由。前者無法為人類提供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費品,使人健康的體魄與健全的智力達不到應有的水平;后者將消費作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從而奢侈無度、揮霍浪費,使消費存在著異化于人、全面駕馭人的真實危險性,這必將使人喪失自己的主體地位。“過度與不及是過惡的特征,適度是德性的特征。”[4]適度消費是消費行為的倫理準則與理性規制,禁欲與縱欲都是不合宜的,唯有樸素而又寬裕、慷慨而又樂善好施才是合適的品德。黑格爾也說:把握度對于實際生活,“特別是對倫理關系也異常重要。例如,就用錢而論,在某種范圍內,多用或少用,并不關緊要……一經越過,用得太多,或用得太少,就會引起質的改變。”[5]《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提到“善”應是處于兩個極端之間的折中的量。他認為,“過度和不足乃是惡行的特性,而中庸則是美德的特征。”我國古代儒家孔子將中庸視為最高的境界,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意旨在說明我們要做到恰如其分。同樣,適度消費也是在“超前消費”和“消費不足”中醞釀而生的,它在節儉消費與侈靡消費中尋找到了最佳點。過于節儉會使消費欲望得不到滿足,社會生產規模無法擴大;但侈靡消費的“卡奴”們不考慮自己的還債能力負債消費,到最后讓自己陷入欠債的深淵中也是非理性的。因此適度消費不是這兩者簡單的折中,它絕不是在“節儉”和“奢侈”中找一種平衡點,也不是有些消費倫理學家所說的“節儉就是合理”,適度消費是一種積極的消費倫理觀,它是將節儉和合理消費統一起來的消費倫理規范,是代表了一種新的消費倫理、新的價值觀念,是對現實消費的一種理性指導。
另外,應當指出,適度消費中的“度”總是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它總是受制于生產力水平、習俗風尚等社會條件的制約。在一定時代某種消費方式可能是適度的,但是在另一時代可能就是一種奢侈的或是非人道的消費行為。因此,在確定這個“度”時,不同的國家應綜合考慮現實國情、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等等因素,促進人消費方式的合理化。而在當代中國,適度消費應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以人的健康生存為底限,以生態承載力為極限,以社會公平為保證,以個體身心和諧為目標,從而使消費活動真正成為一種符合人類生命意義的方式,即在追逐利益的同時也能將人的真善美結合起來的消費方式。
注釋:
①數據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9061.htm卡奴,又稱卡債族,中國大陸民間亦作諷刺或自嘲使用,指因為使用信用卡、現金卡透支消費,月薪或收入無法將支出的部分攤平,首期只能繳部分的金額,之后需給付金融機構循環利息、違約金、手續費等、費用而背負高額卡債,個人財務周轉不靈的人.
參考文獻:
[1][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2]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英]西莉亞·盧瑞.消費文化[M].張萍,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陳昕.“救贖與消費”[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5]王維.生存和發展——地球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