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幾千年的歷史表明,我國人民通過興修水利,才一步一步地整治山河,發展經濟,建設國家。江河治理要求國家的統一,統一的國家才能更好地進行江河的治理。歷代有為的統治者都以治水作為安國定邦的重要措施。夏朝的禹、春秋時期的孫叔敖、戰國時期的李冰都在我國古代水利建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現代水利理論不僅需要總結前人的經驗,更要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周恩
來是新中國水利事業的奠基者,他通過水利建設的決策和實踐活動,向歷史證明了其現代水利觀的正確性。
一、水利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
周恩來在解放初期指出:“在國家建設計劃中,不可能百廢俱興,要先從幾件基本工作入手。”“我們今天必須用大力來治水。”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周恩來又反復強調,水利建設和興修鐵路是恢復經濟的起點。為什么要水利先行呢?第一,興修水利與人民政權關系密切。當時,發展農業生產非常迫切,而如果水利設施不好,大江大河經常潰堤或干涸,使土地或旱或澇,那么土改的工作就會白做。第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文明之所以大多發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是因為農業離不開水。大河的水利是農業經濟的命脈,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風調雨順。水旱災是農業上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周恩來很清楚治水往往關系到安邦定國。水利工作搞好了,引水能使荒地成為可耕地,土地面積增加。灌溉可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相對地增加了土地面積。1951年7月 27日,周恩來說,擴大耕地面積為長期事情,水利工作是密切關系著單位面積增產的。第三,興修水利,是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基本工作,也是恢復和發展工業、交通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基本工作。周恩來在 1949年11月接見解放區水利會議代表時指出:水利部的工作和各方面都有關系,必須要搞好,否則全盤計劃都會受影響。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人口的 過度增長,水資源短缺與河流污染問題漸漸暴露出來。1970年11月21日,針對工業“三廢”,周恩來說,搞工業不能給人民生活帶來不利。1972年初,又指示不準污染茅臺河水。周恩來把治污納入水利事業,使水利概念的外延擴大了。因此,周恩來曾說,水利比上天難,治水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很顯然,周恩來對水利地位的有關論述,比通常的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豐富得多,它是有別于傳統的現代水利觀的基石。
二、用系統工程方法管理水利事業
系統工程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它對于解決由許多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部分所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復雜系統問題,是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水利事業的管理是一個行政系統工程,周恩來在這一系統工程的管理中顯示了卓越的領導藝術。
系統方法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處理問題時必須從全局觀念出發,分級調度,合理解決全局與部分的關系。水利事業要協調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的關系。
1950年治淮時,周恩來提出上中下游的利益都要照顧到。如何以治淮為中心統一豫、皖、蘇的行動,周恩來作了許多深入細致的協調工作。治淮會議期間,針對3省在治淮解決辦法上存在的意見分歧,反復召集各地負責干部討論、協調并個別談話,征求意見。他3次專門聽取水利部長傅作義和副部長李葆華、張含英,華東水利部及河南、皖北、蘇北3省區負責人等參加的關于淮河流域實情和治理規劃的匯報,強調指出,只要你們3個“諸侯”統一了,就好辦了。同時反復告誡干部們要吸取國民黨治淮時江浙人管事,只顧下游,不顧中上游,鬧地方主義的教訓。周恩來在協調中體現出的分工合作、同福同難的治水思想,保證了上中下游、不同地區之間許多復雜尖銳糾紛的解決,調動了全流域的治水積極性,這種科學的治水方法在他對長江、黃河的治理中也得到了體現。
在治理目的和效果上,周恩來強調綜合利用,多次指出要把遠景與近期的開發,干流與支流的關系,大中小型工程,聯系起來考慮,力爭做到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五利俱全。1961年7月4日,周恩來說,計算水利資源,專業部門只算他們需要的那部分,不是綜合計算,發電的只算發電,把所有的水都算來發電;講灌溉的,只算灌溉,按最好的情況算灌溉多少公頃地;防洪就算洪水多大;搞運輸的想將河道搞得越深越寬,來往的船只越多越好。還有計算水土保持的,他就算種多少樹就可以綠化保持水土多少。這段精彩的論述,指出了各個部門在用水上的矛盾,強調了從全局出發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協調工作,才能克服分散主義、地方主義呢?周恩來的思想是統一規劃,集中領導。1950年11月3日,在第57次政務會議上討論治淮報告時,他把集中領導作為治淮的重要原則之一。要對治淮集中領導,就必須成立治淮委員會,以便集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之力,共同治淮。11月6日,治淮委員會在蚌埠正式成立。蚌埠靠近淮河,在淮河流域的中心。后來對長江、黃河的治理也貫徹相同的原則,在武漢設立“長辦”,在鄭州設立“黃委”。在討論長江流域規劃時,周恩來提出了“統一規劃,全面發展,適當分工,分期進行”的方針,保證了整個長江流域治理目標的逐步實現。這些做法實際上都是周恩來的治水方針在水利建設中的應用。
三、辯證地對待水利建設的各種矛盾
周恩來總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客觀地、全面地分析處理水利建設中的問題,從而表現出他的以下指導思想:
分清緩急。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河流失修是普遍現象,而人力、物力、財力一時還不可能做到根治。哪是緩哪是急呢?淮河水患嚴重,亟待救治,因而淮河最急。而黃河、長江治理不易,即使治理還要先做準備工作。由于分清了緩急,才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最先解決了最急迫的淮河水患。
標本兼治。1950年11月8日,周恩來在第57次政務會議討論治淮時指出,淮河應根治,但治本的計劃不能一下全部搞成功,因為工程太大,但是又不能等到明年才動工。因此,要標本兼施,指標又治本,明確了治淮的方向后,在不妨礙治本的原則下來治標。
蓄泄兼籌。中國治水自古就有蓄泄之爭。相傳鯀用堵塞的辦法治理洪水,攪亂了五行,收到懲罰。鯀的兒子禹改用疏導辦法,導水入海,獲得成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禹在當時的成功已遠遠不能適應水資源越來越珍貴的現代化社會,所以周恩來提出要鯀禹結合。針對治淮的蓄泄之爭,周恩來說,淮河是一下大水,一下干旱,水量不多,但山洪很多,到平原水的流動又慢,因此調節水量很重要。他還具體指出,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為主。
除害興利。周恩來指出,增加水利的同時要減少水害,對一個地方從害變利,對另一個地方另一方面也可能由利變害。他還說,有時候壩未修起來,灌溉作用還未發揮,已淹了很多土地,群眾有意見;另一方面,圍湖墾田,蓄洪墾殖,雖然增加耕地,但會影響水產和水利。
國家和地方相結合。1951年7月27日,周恩來說,在水利工作上,除國家修的幾條干渠外,還要求地方政府與農民自己去修渠、池、壩、塘、堰。他還說,在科學限度內,再加上人民的積極性,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周恩來曾經算了一筆賬,國家辦水利,一方土最少要花6角錢,農民自己搞只要3角錢就夠了。群眾力量是一個基本問題,水利工作關系到國計民生,更牽扯到千家萬戶,所以必須要依靠群眾,靠發動群眾治水。
此外,周恩來對統與分,上游、中游與下游,左岸與右岸,理想與現實,目標與步驟等,也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作了妥善處理。這些辯證思想,經三門峽改建工程、治淮工程、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前期準備等實踐證明,他是非常正確的。
綜上所述,周恩來無論是在水利的地位、水利事業的管理,還是在辨證處理水利工程具體矛盾方面,都體現出不同于歷史上治水名家的現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他的現代水利觀是寶貴財富,必將繼續對我國水利事業及經濟建設產生積極和深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