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性環節,課堂教學管理是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過程。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的課堂教學環節尤為重要。積極推行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管理的創新與探索,是推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是培養創新型符合人才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課堂教學管理;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一、課堂教學管理的含義及其現實意義
(一)課堂教學管理與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管理
1.課堂教學管理的含義。課堂教學管理使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課堂教學管理主要是指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效率,協調課堂中人與事,時間與空間等各種因素及其關系的過程。課堂教學管理是在課堂教學長期發展過程中提出和逐漸形成的一種有序的、規范的要求,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功能的發揮不會自然產生,需要長期的累積與構建。它的本質特征在于使課堂教學有序化、規范化。課堂管理不僅涉及課堂的方方面面,而且貫穿課堂活動的始終,是影響課堂活動效率和質量的極其重要的因素[1]。良好的課堂管理是保證課堂活動順利進行和促進課堂不斷生長的動力。
2.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管理。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課堂教學有別于一般的課堂教學模式。由于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對同一門課程的選課目的動機和領悟能力大相徑庭。由于公共選修課的課堂缺少了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的制約,很容易因為教學管理的缺失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因而,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管理比普通的課堂教學管理難度更大,但對于實現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的影響卻更大。在管理過程中,對任課教師的責任心要求更高,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更高,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
(二)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課堂教學管理創新與實踐探索的現實意義
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課堂教學則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狀況的好與壞、教學水平的高與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的主陣地集中在課堂,教學計劃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班級、課堂是展示教師個人價值的主要場所。因此,高校教學質量很大程度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合理而嚴密地組織教學過程。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是學校課堂教學管理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殿堂,而且是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要落實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任務,需要高校教師具有駕馭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出色的課堂管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參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達到最高程度,而不僅僅是為了將違紀行為降到最低程度,尤其不是為了消極地壓制學生,形成緊張壓抑的課堂氣氛。只有當管理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機制時,教學才會由多元性、散漫性和隨意性向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轉化,教學也才張弛有度,疏密有致,也才能提高教學效益。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管理中出現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陳舊,學生逃課現象普遍,教師管理方式僵化、管理意識淡薄等現象,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針對這些問題,推行積極有效的課堂管理創新與探索,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地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階段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2]。
二、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的創新與實踐探索路徑
1.公選課任課教師的教師自我管理的重新定位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歷來的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從未被否定過,教學效果好壞與教師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作為為人師表的典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的教師自我管理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公共選修課的課程魅力主要取決于教學的內容和教師的人格魅力。公選課的開設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對公共選修課的課堂進行管理,通過激發課堂活力和促進課堂生長,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發展創造條件[3]。如果教師能從嚴格管理自身入手,從教育觀念、人格魅力、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和心理狀態等方面完善自己,將對學生、對課堂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良好的人格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環節,其言行、信念、氣質和態度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只有在總的任務內不斷地移動,才能長期堅持在某一事物上,否則就會出現起伏。調控學生情緒,喚起其求知欲,保持其注意力是教師進行課堂管理的根本點。教師通過課堂管理能夠創立良好的課堂環境,保證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了解學生情況,不僅了解學生問題行為的表現,而且了解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時有效地調控課堂[4]。
2.對學生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的核心。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缺少傳統的班級管理的約束。如果沒有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公選課的教學質量將不能得到有效保證。主體參與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始發、過程和效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過程能動的參與者。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公選課課堂教學管理效果的提升并不完全依賴于教師對自身的管理,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公選課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有效管理。學生的積極投入是公選課教學活動順利推進的基礎,沒有學生的參與就不可能有教學活動的開展。當代課堂肯定型紀律理論認為,好的紀律并不依賴于更多的規則和苛刻的懲罰,而是來自師生間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公選課課堂管理就是要在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和幫助的關系,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密切關注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情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交流。教師對學生實現管理的重要途徑就是打造健康型的師生關系[5]。在公共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和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尊重信任,給學生充分自主權而又不放棄自己責任;在學生有能力承擔責任的限度內, 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和管理權;在公選課課堂管理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時時考慮學生的需要,在全面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的課堂管理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3.學生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的關鍵。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活動不僅僅就是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而且還包括選修本課程的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和影響下,對自己的管理。許多學生都渴望承擔責任、自治和獨立,同時也想擁有參與、選擇積極課堂活動以及與老師共享管理課堂的權力。從公選課的開設初衷來看,學生就是因為自身的興趣所以才選修了相關的課程。因此一般而言,應該能夠自我約束,積極關注課程的教學,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基于這樣的背景,認可教師要切實理解學生個體心理和學習需要,通過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管理,使學生掌握自我管理、有效學習的策略,從而牢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公選課的任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設置適合的目標定向,鼓勵學生的自我強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表現出來的每一種態度都應注意要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選擇、與學生一起制定課堂規范、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等方法滿足學生有關權力和自由的需要,加強學生的自我強化,自我管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尊、適應及其它健康品質[6]。
4.教師權威的合理運用,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的充分保障。在現代社會里,使用權威進行管理,是不可避免的。教師的權威主要來源于其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所表觀出來的知識、技能、社會性、人格情操等方面的特征。教師權威是教師教育影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經常使用的教育手段[7]。課堂教學管理不是公選課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課堂管理是要預防和解決課堂違紀行為,為課堂教學提供正常的課堂秩序,并促進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個人權威進行公選課課堂教學管理,是應當的。在傳統社會,教師代表社會權威,對學生具有絕對的;但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斷擴大,教師的權威地位早已動搖。在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權威的使用應該保持一定的限度,過度使用權威必將帶來負面的影響。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僅僅依靠權力來控制學生,會使教師與學生關系緊張,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5.打造創新型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的終極目標與歸屬。課堂教學管理的改革最終是要服務于人才培養的根本。本科學習的專業選擇的余地較小,但是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由于開設門數較多,類別豐富,給了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權,因而更受學生的歡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制約了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現代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已經不適應社會需求。傳統教學的封閉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化,陳舊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而開放性是創新型課堂教學的突出特征。由于公共選修課程的授課對象與普通的專業課有較大區別,公選課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限制了公共選修課價值的實現。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符合時代發展需要,就必須對多年的傳統教育方式進行更新、改革,促使課堂教學管理改革,使之培養出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8]。因此,打造創新型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管理的終極目標與歸屬。美國教育學家史密斯主張在培養創造性的個性中,“教育者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設定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創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環境。”高等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或者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由于授課對象來自于全校的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年級,學生的差異性明顯,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采取傳統的對待一般行政班的方式,要不斷地創新與探索,尋求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啟發他們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創新型課堂的設置應該以師生的共同參與、結合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數字化教學手段等緊密結合、應用的情景教學模式,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激勵,鼓勵學生的創新與突破。在課堂進行管理時,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近年來,國外在課堂管理中特別強調“健康課堂管理”的思想,主張通過為每個學生營造一種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為基礎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自強、自尊、自立的心理[9]。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改革必須對課堂教學的價值和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大膽試驗,勇于創新,形成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評價成效標準的評價觀。
參考文獻:
[1]孔兵兵.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03).
[2]孫靜華.關于大學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10).
[3]朱雪波.關于加強我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5(02).
[4]石魯珍,楊可晗.淺談公選課在大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意義[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03).
[5]袁晨華.提高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途徑探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
[6]王玉東.課堂管理方法的系統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2).
[7]申翠英,劉平,楊樹東,肖健,李濤,汪文棣,劉孝梅.醫學院公共選修課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踐[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05).
[8]杜萍.論課堂教學管理中教師權威的有限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
[9]宋秋前.當代課堂管理的變革走向[J].教育發展研究,2005(17).
[10]呂陽芬.課堂管理的變革與創新[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09年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關于加強獨立學院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以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為視角”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J08C008);2009年江蘇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一般項目“推進校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GYB2009020)。
作者簡介:
周德軍(1978—),男,江蘇阜寧人,法學碩士,江蘇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教學研究和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朱瓊(1966—),女,江蘇張家港人,碩士,江蘇大學教務處助理研究員,從事教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