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首先對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遵循的基本原則,重點對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常態化;課堂教學;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專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其價值在于課堂教學。由此,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也成為現代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成功教學的基礎,而且是進行各種教育決策的基礎。
一、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認識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
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隱、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現代心理學認為,主體參與性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始性機制。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分享應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而學生成為課堂專利法主體的前提是必須調動學而不厭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去參與教學活動。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更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才能習得。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的地改變學生自我認識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使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比預見的更好。
由此可見,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高校加強內涵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切合高等教育工作重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時代主旋律,也符合高校教學管理的實際和發展趨
勢,因而必將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學管理人員所關注。
二、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遵循的基本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在教師和學生水乳交融的活動中展示評價的總結、矯正、促進和催發的教學功能。其運作機制絕不是學生被動地回答教師有心無心地提出的沒有實際意義的問題的過程。
(一)指導性原則
指導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關系,確認產生的原因,并通過及時的,具體的啟發性的信息反饋,使被評價者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科學性原則
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教與學相統一的角度出發,以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確定合理的統一的評價標準,認真編制、預試、修訂評價工具;在此基礎上,使用先進的測量手段和統計方法,依據科學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數據進行嚴格的處理,而不是依靠經驗和直覺進行主觀判斷。
(三)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從測量的標準和方法到評價者所持有的態度,特別是最終的評價結果,都應該符合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參入個人情感。因為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斷,如果缺乏客觀性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而導致教學決策的錯誤。
(四)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對組成教學活動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而不能以點代面,一概而論。由于教學系統的復雜性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質量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來,表現為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因此,為了反映真實的教學效果,必須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綜合起來,使其相互參照,以求全面準確的判斷評價客體的實際效果,但同時要把握主次,區分輕重,抓住主要的矛盾,在決定教學質量的主導因素。
(五)過程性原則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和學生要形成過程性和動態性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地開展評價,發揮評價的作用。新課程教學的目的由“授人魚”變為“授人漁”,這就說明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是強調學習的結果,應該強調知識習得的過程。這使得教學的評價更應滲透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科學在本質上并不是證實真理,而是不斷更新真理。學生科學素養的獲得不是看他記住了哪些知識原理,而是看他能運用哪些原理來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可在某一原理或方法教學之后,設計一些科學探究題,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解決,同時對已學原理去揣摩、去運用。
三、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的組織與實施
實施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是加強教學過程管理的一種重要途徑,是高校在國家教學評估結束之后,為鞏固評建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所進行的新的實踐探索。實施階段是常態化課堂教學評價活動的中心環節,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和技術收集各種評價信息,并在整理評價信息的基礎上做出價值判斷,同時對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心理進行調控,以保證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收集評價信息
根據先前制訂的評價方案,利用相應的評價方法、手段、工具、儀器等收集所需要的評價信息。這里的評價工具非常重要,如評價表、量表、問卷等,它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到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事先準備一方面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就時間、地點、方式、觀察重點等事項進行事先約定,另一方面,評價者需要在聽課之前了解所聽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等,合理確定聽課的重點。此外,事先的溝通也有助于消除被評價者的焦慮,讓其能夠盡量保持教學的自然狀態,減少人為表演的成分。
(二)整理評價信息
對收集到的評價信息,通常需要進行審核和歸類。前者是指需要對評價信息的有效性進行判斷,如回答問題是不是敷衍了事或隨心所欲,判斷評價信息是不是被評價對象的真實反應;后者是指根據評價信息的共同點進行歸納,以減少信息的雜亂和無序。整理評價信息是伴隨課堂觀察進行的,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事先選擇或研制的觀察工具進行記錄,如弗蘭德斯的相互作用分析系統等;二是描述記錄法,它需要對課堂中的語言和非語言都進行記錄,描述記錄要求記錄時應盡可能把看到的和聽到的所有內容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即進行課堂教學實錄。當然也可以有重點地進行記錄。在記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一些非預期事件的記錄,這些事件及其處理往往能夠更清楚地反映評價者的行為動因。
(三)分析處理評價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是要掌握評價標準及其具體要求;其次是評價者應該使用事先規定的計量或其他方法來處理評價信息,在評價結果中要給出明確的相應分數、等級或定性描述等評價意見;第三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該對評價者的測量或觀察結果進行認定、復核。
(四)做出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是將分項評定的結果匯總成綜合評價的結果。它要求評價者根據匯總的評價結果,對評價對象做出準確、客觀的定量或定性的評價結論,形成評價意見。必要時,可對評價對象做出優良程度的區分,或做出是否達到應有標準的結論。
(五)評價結果反饋
對教師的評價結果的反饋往往以課后討論的形式出現,其主要方法就是評價面談。一般來說,評價面談包括下面幾個步驟:一是明確評價面談的目的,這有助于消除被評價者的顧慮,讓其能夠暢所欲言;二是讓被評價者闡述本節課的總體安排、設想及其實現的程度,并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三是評價者根據聽課記錄指出這節課的優勢和不足,依據評價標準進行初步的評價,提出改進的意見;四是在被評價者對評價者所做的評價和建議基礎上,二者就雙方存在分歧的問題展開討論;五是雙方達成共識后,提出對以后課堂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