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背景
2009年3月,河南鄭州的市民許某將自己原有住房賣掉后購買了一套大戶型房產,并向A銀行申請按揭住房貸款。在貸款審批過程中,A銀行發現許某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中有幾十次貸款逾期還款記錄,已被列入貸款黑名單。基于上述原因,2009年5月7日,A銀行拒絕了許某的貸款請求。得知消息的當日,許某便向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簡稱“人行征信中心”)申請調取自己的《個人信用報告》,發現早在2003年B銀行未來路支行(簡稱“B行”)就已向人行征信中心報告了自己的逾期還款記錄。具體為,2003年8月1日許某向B銀行申請一筆30萬元的貸款,期限一年。許某在正常還款11個月之后便一直未再還款,至今已逾期6年,達91期。
許某之前從未在B銀行申請過貸款,遂來到B銀行進行理論。在與該支行行長進行多次交談后,許某得知,原來該筆貸款是支行的一名工作人員違規冒用許某之名做的假貸款,該工作人員已在2004年受到刑事處罰。但令許某不解的是,該工作人員受到刑事處罰后,B銀行為何至今仍未替自己消除不良記錄。相反,該筆假貸款仍在繼續計算貸款本息,且一直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中,直接導致自己的真實貸款被A銀行拒絕。在咨詢律師意見后,許某向B銀行提出了相應的賠償請求,但遭到拒絕。
在多次與B銀行協商未果的情況下,許某以侵犯自身名譽權為由將B銀行訴至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犯自己名譽權的行為,消除自己的不良信用記錄,同時公開道歉并賠償因此造成的損失共計人民幣10萬元。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原告許某提出了筆跡鑒定申請,鑒定結果顯示《借款合同》和B銀行借據上的簽字均非原告許某所寫。然而,被告B銀行卻認為,雖然原告所述假貸款屬實,但被告并未對其名譽權造成損失。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侵害公民名譽權是指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行為。而人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報告》僅作為商業銀行貸款審批時查詢使用,并未對社會公眾公開,因此沒有對原告的名譽權造成侵害。
一審法院經審理后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B銀行停止侵權,消除原告許某的不良信用記錄,同時在省級以上媒體刊登道歉聲明,并賠償原告許某的經濟損失共計4萬元。
爭議焦點問題法律分析
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構成要件
原告許某基于其自身人格利益的維護,針對B銀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自身逾期還款不良信用記錄的行為,消除該不良信用記錄對自身名譽的損害,原告許某試圖向法院主張名譽權侵害之訴。
我國《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1998]26號)等均對侵害名譽權的相關責任構成要件作了相應規范。根據上述法律規定,自然人的名譽權是指自然人對自己獲得的社會評價受有利益,并受不被他人侵害的權利。名譽權代表著自然人的人格尊嚴,關系到社會公眾對其的公正評價和對待,故應當免受不正當的降低和貶損。認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需要符合侵害自然人名譽權的責任構成要件,也即滿足:行為人行為違法、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
侵害名譽權訴訟是否能夠獲得法律支持
本案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B銀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許某逾期還款不良信用記錄的行為是否侵害了原告許某的名譽權?對此,筆者認為應結合上述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構成要件來加以分析:
首先,B銀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許某逾期還款不良信用記錄這一行為顯然違背了事實真相。許某逾期還款不良信用記錄之所以發生,是由B銀行一名工作人員冒用許某之名做的假貸款而造成的。然而B銀行在獲知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仍然將許某的不良信用記錄報告于人行征信中心,已經侵害了許某的合法權益。故應被認定為侵害行為,且具有不法性,此符合要件之一。
其次,在討論侵害行為是否對原告許某產生損害時,需要對損害進行相應的界定。所謂損害,又稱為損害后果,是指自然人因侵害行為侵害了其名譽權而遭受的人格利益方面的不利結果,包括精神損害和經濟損失。本案中,雖然被告B銀行主張人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報告》并未對社會公眾公開,因此沒有對原告的名譽權造成損害,也即不構成侵權。但是,筆者認為,名譽權中之名譽應屬于社會大眾對民事主體人格的綜合評價,雖然許某的《個人信用報告》并不能被其他非特定社會公眾查詢獲知,然而其他商業銀行仍可以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查詢獲知,A銀行通過此系統查詢得出結論便是證明,故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主張未對社會公眾公開之理由并不成立。同時,捏造許某貸款事實,并存在諸多逾期還款記錄已然對許某的個人信用造成了重大影響,致使其按照正常途徑申請的住房按揭貸款被A銀行拒絕,這不僅使其經濟上不利益,精神上亦遭受痛苦。故而,符合要件之二。
再次,就因果關系這一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而言,本案亦十分明確。B銀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原告許某的逾期還款不良信用記錄的行為,造成許某的信用受損、社會評價降低,并使其新申請的住房按揭貸款被拒。二者具有直接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故而,符合要件之三。
最后,需要談論被告B銀行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一般認為侵害名譽權屬于一般侵權行為,應采取過錯責任原則。由于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對于過錯的認定,是否有必要區分侵害對象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個人而采取不同的認定標準呢?對此,我國法律并無明確規定。筆者認為,暫且不論上述區分標準,但就本案而言,被告B銀行雖然不具有侵害原告許某名譽權的主觀故意,但侵害行為的產生卻是由于其工作失誤、內部管理較為混亂、風險控制不嚴所造成的,應認定為主觀上存在重大過失。故而,符合要件之四。
同樣,審理的法院亦認為,所謂名譽,是社會對民事主體品德、情操、才干、聲望、信譽和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綜合評價。造成他人信譽度降低應當視為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據此,認定:被告B銀行的行為導致原告許某的信譽度降低,無法在商業銀行(例如A銀行)按照正常要求獲得貸款,而信譽又構成名譽權中名譽的內容,故而B銀行對此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B銀行能否作為被告
本案中,原告許某起訴的是B銀行未來路支行,而非冒用其名騙取貸款的工作人員。這一做法是否正確呢?
被告B銀行的工作人員冒用原告許某的名字做了假貸款,該行為已經侵害了許某的姓名權。按照正常的邏輯,B銀行應當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來防控此類情形的發生,但是B銀行此時并未及時發現上述問題,也即未盡注意義務,而是直到2004年才采取措施使得該工作人員受到刑事處罰。鑒于該工作人員是B銀行的職員,可以說明被告B銀行對自己職員冒用他人之名騙取貸款的事件存在一定過錯。至此,原告許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姓名權侵害之訴。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工作人員并未及時償還此筆貸款,導致許某的個人信用記錄出現問題。按照事態發展,在2004年該工作人員受到刑事處罰后,B銀行理應為受害人許某及時消除逾期還款等不良信用記錄,避免對原告的名譽權造成不利影響。然而相反的是,B銀行仍然繼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許某的逾期還款等不良信用記錄,并未消除。這亦表明B銀行在知悉原告許某和自身并無真實信貸關系的情況下,仍然相信人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報告》對其名譽權不會造成損害,存在重大過失。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B銀行侵害了原告許某的名譽權,故應列B銀行為被告。
還需要討論的是,被告B銀行中冒用原告許某姓名的工作人員是否應列為共同被告?
從訴訟法角度來講,原告有權決定其起訴對象。但在受理過程中,人民法院需要依法對其起訴對象進行相應審查。如果依據法律規定被告不適格,法院會要求更換被告,如若原告不更換被告,法院則可駁回原告的起訴。根據上文的分析可知,該工作人員先前的冒用行為侵害了原告許某的姓名權。其后,被告B銀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原告許某逾期還款不良信用記錄的行為對許某的名譽產生了貶損作用,侵害了許某的名譽權。照此來講,二者并不構成共同侵害原告許某的名譽權。然而,該工作人員在冒用許某的姓名騙得假貸款后,并未按期及時還款,從而造成許某出現逾期還款的不良信用記錄。雖然這和B銀行的侵害行為并無共同實施侵害許某名譽權的故意或過失,但兩種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了同一損害后果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第三條的規定,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對此,原告許某可以請求該工作人員承擔賠償責任,亦可以請求B銀行承擔賠償責任,或者將二者作為共同被告。本案中,原告許某選擇B銀行為被告并無任何問題。
本案對商業銀行的幾點啟示
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逐漸增強,名譽權已成為公民保護自身人格尊嚴的一項重要權利。然而在推進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商業銀行向人行征信中心提交的客戶信用報告必然對客戶的信用產生重大影響,這不可避免會涉及客戶的名譽權。為有效防范和化解侵害名譽權的訴訟風險,商業銀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商業銀行必須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本案所述糾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B銀行的工作人員假冒他人之名騙取貸款而引起的。對此,商業銀行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來防控類似風險。
首先,商業銀行應加強內部管理,采取措施防范冒用他人之名的“假貸款”。對此,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對借款人的主體資格、資信狀況、借款用途和相關擔保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同時,要求員工秉承對客戶負責、對自己負責、對銀行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開展工作,杜絕違規問題的出現,提升貸款質量。對于工作人員違規冒用他人之名騙取貸款的,應嚴厲打擊。
其次,嚴格對借款人的資信審查和身份審查,堅持借款人面簽制度,保證借款合同的真實性。假貸款的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面簽制度落實不嚴。因此,在借款人簽字環節,應落實該制度,并可采取兩名及以上工作人員在場見證的方法來防止內部操作風險。
最后,應嚴格貸后監督管理制度。本案中B銀行在2004年即應為原告許某消除不良信用記錄。然而由于貸款后續監督管理措施不到位,并未能及時替原告許某解決各方面問題。對此,商業銀行需加強貸后監督管理措施,特別是在發現假貸款后,應及時聯系被假冒的受害人,做好相關安撫工作。
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客戶投訴處理機制,避免客戶投訴轉化為訴訟風險
雖然本案的發生并不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涉及客戶的名譽,極易引發客戶對商業銀行的不滿,處理不當也容易對商業銀行的聲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正如本案所述,原告許某是在多次與B銀行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才提起訴訟的。對此,商業銀行應規范相應的客戶投訴處理制度,落實投訴處理流程、回復安排、調查程序及補償或賠償機制等相關問題。一旦發現侵害客戶名譽權的情形,應立即啟動該機制,切實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將訴訟風險化解在投訴環節,減少甚至消除對商業銀行聲譽產生的不利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法律事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