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各商業銀行2009年年報的披露,撥備覆蓋率指標開始逐步進入公眾和媒體的視野。截至2009年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55.02%,比年初大幅上升38.57個百分點。從各行公布的2009年年報來看,相比2008年,各行的撥備覆蓋率都有一定提高,提高幅度最高的前三甲銀行是深圳發展銀行(57%)、民生銀行(56%)和浦發銀行(54%)。除了農業銀行外,各行的撥備覆蓋率指標均在150%以上,最高的興業銀行達到255%,最低的中信銀行也達到了150%,正在股改中的農業銀行,2009年的撥備覆蓋率也已超過100%,達到105%,增幅41%。
根據對2002年到2009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撥備覆蓋情況統計來看,撥備覆蓋率從2002年的6.9%提高到2009年的155.0%,遠遠超過國際同業80%至90%左右的水平。毫無疑問,撥備覆蓋率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衡量財務狀況和抵御信用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文將就該指標的內涵、實際運用進行評價和研究,并通過對該指標的詳細解析提出政策性建議。
撥備覆蓋率指標的由來
撥備覆蓋率指標首見于2004年2月銀監會發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該文件對撥備覆蓋率指標的計算方法首次進行了規定,并將其界定為一項評價商業銀行資產安全狀況的財務指標,撥備覆蓋率越高則評分越高。撥備覆蓋率是貸款損失準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該比率最佳狀態為100%。


公式的分母部分包括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以及損失類貸款,這三類貸款合并在一起統稱為不良貸款,其余額由各商業銀行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確定。與不良貸款相對應的是良好貸款,即按照五級分類標準確定的正常類貸款和關注類貸款。
公式的分子部分,貸款損失準備包括一般準備、專項準備和特種準備。這三項準備的定義《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即銀行應當按照謹慎會計原則,合理估計貸款可能發生的損失,及時計提貸款損失準備。一般準備是根據全部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用于彌補尚未識別的可能性損失的準備;專項準備是指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后,按每筆貸款損失的程度計提的用于彌補專項損失的準備;特種準備指針對某一國家、地區、行業或某一類貸款風險計提的準備。
自此之后,撥備覆蓋率指標與商業銀行的評價開始密不可分。盡管2005年12月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試行)》中已經不再包含該指標。但銀監會在2006年發布的《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中又提出,國有商業銀行在財務重組時完成當年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應不低于60%,之后在確保財務穩健的前提下逐年提高該比例,爭取在5年內達到100%。撥備覆蓋率指標客觀上已經成為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一個硬指標。
截至目前,銀監會未對撥備覆蓋率指標的計算公式進行重新修訂,雖《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并未明文廢止,但有些商業銀行在計算撥備覆蓋率時實際已改用新準則規定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除以不良貸款余額計算。

撥備覆蓋率指標的解析
撥備覆蓋率是資產質量指標還是風險抵補能力指標?
要解答撥備覆蓋率是否越高越好的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該指標究竟是用于評價資產質量還是風險抵補能力的指標。撥備覆蓋率指標的分子是貸款減值準備,即商業銀行預計的貸款損失,分母是不良貸款。
從分母的角度來看,不良貸款余額越低,則撥備覆蓋率越高,就此而言,將撥備覆蓋率視為一項衡量資產質量的指標似乎是恰當的,因為較少的不良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表明貸款質量較好;但是從分子的角度來看,預計的貸款損失越高則撥備覆蓋率越高,這時如果將撥備覆蓋率作為資產質量評價指標就變得難以解釋了,預計損失越高說明資產質量越好的結論從邏輯上是解釋不通的,反過來說如果預計損失越少(撥備覆蓋率越低)則正好說明貸款質量越好(前提是商業銀行對預計損失的估計是客觀公允的)。
上述分析使我們得到一個矛盾的結論:從分母角度看撥備覆蓋率越高說明資產質量越好,而從分子角度考慮則是撥備覆蓋率越低資產質量越好。因此,在不考慮撥備覆蓋率指標設計方面所存在問題的情況下,《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中將其作為一項評價資產質量的指標可能難以真正發揮作用。事實上,考慮撥備覆蓋率推出時的背景,將其作為一項衡量信貸風險抵補程度的指標可能更為適宜,至少在評價方面不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即撥備覆蓋率越高說明對不良貸款損失風險的抵補能力越強。
撥備覆蓋率是否具有可比性?
新會計準則從維護會計原則的一致性、中立性及持續經營等立場出發,不要求銀行對未來預期損失提取減值準備;而《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注重審慎性、強調保護廣大存款人的利益,要求銀行對未來預期損失提取1%的一般準備。另外,監管當局要求商業銀行根據貸款五級分類結果,采用簡單的比例法即五級分類法來計算其應提取的專項準備;而新會計準則則要求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兩種計提方法的較大差異必然導致不同的計提結果。如一筆1億元的貸款,在賬上可能表現為1億元,但是根據未來現金流量的測算,它的折現現金流只有9000萬元,那么就需要計提1000萬元的貸款減值準備。若按五級分類,假如這筆貸款只是關注類,則只需按2%的比例提取貸款損失專項準備。
監管規則與會計準則的矛盾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的混亂。現在各商業銀行計算撥備覆蓋率時候,根據年報的注解,有些是采用新會計準則計算分子部分,比如浦發銀行,而有些銀行,如深圳發展銀行則仍沿用《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來計算撥備覆蓋率的分子部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由于撥備覆蓋率的計算在技術上的差異性太大,導致其缺乏可比性。
撥備覆蓋率越高越好嗎?
撥備覆蓋率被作為衡量銀行抵御信用風險能力大小的工具。那么,是否可以說,撥備覆蓋率越高,商業銀行抵御信用風險的能力就越高呢?似乎不那么簡單。應當說,撥備覆蓋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銀行抵御信用風險的能力,在特定范圍內,高覆蓋率比低覆蓋率好。但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高撥備覆蓋率都比低覆蓋率好,更不是越高越好。
如果商業銀行通過核銷清收等手段將不良貸款全部消除,即使其對良好貸款僅提取極少量的撥備(風險抵補水平嚴重不足),其撥備覆蓋率同樣會趨于無窮大。盡管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可能并不會出現,但卻指出了撥備覆蓋率指標存在的一個重大缺陷,即商業銀行可能通過某些安排實現對該指標的操縱,使得撥備覆蓋率的計算成為一個數字游戲。而對于撥備覆蓋率的影響有以下幾個因素:
不良貸款的結構。根據新的會計準則,計提撥備的基本計算方法是:根據減值貸款未來收回本息的可能性和貸款現值比較的差額作為提取貸款減值的依據。對于確認具有減值可能性的貸款,無論是單獨計提還是組合計提,會計師都將會逐筆審核提取撥備。由于不同的貸款結構,其未來收回本息的可能性不同,未來損失的可能性也不同。
所以,即使兩家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完全相同,其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會不同。
假設有A、B兩家銀行,不良貸款總量都是100億元,計提的撥備A銀行為80億元,B銀行為100億元,從而撥備覆蓋率分別是80%和100%,但是A銀行的100億元不良貸款中,次級貸款為60億元,可疑貸款為30億元,損失貸款為10億元,而B銀行的不良貸款中,次級貸款為30億元,可疑貸款為30億元,損失貸款為40億元。按照歷史經驗,三類不良貸款損失的概率是不同的。假設A銀行的貸款損失為40億元,B銀行的貸款損失為62.5億元。按相應的預期損失計算,A銀行的撥備彌補損失的比率為200%,B銀行的撥備彌補損失的比率為160%。
所以,并不能說撥備覆蓋率達到100%銀行,其抵御信用風險的能力就一定比撥備覆蓋率為80%的銀行強。因此,也不能否定這樣一個觀點:一個撥備覆蓋率相對低的銀行,可能實際上是一家好銀行。
貸款分類偏離也會導致撥備覆蓋率的偏差。從撥備覆蓋率的計算公式可知,如果貸款分類不準確,撥備覆蓋率指標也就很難準確反映準備金對信用風險的抵補程度。因此,即使是同一家銀行,只要其在貸款分類尺度或政策上輕微調整,就有可能改變撥備覆蓋率。同樣的貸款減值準備,有可能銀行為了達到監管要求的150%,而對某些或某類貸款的分類進行技術上的適度調整,比如將次級類貸款調整為關注類貸款,通過調節分母,使分母變小,而提高了撥備覆蓋率。
目前,貸款分類都由各商業銀行自行制定細則實施。由于銀行內部經營指標的層層分解考核以及銀行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分類的偏差成為一種現行制度下的常態。根據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分類進行現場檢查顯示:2004年和2005年全部被檢查銀行的不良貸款實際數比賬面數分別多16%和14%。
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由于計提的不良貸款撥備會直接記入損益表沖減當期利潤,因此撥備對銀行業績有直接影響。撥備資金來自銀行的利潤,凈利潤和撥備資金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在撥備多少為宜缺乏客觀依據的情況下,撥備很容易成為銀行利潤的調節器:當銀行財務狀況不是很好的時候,為了給人以利潤豐厚的印象,有些銀行就少提撥備;而當銀行財務很好的時候,為了將一些利潤留到下年,或不愿給股東分紅,銀行也可以多提撥備。對于銀行來說,反正多提的撥備仍留在行內,少提點撥備也不至于影響銀行開業。
另外,對利潤的影響主要是看商業銀行采取何種方式提高撥備覆蓋率。除了利潤計提提高撥備外,另一種提高覆蓋率的方式是,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這樣一種操作的結果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下降,撥備余額相應下降,而在分子分母同時下降的情況下,撥備覆蓋率提高。如果用這種方法,商業銀行對凈利潤的影響可能非常有限。
是否有考慮系統性風險。在同一家銀行,是否在不同時期,其撥備覆蓋率一樣,能否說明其抵御風險的能力是一樣呢?答案是顯然不一樣的。所以,該指標并沒有考慮到經濟周期對銀行抵御風險能力的評判。從長期來看,如果監管當局要把撥備覆蓋率指標作為衡量一家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就不得不考慮經濟波動性和周期性。
對完善撥備考核方法的政策建議
撥備覆蓋率指標存在上述問題,并沒有否定銀行撥備的重要性,也沒有否認對撥備情況進行衡量和考核的必要性。至于要完善貸款減值撥備的考核指標,監管當局則須明確所要考核的實質應是銀行沖銷貸款損失的實際能力。銀行具備沖銷貸款損失的能力,是防范信用風險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須把對貸款減值撥備的考核重點放在彌補損失的能力上。
在現有撥備覆蓋率的公式中,分母“不良貸款”是不能按期還本付息的那一部分貸款。但這部分貸款最終并不都會變成損失,而只有最終發生損失的那部分才需要沖銷。相應的,就要把撥備的對應物由全部不良貸款轉變為不良貸款的預計損失。
綜合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兩方面來衡量銀行資產質量,可用“撥備充足率”的概念。也就是按照監管層要求計提的撥備定義為“應計撥備”,而把銀行出于自身穩健經驗等因素實際計提的撥備定義為“實際撥備”,由“實際撥備/應計撥備”的相對值來反映撥備充足的情況。

關于各類貸款的損失概率。財政部規定的計提比例如下:關注類貸款計提比例為2%;次級類計提比例為25%;可疑類計提比例為50%;損失類計提比例為100%。財政部的這個計提標準,是以各類貸款損失概率為前提的,應當說,這個損失概率其思路是比較合理和客觀的,可以借鑒其比例,對各類貸款的損失比例進行調整。
可以利用遷徙率及歷史上的回收率測算各主要商業銀行五級分類的每一類貸款的應提撥備水平。根據資產管理公司歷史上的不良貸款回收率水平,估計可疑類貸款的準備金應提水平為78%。同時假定損失類貸款準備金應提水平為100%,在此基礎上利用遷徙矩陣,也可得出銀行正常、關注和次級貸款應提取的準備金水平。
對那些風險高、管理能力差、案件高發、貸款激增的銀行,可以實行差別化監管。其貸款損失率可以相應的提高,撥備充足率也應要求提高。此外,向下遷徙率高、不良貸款預期損失水平高的銀行(如不良貸款中可疑及損失類貸款占比較高的銀行),也應提高撥備充足率的要求。
撥備充足率指標也有局限性,通過一個簡單的指標可能難以全面反映一家銀行信用抵補能力的全貌。實際工作中,監管部門還應結合一家銀行的管理情況、發展戰略等,運用多種手段,多管齊下,督促銀行機構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期利益的關系,處理好股東收益與債權人風險的關系,處理好單家銀行業務發展與銀行體系穩健運行的關系,實現共贏,協調發展。同時,在新會計準則下的《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指引》應盡快制定出臺,為做好準備金監管提供堅實的法規依據和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廣東發展銀行總行特華博士后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