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教授著新書《上下求索》,分《危機觀察》、《光大之道》兩冊,匯集了他近幾年探究金融發展規律和致力金融改革實踐的所思所悟所言所行。綜覽全書,從全球金融危機紛繁復雜現象中洞見本質,在光大集團改革發展實務中循經把脈,一以貫之的,是哲學思辨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一個真正的金融家首先必須是一個哲學家。”當今世界,經濟與金融相互滲透、緊密融合,經濟關系、社會資產日益金融化,金融領域的問題往往是社會領域諸多問題的映射,同時又對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重大影響。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以戰略的高度、哲學的思維、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解決金融問題,方顯金融家的大智慧、大才略。
哲學的眼光可以讓人更加敏銳。《上下求索─危機觀察》中收錄了作者對這次危機的起因、發展形態、危機處理方式的觀察與分析,有事前的預見、事中的判斷,更有事后的反思。作者2007年4月在《認識經濟運動規律,警惕經濟拐點下的金融風險》一文提出“當前主要金融風險可能來自于外匯儲備過高”; 2008年初在“兩會”上提出執行貨幣政策要“貴在有度,重在結構”,以及“現在就要考慮調控過度問題”; 2008年9月提出這場危機的軌跡是:美國次貸危機─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性經濟危機”;2008年11月《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理論與實踐思考》一文中反思了“新自由主義”,認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將呼喚新的經濟金融理論”,而新的經濟金融理論的內核,應該是闡述好“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辯證關系,即有無“同一性”與誰為“第一性”問題。作者對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的敏感性和預見性,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思考的深刻性與前瞻性,體現了對求證與邏輯這兩大哲學工具的充分運用,更體現了哲學思想的力量。
哲學的思維令人更加睿智。所謂哲學思考的基本要求,就是以開放的思維,努力尋求符合統一性、合理性尤其是規律性標準的解決之道。唐雙寧教授并不滿足于對金融危機表象的思考與判斷,他更關注的是,當金融波動已成常態,中國該如何應對。在《60周年:中國的借鑒、機遇與選擇》一文中,他提出此次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六大機遇,闡述了中國的選擇特別是金融的機遇與道路選擇問題。他由危機引起對我國金融體制、國家“軟實力”、國際貨幣體制改革的思考,著眼長遠,頗有啟迪。在《金融家應當樹立的八個意識》中,他更深刻分析了金融發展的普遍規律,強調金融家應該具備唯“我”意識、逆向思維意識、分散意識、均衡意識、差別意識、聯動意識、超越意識、全局意識這八個意識。這是個人經驗的深刻提煉,亦可為金融同仁共勉。
哲學的方法使人更加務實。在《上下求索─光大之道》中,作者詳細記載了近些年為光大改革重組奔走呼號、櫛風沐雨的實踐歷程。面對這場“天書式的改革”,他提出謀子更要謀勢,謀近更要謀遠,謀虛更要謀實,謀業更要謀根;不但要坐而論道,更要起而行之,而攻堅克難的法寶仍然是哲學。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等高度,解剖與分析光大集團當時存在的“三多三低”困難以及“六個復雜性”,從宏觀上給光大的改革圈定了“三大戰役、四大戰場”,從抓“主要矛盾的角度”把光大銀行擺在光大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作為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試驗田和試水者,光大集團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光大改革的影響已不局限于這家特大型央企自身,其貢獻更多體現在對中國金融業發展道路義無反顧的探索上。作者在書中坦陳面對難題的困惑與壓力,剖析尋求發展的思路與方法,不但真實展現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復雜性,其解決典型問題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具有普遍的指導價值。
“每天面對大量錯綜復雜的矛盾,學好哲學受益無窮。學好哲學,掌握了辯證法,工作生活中不但是得心應手,而且是其樂無窮……”唐雙寧教授在《上下求索》中詮釋出金融與哲學交織輝映的雙重魅力,其知,其行,其神,對于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和實務工作者,頗具借鑒學習意義。開卷有益,希望我們的金融家們也能夠多學一點哲學,多懂一點哲學,多用一點哲學。
是為文。
(作者系中國金融學會原副會長、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