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服務“三農”的能力也明顯增強。但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著許多滯后因素,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仍然乏力。本文以黑龍江省縣域金融發展狀況為例,試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農村金融體系嚴重萎縮,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城鄉金融發展失衡,金融二元結構特征突出,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運行中一個主要的結構性矛盾。
縣域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仍然較低。自1999年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逐步撤出,基本取消了縣一級分支機構和放款權(放貸權上收的實際情況,比如可以分銀行、分時期和分層級說明房貸權限的上收)。至今共撤銷了約31000多個縣級以下營業網點,且現有網點主要是集中于縣城,鄉鎮農村金融基本上被邊緣化。以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為例,1999年以來共計撤銷縣級以下營業網點1350余家,40%以上的網點被撤銷,而同一時期僅新增206家網點(見表1)。這使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金融服務空白,加深了農村金融資金供給不足的程度,農村金融體系出現“空洞化”現象,農村金融服務嚴重缺失。
農村信貸資金投放仍然不足。金融機構作為企業,自身有追逐利潤、求生存、謀發展的需求,為了維持生存,大量資金依舊被投放到城市領域,支農力度與商業可持續經營之間發生了嚴重沖突。以黑龍江省為例,截至2009年末(見表2),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省總額的22.4%和22.1%,且存貸差較大,貸存比為54.5%。這其中,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其占比最大,其在農村地區存款余額達到農村存款余額的70%以上,但其涉農貸款余額卻不足農村貸款余額的11%。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兩個大漏斗外,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以及小額貸款公司在農村的信貸投入比例也非常低,僅占到總額的7%。由此可見,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占比較少,規模不大,支農能力和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缺乏充分競爭使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仍然弱化。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是一種以農村信用社為主,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并存的格局。其中,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長期處于壟斷性地位。以黑龍江省為例,相對其他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不僅網點多,占到縣級以下營業網點總數的59%,而且業務規模大,截至2009年末其貸款余額占到總額的80%以上(見表3)。農村信用社“一社獨大”,這使得農村金融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格局,導致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種類單調,基本上只有傳統的存貸業務,中間業務種類很少,農村金融服務的效率不高。
農村保險發展仍然滯后。農業保險具有賠付率高、回報率低的固有特點,保險公司在實行商業化經營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使農業保險業務日趨萎縮。以黑龍江省為例,全省政策性涉農保險機構僅有2家,而商業性涉農保險業務則基本空白。2009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9010萬畝,僅2584萬畝用保險方式補償了災害損失,保險公司綜合賠付率高達79.2%。農業保險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機構對農業、農村企業的風險評估,成為“惜貸”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僅加劇了農村金融供給緊張的狀況,并且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增長的進程。
民間金融監管缺失增大了風險。在正規金融機構滿足不了農村金融需求的情況下,農村民間借貸在活躍農村金融市場,促進農村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成為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有益補充。但由于存在參與者多、涉及面廣、操作不規范,且極為分散和隱秘等特征,使得對它的監管異常困難。由于農村民間金融長期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之外,一旦出現大的宏觀經濟和政策波動,極易導致金融風險的發生,從而影響到農村地區的經濟金融穩定,導致出現社會不穩定隱患。
健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
健全正規政策性金融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下,僅依靠商業金融是遠遠不夠的。當前,要盡快明確農村政策性金融組織的市場定位,延伸其業務范圍,拓展支農領域,將支持重點逐步由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領域。進一步推進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進程,給予其更多政策支持、稅收優惠、利率浮動空間,引導其進一步創新金融服務,推出更多的適合農民的、便民的金融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充分發揮其支農主力軍和正規軍的作用。
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據有關專家抽樣調查測算,全國民間融資規模已達到8000億#12316;10000億元左右。但存在缺乏法律約束、風險大、不穩定、盲目性、不夠規范等問題。建議國家盡快制定《民間借貸法》等法律法規,明確其借貸最高額度、利率等內容,要求借貸雙方向稅務部門納稅、到公證機關進行公證,打擊高額暴利行為,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改善民間借貸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納入規范化、契約化軌道,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應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著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以及地區性中小銀行,特別是重點引導各類資本到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不足、金融競爭不充分的地區投資設立機構。要在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的基礎上,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鼓勵其在完善內控機制和風險防范的前提下,堅持商業可持續發展,努力為“三農”提供低成本、快捷、實惠的金融服務,滿足包括農戶在內的各類農村經濟主題的融資需求。
健全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的保險體系。我國當前比較適合采取建立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商業性保險為輔的保障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構筑以政策性保險為主體的農業保險體系。主要承包農業自然風險中的可保風險,提供政府救助之外的補充保障。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對因重大自然災害形成的大額賠付,由風險基金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逐步形成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
建立完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一方面,加大政府對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政府出資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增強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扶持建立農村信貸擔?;?。鼓勵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和協會組織創辦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擔保公司。另一方面,建立信用擔保機構風險分散機制,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盡快建立統一的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加強對擔保機構日常業務運行的監督指導,引導信用擔保機構規范運作。積極開展對信用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規范企業、擔保中介、貸款銀行之間的信用關系,整合各方面信用信息,預防擔保中介失信帶來的金融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