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高回報的投資”,即使是算“經濟賬”,政府也“賺了一大筆錢”。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小”縣城吳起,堅持實施著一個“不小”的舉措: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免費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實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齡在45歲以下的人,進行各類技能培訓也都由政府“埋單”。其村民也說:我們不羨慕城里人了。
去年的一條新聞引起人們關注,陜西的神木縣2009年3月開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現在吳起縣又實現了“免費教育”,這可讓全國人民羨慕死了:我們什么時候免費?
有人說,他們搞免費,因為有錢。不錯,神木縣實現免費醫療一年才花了1.5個億,而神木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全縣財政總收入93.26億元,完全不成問題。吳起縣由于石油資源豐富,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一年的財政收入是16個億,而讓全縣的孩子免費寄宿就讀,每年的財政開支也不過5000萬左右,完全不成問題。
但是,這里僅僅是錢的問題嗎?全國比神木縣和吳起縣富裕的縣(市)并不少,神木在百強縣中排名第92位,那全國起碼也應該有其他91個縣(市)可以實現免費醫療;吳起縣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排名中居第68位,那其他67個縣(市)也早該實行“免費教育”啊,為什么一個沒有?而且,從財力的角度看,這些“免費”縣(市)都應該出在沿海發達地區,怎么卻出在陜西?
其實,我們都知道,解決老百姓的民生問題,缺的不是錢,而是執政為民的理念、關注民生的感情。
政府的錢往哪里花才合算?吳起的縣委書記有一筆賬:修一公里路大概需要投入5000萬元,而讓全縣的孩子免費寄宿就讀,每年的財政開支也是5000萬左右。他說:要想提高全民素質,教育是根本的方法,所以,這樣的投入值得。同樣,神木的縣委書記也認為,“民生是高回報的投資”,即使是算“經濟賬”,政府也“賺了一大筆錢”。然而,某些官員的看法則恰恰相反,在他們頭腦里,修路是看得見的政績,教育免費則是看不見的政績,他們寧可修路也不辦教育,相反,還要通過擇校費為財政增收呢。
我們說,一些地方趕不上神木和吳起,主要是思想認識上存在差距。那么,怎樣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是靠他們自覺,還是靠上級教育,或者靠群眾“倒逼”?恐怕都不是辦法。竊以為,從上面說,上級應該對推倒民生“三座大山”作出具體安排,提出要求,督促地方政府落實;從下面說,要讓老百姓對財政支出有發言權和決定權。僅靠神木和吳起的示范作用,讓官員良心發現,估計十年八年也難以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