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致富,也就是依靠踏實工作致富的觀念,一直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現在看來,這一傳統致富觀已經被日益邊緣化,尤其是在中青年群體中。炒股熱、炒房熱等,既不妨認為體現了社會進步、多元的一面,也可以說折射了經濟發展的困惑。多數人認同踏實工作難致富,則反映出了一種群體性的焦躁心理,值得認真對待。
“很多長輩辛苦工作一輩子就積攢下幾十萬元。相反地,很多根本不踏實工作的人,僅僅靠炒房、炒股就成了百萬富翁”,報道中一位“80后”的感嘆特別震動人心。稍稍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年輕一代對踏實工作很難致富的抱怨情緒,更多地緣于對現實的體驗和認知。胡潤的富豪榜早已昭示,樓市、股市是造就中國富豪的“夢工廠”,這一致富“路線圖”與其他國家迥然不同,堪稱特色鮮明。當被國家寄予重望的央企按國資委官員的話說,都已經“不務正業”去蜂擁炒房的時候,年輕人緊緊跟上又有什么奇怪呢?
有人說,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先后出現了勞動、創辦實業、投資等三種創富模式,其實還有另一種隱形模式,即依靠權力尋租致富。在這四種創富模式中,勞動即所謂踏實工作創造價值的速度已經被遠遠拋在了后面。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前20年中,勞動力的價值增長了20倍,而資本的增值是2000倍。至于權力尋租致富,雖然是一種隱形模式,但其暴富的效率,已經從一個接一個的貪腐大案中顯露了尊容。可以說,無論是哪種致富模式,權力這塊砝碼的作用已經近似于一覽眾山小。進入資本市場的黃光裕要尋找靠山,投身于實體經濟的人們,為了獲得豐厚的回報,也更愿意從事采礦等資源性或壟斷性行業,原因均在于此。
幾種不同的創富模式,效率卻天差地別,不能不說人們放棄踏實致富的想法相當理性,站在個人選擇自由的立場,無可厚非。但如果把目光放得遠大一點,思考得更深一些,我們又無法釋然。從經濟上講,一個國家過度依賴非生產部門,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無疑是在累積泡沫;而從社會的角度講,如果一個國家的多數人熱衷于虛擬經濟,都寄希望于在資本市場一夜暴富,投機、浮躁的心理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這樣的民族前途何在?
創富的渠道越來越單一,青年一代的出路越來越窄,這是當前非常緊迫的問題。中國青年報調查中的多數為“80后”,今年2月,另有媒體專門針對“80”后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八成“80后”存款不足10萬元,“買房結婚”成為他們的第一恐慌。兩個調查合而觀之,以房地產為驅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危害彰顯得十分清晰。“80后”一代,如果沒有先天的任何憑借,必須自己打拼,在勞動力報酬很低的情況下,似乎就只剩下了兩種命運,一是踏實工作,但淪為“房奴”,二是如本次調查中的多數人一樣,爭取在資本市場博一把,終結“買房結婚”的恐慌。盡管誰都知道當“炒錢族”也有巨大風險,但對一個沒有其他資源的人來說,資本市場畢竟具有相對公平的特點。面對這樣的仿佛看不到向上希望的青年一代,誰又好意思和其奢談“理想”呢?
創富渠道單一非社會之福,因為它將吸附所有資源,逼使人們都去擠一條獨木橋,最終形成的是一個畸形的社會,哪怕它綻放著表面的繁榮。要讓幾種創富模式都發揮作用,引導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只有加緊做好三個工作:改變權力失范的現狀,讓權力在規范中運行;提高勞動報酬,使踏實工作也可以致富,至少是“小富”;推動經濟轉型,那種加劇部分群體的被剝奪感、拉大貧富差距的發展模式早該擯棄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