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只有9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卻是全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中瑞兩國經濟一直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雙邊經貿合作成果豐碩。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瑞典的第二大進出口貿易伙伴。瑞典在華現有600家企業,其中絕大多數都需要在中國進行采購。而對于采購產品的質量控制,成為許多瑞典在華企業關注的問題。為此,瑞典貿易委員會(Swedish Trade Council)提出了一個為期3年的合作項目——中國一瑞典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項目(SSSBP)。該項目涵蓋采購、環境保護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等三大內容,由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館、瑞典貿易委員會和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執行。
瑞典駐上海總領事館的陳士俏女士介紹說:“SSSBP關注可持續發展、采購、環保與企業社會責任等問題,是在中國果購的瑞典企業和他們中國供應商的交流平臺和資源分享的寶庫。”
構建中瑞資源平臺
《進出口經理人》:請介紹一下SSSBP項目的情況。為什么要實施這個項目,目前開展情況如何?
陳士俏:目前瑞典在華有600家企業,其中絕大多數都需要在中國進行采購,而對于采購產品的質量控制以及生產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成為許多企業關注的一個問題。對于大企業而言,他們有能力通過專門的部門對供應商進行控制,而對于大多數瑞典中小企業而言,他們缺乏足夠的信息、資源和交流平臺來落實這樣的工作。
除此之外,對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本項目的重點內容之一。我們主要通過各類研討會和專門會議、瑞典大學和中國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研討等形式對供應商進行培訓,幫助他們分享經驗、交流信息。
《進出口經理人》:關于您提到SSSBP項目涉及到供應商管理,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陳士俏:SSSBP主要培訓瑞典企業和他們的中國供應商,幫助他們認識如何做才能滿足國際通行認可的質量標準,如何通過對質量的控制迅速提升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幫助企業認識到這不是一項成本支出,而是一項對企業、社會都有利有意的收益。我們的具體做法是通過瑞典企業邀請他們的在華供應商來參加我們的研討會,一起分享經驗,并互相學習。
實現可持續商業合作
《進出口經理人》: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瑞典的情況和瑞典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情況。中瑞之間還有哪些經貿合作的可能?
陳士俏:如前所述,從進出口總量而言,中國已經是瑞典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幾乎每兩天就有一家瑞典企業在華建立公司。現在盡管這一指標下降為每周兩家,我們依然很高興地看到兩國之間經濟臺作地不斷加深。2009年的數據顯示,瑞典從中國的進口額為438.75億瑞典克朗,而向中國的出口額是313.02億瑞典克朗。日前瑞典政府正在積極推動瑞典的綠色產業,包括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產業對中國的出口,服務貿易和各類第三產業也是瑞典對華投資的新領域。我們已經參與到無錫太湖新城的規劃建設之中,運用瑞典建設生態城市的經駿幫助無錫建設他們的生態宜居城市。
《進出口經理人》:您認為中國供應商目前的優勢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陳士俏:中國供應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學習能力非常強,越來越注重服務,愿意為提升自身實力投資。但是對于國際化的標準和通行作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對質量穩定性控制能力尚顯薄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同度和執行力還需要提高。
《進出口經理人》:瑞典的企業是如何承擔起社會責任的,有哪些經驗可以與中國企業分享?
陳士俏:瑞典企業一直比較注重創新實踐、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員工的培養。對質量有高度關注。對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高度認同,這些都是我們愿意與中國企業分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