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為何突然不下單了?
A公司制定有員工保守商業秘密的規章制度。甲10月起擔任A公司外貿部部長,并與A公司簽訂了保密合同。甲在職期間,自責代表A公司與日本J1、J2、J3公司(為A公司的長期固定客戶)進行貿易交易。甲次年7月離開A公司。甲和乙為夫妻關系,乙為B公司股東。2001年2~8月期間,乙以B公司名義與J1、J2、J3公司進行交易,此期間B公司與J1、J2、J3的交易價格總比A公司售價低,J1、J2、J3在此期間不再與A公司交易。
A公司發現上述情況后,認為甲通過其妻乙及B公司使用A公司客戶名單,違反了A公司和甲雙方的保密合同約定,甲的行為侵犯了A公司商業秘密,A公司遂訴至人民法院,請求判令甲、乙及B公司賠償經濟損失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經過一審、二審,法院終審判決甲等賠償經濟損失×××元,并立即停止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A公司的客戶名單。
爭議焦點
一直以來,外貿行業的業務員跳槽、高管自立門戶,利用原任職企業的客戶信息、價格信息等資料進行經營的情況似乎見怪不怪,但隨著商業秘密涉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商業秘密的維權已逐漸受到外貿企業的重視。然而,在商業秘密侵權糾紛的案例當中,受害企業往往會面對舉證困難的局面,原因在于其本身的企業商業秘密保護體系有待完善。筆者將從這則外貿業務員與公司的商業秘密糾紛案件來分析當中的爭議焦點,并談談外貿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的問題。
外貿公司的客戶名單是否是商業秘密?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根據前述定義,商業秘密具有非公知性、實用性和管理性三大特性。
本案中,J1、J2、J3公司屬于A公司客戶名單,但并不是單純的名單列舉,而是包括了客戶聯系方式、產品需求范圍,價格承受范圍、交易習慣等經過一定時間、資金和勞動積累起來的經營信息,這些客戶信息并不能簡單地通過公開的信息查詢和資料收集途徑獲得,也就是具有非公知性;這些信息能為A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也就是具有實用性;加上A公司與甲簽訂了保密合同,且A公司制定了相關保密制度,可以認為A公司實施了必要的保密措施,也就是具備了管理性。因此,可以認定本案中的客戶名單屬于A公司商業秘密。
如何認定某甲實施了侵犯A公司商業秘密的行為?
在司法實踐中,“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在商業秘密糾紛案件的審理中,被人民法院廣泛應用。所謂“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是指如果被告所使用的商業信息與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相同或實質性相似,同時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備了掌握該商業秘密的條件,那么就必須由被告來證明其所使用的商業信息的合法來源,否則即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在本案中,甲曾任職A公司貿易部部長,具備掌握客戶名單信息的條件,而且其妻所使用的交易信息與A公司的客戶名單相同,而甲夫婦又無法證明該信息有其他合法來源,因此法院認定某甲實施了侵犯A公司商業秘密的行為。
公司的損失應如何計算?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被告因侵犯商業秘密造成原告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被告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得的利潤。根據這一規定,本案中,法院以A公司正常情況下每1美元可獲純利潤0.8元人民幣,再乘以被告經營所得的美元數額得到損失額,即為某甲的賠償數額。
律師提示
認識“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的應用要求
上文提到過“實質性相似加接觸”規則的含義,看上去對原告也就是擁有商業秘密的企業有利,但仔細分析,要適用這一規則,原告企業必須證明以下幾個要點:
證明該信息具有商業秘密“三性”,即非公知性、實用性、管理性。也就是說,原告公司要證明涉案商業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以及證明這些信息能給原告帶來經濟利益,且原告對該信息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
要證明被告所使用的信息與原告的商業秘密實質性相同或相似。
要證明被告有條件接觸這些秘密信息,如曾任職、曾合作等。
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原告要證明侵權人侵犯了其商業秘密,必須能夠列舉充分的證據材料來證明以上要點,否則,原告往往會因為舉證不充分而面臨訴訟請求被駁回的不利局面。
建立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企業要防止商業秘密受到侵犯,建立企業內部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是重要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通過這個體系規范企業日常的保密工作,提高員工的保密意識;另一方面,侵權糾紛發生時,能夠提供有利的證據。建立企業商業秘密保護體系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保密合同體系
企業應劃定企業商業秘密的范圍以及能夠接觸秘密的人員范圍,并與其簽訂保密合同。保密合同應當針對員工在生產經營全流程中的保密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
除保密合同之外,應該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有選擇性地應用其他相關文件,包括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之間的競業禁止協議,要求參與重大項目人員簽署保密承諾書,以及要求離職人員簽署保密承諾書等。
保密合同還可以在對外交易中使用,即與其他可能接觸秘密的機構(如項目談判方、經銷商、代理商等)簽訂保密協議。在企業與合作伙伴進行技術轉讓、委托開發、項目談判、材料采購、產品銷售代理過程中簽署單獨的保密合同,或在有關商業合作協議中制定商業秘密保護的條款。
保密制度 企業可通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并在企業內發布,規范日常保密工作。保密制度是一個體系,包括總的保密制度及針對各個部門、各種業務的細化制度,如各部門的保密制度及信息安全特別規定(如技術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和采購銷售部門等)、含商業秘密的檔案管理制度、來訪接待管理制度、對外宣傳審查規定和辦公垃圾處理規定等。保密制度應當貫穿生產經營的整個流程和各個可能泄密的環節。
員工保密意識 包括對保密合同內容的解釋以及保密制度的宣講。
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并保留相關文件資料、合同和記錄等,能夠為商業秘密糾紛案件提供有力的證據。具體來說,在商業秘密糾紛案件中,上述這些措施能夠有力證明商業秘密的“三性”,并且證明企業已經采取了必要的保密措施。劃定能夠接觸秘密的人員名單、設置人員權限并簽訂相關合同是“具備掌握信息條件”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