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到阿龍時,他正在鈴鐺胡同那個老北京物件兒博物館接待中央電視臺的拍攝。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兒收藏,阿龍說:“打小我就喜歡北京城老輩子留下的東西,上小學時,看見一個同學拿來兩枚銅錢就喜歡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兩個蘋果把銅錢換到手?!庇辛诉@份兒心氣兒,阿龍收藏北京老物件兒已經(jīng)幾十年,博物館更是一家接著一家開。用阿龍的話說:“我是用實物傳承老百姓的文化……”
茶壺套的風波
老輩子北京人都愛泡茶館兒,還最講究喝熱茶,所以老北京茶館兒大都有茶壺套,為的是天兒冷的時候沏好的茶不涼?,F(xiàn)如今老北京的茶館兒早就沒有了,這茶壺套自然也就成了稀罕物,阿龍收藏的茶壺套就更是來得不容易了。
那還是十幾年前,前門外鮮魚口地區(qū)開始拆遷。要說那地界兒以前可有不少老北京的正宗茶館兒,所以阿龍一得著“有個老爺子要賣茶壺套和茶杯”的信兒就直奔了前門外。可沒想到緊趕慢趕的,剛到鮮魚口,阿龍就看見兩個說東北話的人已經(jīng)早他一步占了先。再一打聽,沒錯,總共28個茶壺套,300多個小茶杯,6000塊錢,已經(jīng)談好了。到了這份兒,要是換了別人,這買賣一準兒就吹了??傻搅税堖@兒就不一樣了,他腦瓜一轉(zhuǎn)就想出了主意。等著吧,這倆“東北人”該栽了。
用阿龍的話說:“我既是想買,就得想招兒?!庇谑撬苯尤チ速u主兒家敲門,因為他打聽好了,價錢談好了是不假,可貨還沒弄走。見了人家老爺子他也不說買茶壺套的事,而是先聊天,告訴人家我是阿龍,就愛收藏老物件兒,不為賣錢,就為了把咱們老祖宗用的東西留下來,那是咱老北京的文化,真要是讓人倒騰走了,那您得后悔一輩子。還別說,阿龍這一通“白話”還真讓老爺子一點兒沒留著就全都交了底。原來老爺子家過去真是開茶館兒的,原本想把這28個茶壺套和300多個小茶杯留給兒子,可兒子不是那么喜歡?,F(xiàn)在既然有人出了6000,還是想給賣了。
阿龍一聽急忙說:“我給您加2000,您就賣給我吧!”加了價錢,老爺子當然高興,他對阿龍說:“這么著吧,你明天再來拿?!卑堃宦犛虚T兒,趕緊說先給定金。可老爺子沒要。第二天天還沒亮,阿龍就去了。想不到見了面,老爺子就說:“這東西6000不能賣了,想要得2萬?!钡?,一宿的工夫,這價兒給碼上去了,怪不得昨個兒人家不收定金,感情是錢這兒頂著呢??砂埢剡^頭一想也是,誰跟錢有仇呀!
沒容得阿龍想出招兒來,那兩個“東北人”也來了。見著阿龍就說:“這東西我們要了,你就別搗亂了?!卑堃粫r想不出轍,只得說:“要不咱們一人一半兒?!笨伞皷|北人”不答應。一見這景兒,這邊老爺子更是搖著腦袋不賣了。
看來想把這茶壺套弄到手還真不那么容易,可阿龍是個為老物件兒敢“發(fā)狂”的人,沒別的,阿龍接著想招兒。于是,第三天一早他又去了鮮魚口,不過這回阿龍是提溜著蘋果、香蕉和二鍋頭進的門兒。進了門兒還是聊天,先說老爺子說話聲音好聽,像自個兒的父親一樣。人常說“佛受一炷香,人受一句話”,看來沒錯,阿龍這話一出口,老爺子就高興了,再一聽阿龍說:“您放心,您這東西到了我這兒,就永遠留在北京了,甭管什么時候,您和您的子孫后代永遠都能看見這些物件兒?!崩蠣斪有睦锔嵙?。最后是沒用2萬,1萬多點兒,28個茶壺套,300多個小茶杯,阿龍全都抱回了家。
這天晚上,阿龍終于踏踏實實睡了個舒服覺??稍缟掀饋碛植惶嵙?,原來兩個“東北人”竟找上門兒來要打他。這回阿龍終于聽出來,敢情是倆韓國人。這下阿龍的底氣更足了,心想,老祖宗的東西弄出北京我都心疼,你們還想弄出中國,門兒都沒有。他說:“別說弄走,你要敢?guī)С霰本?,我就找人嚇死?”這么一嚇唬,兩個韓國人跑了。
如今,在鈴鐺胡同的博物館里就能看到這些茶壺套和小茶杯。阿龍指著一個茶壺套說:“這茶壺套也叫‘福到’,是取茶壺套‘壺套’的諧音。”接著又拿起一個八仙桌上擺放的藍邊小茶杯指著杯底涂著的紅漆說:“這300多個小茶杯個個杯底都涂上了紅色,這是老北京茶館兒的‘規(guī)矩’,那個年月一個窯里燒出上萬個一個模樣的藍邊茶杯,各家茶館買回來就都在杯底涂上不同顏色做記號。所以凡是茶館留下的茶杯,您翻過來看,底下保準都有記號?!蹦?,這百十年的老北京物件兒讓阿龍收到手不說,還能給您聊出老百姓的文化,可見阿龍是沒少下工夫了。
邊“淘換”邊拜師
說阿龍在收藏上沒少下工夫,這話不假,只要您喜歡,甭管拿起哪一件問阿龍,保準是連物件兒帶人帶事的,阿龍都給您說個一清二楚。阿龍說:“這些老祖宗的文化是在淘換老物件兒的時候,跟北京的老人學習來的?!?/p>
有一回,阿龍在后海的舊貨市場淘換到一個清朝時的陶制存錢罐兒,看著這個100多年的地道老物件兒,阿龍當場就虛心地跟市場的老人討教老北京存錢罐兒的文化故事。老人告訴阿龍,老輩子北京城每到大年初一,只要早上起來聽見胡同里賣存錢罐兒的吆喝聲,各家兒就會把存錢罐兒摔碎,一個是圖“歲歲平安”的吉利,再一個就是立馬拿著存錢罐兒里的錢出院門兒到胡同里再買一個新的存錢罐兒,剩下的錢就可以去逛廟會。這么一來,摔碎舊存錢罐兒,再買新存錢罐兒,就成了老輩子胡同里的北京人在大年初一做的頭一件事,所以有北京人說:“當年老北京城的第一號‘大買賣’就是賣存錢罐兒。”
老北京存錢罐兒的故事講完了,阿龍興奮地又亮出來一個絕活:用手擋住耳邊,亮開嗓子,一段地道的老北京賣存錢罐兒吆喝聲就出來了:“賣小盆兒,賣小罐兒,喂豬的淺兒來,攢錢的罐兒……”
您聽這吆喝,絕對是原汁原味兒的京腔,還有那頭頭是道的存錢罐兒的故事,這可全都是阿龍在收藏各式老物件兒的時候刨根問底,沒斷了向人學習、討教才學來的。用阿龍的話說就是“隨時收藏,隨時拜師”。所以收藏幾十年,阿龍的收藏多,學到手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知識更是不少。單就這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阿龍不但是學會了好多種,還知道這吆喝人在吆喝之前用手擋著耳邊,一是告訴旁人,我要喊了,還有一個就是讓吆喝聲傳得更遠些,好讓胡同里大戶人家好幾層院落的深宅大院都能聽見。
“打眼”只當交學費
收藏老北京物件兒,阿龍確實沒斷了學習,也長了不少文化知識??砂堈f他也有“打眼”的時候,他就只當是交學費了。還是在后海,有一回阿龍看上了一個泥三腳香爐,他覺得這東西一看就是老的,沒打愣兒就掏出160元買回家。回到家覺得三腳香爐不太干凈,就找出一個盆倒上水想把香爐刷干凈,刷了半天還是不干凈,干脆把香爐整個泡在盆里。等到早上起來一看,泥香爐全化在水里了。得,160塊錢買了一攤泥。還有一回是去河北三河,阿龍花了1000塊買了一個底下刻著“武寧諸侯”字樣的銅盒,結果回北京沒多少日子就用80塊錢的價兒賣出去了,甭問了,又是一個假貨。雖說是又打了一回眼,結結實實交了920塊錢的“學費”,可阿龍挺想得開,一點不影響買老物件兒的熱情。
阿龍收東西上過當,吃的苦就更甭說了,可阿龍從不后悔,仍是見一件兒收一件兒。現(xiàn)在,阿龍的老北京物件兒博物館從鈴鐺胡同到鑼鼓巷,從中央電視塔到中華萬豐小吃城已經(jīng)不下5家,可阿龍還在不斷收藏。他說:“我收藏的都是咱們老輩子京城百姓衣食住行離不開的老物件兒,因為不能把老祖宗的文化丟了。開博物館就是用實物傳承老百姓的文化。所以我還有很多東西要買,為的是讓咱們的后代了解老祖宗的文化,讓全世界的人都看看老北京百姓的文化?!?/p>
編輯/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