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小明:1982年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奧地利維也納皇家美術學院留學,獲碩士學位,并榮獲奧地利國家文化科研部部長授予的“杰出藝術貢獻獎”;1992年回國定居。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通州某個荒郊野外的雕塑工廠里,魏小明正在工作:一根7米高的大黃泥柱上,搭了幾層腳手架,魏小明在腳手架上細細地刻畫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這根浮雕柱將在中國文聯新大樓里聳立,上面的12組人物分別代表了中國文聯的12個藝術家協會。
魏小明超乎常人的大手夾著一支煙,衣服上沾著一身黃泥,笑容可掬地接受采訪。
雕塑家=復合型民工
魏小明說,眼前的這根7米高的大柱是他所有作品中比較小型的,僅用了兩三噸泥,而他最大的一件作品,用泥45噸。每年他都會創作一些大型作品,這也是魏小明的一個創作原則。駕馭這種大型作品非常考驗一名雕塑家的實力,而如果僅僅關在工作室創作小型作品,能力會受到束縛。
1957年出生的魏小明,趕上了“文革”,下過鄉,在碼頭當過裝卸工,開過起重機。現在看這些經歷,魏小明覺得這些都是在為他的雕塑事業打基礎,因為“雕塑家就是綜合了各種技能的民工”——爬腳手架,像攀巖似的,用手臂的力量把身體一層層往上拉,最高的一次,魏小明每天爬35米的腳手架,危險且不說,這個體力絕非一般人能及;電焊,把鋼架焊接起來;吊裝,大型作品的必經步驟,要會開吊車……
1986年,魏小明拿到維也納皇家美術學院的獎學金赴奧留學,在歐洲待了6年,深受歐洲藝術的影響。魏小明的作品風格浪漫,充滿想象,最重要的一點,魏小明創作堅持親歷親為。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一個人獨自完成所有步驟,無論多復雜多危險,或者多簡單的環節。這個雕塑工廠是北京最大的一個,有兩三百位工人,他們都很喜歡跟魏小明共事。因為魏老師操作所有設備都比工人熟練,而且他一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偶爾還可以指導工人挑戰一些高難度操作。
雕塑也是一項有危險的工作。用切割機切割石頭,尖利石塊很容易崩到人的腦袋上,造成無法想象的傷害。魏小明從來不要學生或者助手使用切割機,每次都親自上陣。他說:“很多雕塑家創作的時候太投入,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掉下來,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但是藝術家要從事創作,這所有的一切都要去承擔。當然我們還是提倡安全操作。”
國際雕塑創作營
1992年,魏小明回國,帶回來一份大禮——國際雕塑創作營。這是上世紀30年代發源于奧地利的一項藝術活動。在此之前,城市的建筑模式是:先由畫師整體規劃藍圖,再由建筑師來完成建筑,最后,雕塑家來為城市增光添彩。創作營的發起人就覺得:為什么不讓雕塑家一開始就參與到整個城市的建設中?一些雕塑家就自發組織起來,在城市的空地上進行自由創作。這種活動很快在全世界風靡,在某段時間內,一批藝術家集中創作、研討,把作品擺放在某個城市。
1996年,天津塘沽開發區想到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增加公共藝術,提高人文環境能為招商引資加分。這跟魏小明的創作營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國內第一屆雕塑創作營開始了——
30位中外雕塑家齊聚開發區,對著一堆石頭開始現場創作。國內和國外藝術家各占一半,工作方法的不同在現場有了明顯的區分:外國藝術家喜歡親自打石刻,而只有一位中國藝術家和外國藝術家一起干得熱火朝天,就是魏小明。
為期40多天的創作,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來現場參觀。魏小明提前跟組委會說好,允許老百姓進到現場來看。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很好玩的場景:天津市民對著石頭指手畫腳,而藝術家也在比比劃劃地詮釋著自己的創作意圖。幾十天下來,天津的老百姓跟瑞典、西班牙等國外的雕塑家相處得非常融洽,大家逐漸找到一種理解,眼看著這些石頭慢慢被賦予生命,老百姓也漸漸喜歡上這些抽象作品,終于認為這些雕塑家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石匠。
閉幕式上,天津市長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每次搞活動,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而這次,是所有人都說好。這個評價讓魏小明很欣慰。后來摩托羅拉等大公司來到開發區后,看到這批雕塑作品,很是驚訝:中國的公共場所居然有這么抽象的作品,可見中國的發展遠比我們想象的迅速。
首戰告捷。1997年、1998年、1999年……魏小明在長春、烏魯木齊、鄂爾多斯、北京等城市舉辦了雕塑創作營。請來國際上最有名的雕塑家,提供給他們往返機票,安排在中國的食宿,之后給他們一兩萬人民幣的勞務費。這種方式是魏小明根據中國當時的現狀分別給雕塑家打電話,說中國現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經濟實力,但是中國正在飛速發展中,你們要是有一件作品能放在中國,應該是非常光榮的事。雕塑家都很感興趣,紛紛表示同意。如果單純買他們一件作品,至少幾百萬元。在這種模式下,通過魏小明組織及協調,安放在全國各省市的雕塑作品超過1000件。這就意味著1000個外國雕塑家在中國留下了他們的作品。這是魏小明獻給祖國的一份大禮。魏小明說:“1992年我回國的時候,就想替國家做點事情。通過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制造一個機會把他們的作品放到中國。作為一個雕塑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共環境中,就是作品有了一個天然的永久博物館,這是一種榮譽。這種榮譽不是我個人的成就。所有雕塑家在這樣的榮譽面前,都不會計較太多利益關系。”
陽光下最陽光的藝術
除了日常教學,具有社會責任的公共場所環境藝術創作,魏小明大多數時間都在進行個人創作。魏小明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他醉心于人體創作,完全不同于傳統人體。他不需要模特,所參照的是自己的想象。這種浪漫主義風格作品表達了一種極致的美,因而也受到很多明星大腕的追捧。
2002年,魏小明和首都規劃委的管理部門共同打造了北京玉泉路的雕塑公園。2008年,魏小明負責整個奧運會場館、奧林匹克中心公園的雕塑藝術,一共有100件作品,出自全世界的杰出雕塑家之手。作為藝術總監,魏小明完全有權力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最顯眼的位置,但他沒有,而是將作品放到一個非常僻靜的角落。魏小明說,自己多年來堅持的人體創作并不適合太喧嘩的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表達的是陽光,但我選擇的還是低調。”
隨著國人審美水平的提高,魏小明的作品被推崇備至,很多都被擺放到城市最重要的位置——國家大劇院、豐聯廣場……像馮小剛、馬云等藝術界、企業界名人都藏有魏小明的作品。
從事多年的公共藝術研究,魏小明認為:公共藝術是有原則的,“一個藝術家最好的狀態是把個人的情感表現到作品中去,可以把他生活的所有歡樂和痛苦都表現出來,這樣的作品是有分量的。但是公共環境藝術的藝術家就不然,你可以有很多痛苦、歡樂,但是你創作的時候永遠要把你內心最陽光的一面表達出來,因為別人看你作品的時候沒有必要分擔你的痛苦。”
以作交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黨委書記說,他特別希望每天早上第一個到校,但是他每天進校門的時候就發現,魏老師的車已經停在那兒了。這就是魏小明的習慣,每天從天亮到天黑,是完全的工作狀態。在這個位于遠郊的工廠,魏小明也是每天早上第一個到這兒開始工作的。很多藝術家是勾畫一個草圖,然后交給別人去完成。而魏小明完全都是一個人完成一件作品,“我覺得完成一件作品就像生孩子一樣。通過別人完成后的作品如果不是自己滿意的,流傳了出去,那種結果不是我想要的。”
作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魏小明只帶了3個研究生,即便如此之少,魏小明都不想再招研究生了。他直言,因為很難找到他滿意的學生,“我的工作狀態一般人接受不了,我的學生永遠跟不上我的節奏。另外我覺得,帶1個研究生和帶15個本科生是一樣的,那還不如把精力放在本科生這邊,這樣可以帶更多的學生。”
魏小明說他有時感覺到,進入完全的工作狀態非常可怕,幾乎失控,像吸毒一樣,吃飯、睡覺都想著工作,這種狀態對本人是一種痛苦。好在,魏小明是特別重視家庭的人,從來不參加任何應酬,每天晚上一定在家里吃飯。難以想象這個藝術家還喜歡逛街購物買衣服,他微笑著說:“雖然我愛人是學服裝設計的,但是她穿了好看的衣服都是我買的。”
2006年,魏小明在清華美院辦了一個展覽。他沒有通知任何媒體,只是給朋友發了請柬,沒想到開幕式上來了很多人,像馮小剛、徐帆、王中軍、馬云、趙寶剛等明星都來了。魏小明13歲的兒子就站在他旁邊,看著兒子,魏小明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的條件還很差,工作室就是家里的餐廳。有一天晚上我就聽見我兒子跟我愛人在聊天,兒子問:‘媽媽,爸爸為什么沒有朋友?’他媽媽說:‘爸爸有朋友啊!’他說:‘那你說誰是爸爸的朋友?’他媽媽就舉了一大串名字,他說:‘不對,這些都是爸爸的學生。’我當時心里特酸。今天我可以告訴我兒子,爸爸有很多朋友,你看今天來了很多人。爸爸交朋友不是跟人喝酒聊天打麻將,爸爸天天在工作室工作,但是當他有了作品,有了很多喜歡爸爸作品的人,這些人就是爸爸的朋友。”
的確,藝術家的人品能直接反映到作品中去。一個95%以上的時間都是一個人關在工作室創作的人,能夠贏得這么多人的欣賞,可見其作品和人品的分量。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