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過量肉食如何傷害了地球
過量食肉至少傷害三個對象:動物、你自己和地球。過量食肉對人的健康不利,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殺戮動物是對動物生命的不尊重,我們也完全理解;但過量食肉是如何傷害地球的呢?請看下列“罪狀”:
1.為了發展畜牧業,開辟牧場,人們砍伐樹木、焚燒森林,此舉造成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就達5兆余億噸。焚燒森林產生的巨大熱量及巨量的二氧化碳不僅加劇全球暖化,也使地球失去了具有吸碳、儲碳能力的綠色植被和土壤。
2.砍去樹木的土壤失去穩定性,大量的牛羊踩踏,擠掉土內的空氣,導致土壤板結,造成大范圍土地沙漠化。
3.除牲畜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外,牲畜的排泄物一年就達數億萬噸。這些排泄物所產生的甲烷、氧化亞氮分別占總排放量的37%和65%。甲烷和氧化亞氮是比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溫室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72倍,而氧化亞氮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8倍。
4.由于大量原始森林被砍伐,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加之氣候暖化、冰雪融化,氣候失衡,當前世界每天約有270種物種在消亡。相反,為吃肉而飼養的牲畜卻在大幅增加。全球肉品消耗量在過去50年已翻升5倍,嚴重加劇了物種多樣性的失衡。與此同時,大規模地宰殺動物也帶來了極大的不和諧。全世界每天約有10億余只牲畜被宰殺,它們有血有肉、有健全的神經系統,它們也知道疼痛,它們在極端痛苦和恐懼中所分泌的毒素也隨著肉吃到了人的肚子里。
5.牲畜并非是吃1斤糧食就能長1斤肉,而是要吃10倍的糧食、消耗數千倍甚至是數萬倍的水才能長1斤肉。平均每生產1公斤谷物大約需要0.45噸水,而畜牧業必須提供31.5噸水才能換來1公斤牛肉。另外牲畜在屠宰過程中還要消耗大量能源,屠宰后的肉要經過加工、冷凍、運輸、儲存等環節,也要消耗能源,產生二氧化碳(不管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只要燃燒做功,就要產生二氧化碳)。
二、別讓一次性筷子“吞食”森林
據統計,中國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800億雙,首尾相接,可以從地球往返月球21次,可以鋪滿363個天安門廣場。每回收3雙一次性筷子,就可以生產一張 A4紙。按50人的公司的用紙量計算,造出的紙大概可以使用55萬年。每年為生產一次性筷子要耗費木材166萬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約2500萬棵大樹,減少森林面積200萬立方米。
而一棵生長了20年的大樹,僅能制成3000-4000雙筷子。一個大中型城市一般有近萬家大大小小的飯店,以半數使用一次木筷且平均每天每個飯店接待100位客人的保守估算,全市一天也要用掉50萬雙一次性木筷!就是說,這個城市的人們每天就餐的同時也吞噬下相等于125至170棵大樹!
在我國,一次性筷子在使用后是不進行回收的,這與一次性筷子在日本被回收造紙的情況差別很大。
三、同樣是汽車,公交車比私家車更低碳
據奧斯陸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汽車、輪船、飛機和火車等交通工具使用燃料釋放的氣體,是目前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做到了成功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因此,發展低碳交通,已成為后危機時代各國“綠色復蘇”的必然抉擇。
有統計顯示,在我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7噸,一個城市白領,即便只有40平方米居住面積,開1.6升的汽車上下班,一年乘飛機12次,碳排放量也會在2611噸。還有數據顯示,走路和騎自行車不產生碳排放,而坐公交車每公里的碳排放量僅為0.069公斤、騎摩托車是0.094公斤、電動車是0.043公斤,地鐵最低是0.042公斤,開私家車最高,每公里達到0.11公斤。
四、調低顯示器亮度也很低碳
有人計算過,調低顯示器亮度,每臺電腦每年就可以節電30度,這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4千克,因此,“低碳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舉手之勞。
調低電腦屏幕亮度,在不用電腦的時候待機,這些平常想不到的小事,其實也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辦法。屏幕太亮不僅對眼睛不好,而且更費電。調低電腦屏幕亮度,每臺臺式機每年可省電約30度,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約24千克的數據。
還有一些使用電腦的低碳小竅門,都是舉手之勞可以做到的。這些竅門包括:不用電腦時以待機代替屏保、用液晶屏幕取代傳統CRT屏幕、不用時讓打字機斷電等等。
有數據顯示:如果對全國保有的7700萬臺電腦都采取待機取代屏保的做法,每年可省電4.5億度,減排二氧化碳43萬噸。如果全國保有的約4000萬臺CRT屏幕都被液晶屏幕代替,每年可節電約8億度,減排二氧化碳76.9萬噸。我們一個人的作用雖然微小,但如果這些成為每個電腦使用者的習慣,我們為環保做出的貢獻將不能被小視。
在現代生活中,隨手將不用的電腦關掉或調至待機狀態、降低電腦屏幕亮度已經和隨手關燈、隨手關閉滴水的水龍頭一樣,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視,那些不容易被計算出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乘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同樣是對環境的巨大危害。